列举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个回答
2013-09-22
展开全部
中国官僚制度演变有如下几个特点:1、由“中外不分”到“专业化”这里的“中外不分”指的是负责皇帝事务的官员与负责国家政务的官员指责不分。秦代有所谓“三公”“九卿”,后者即指卫尉、郎中令、太仆、奉常、宗正、少府、典客、廷尉、治粟内史,其中只有典客(相当于外交部长)、廷尉(最高大法官)和治粟内史(相当于掌管财政税收的官员)属于政务人员,其他的都属于处理皇帝私人事务的官员。但随着时间流逝,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到后期基本上再也没有内、外廷官吏区分不开的现象了。到了隋唐之际,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中国政治制度日臻完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官员文官化古代所谓一族领袖一般都由身强力壮、能够带领族人外出打猎或者抵御敌人的人充当。形成国家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各级官员的主要职责仍然是防守一方、带兵打仗。中国古代许多官职名称由武官演变而来,如“卿”(即将军)、“侍郎”(侍卫)和“仆射”等即可证明。随着社会的成熟、稳定,国家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军事上的威胁而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于是政府不再需要那么多武官戍边守卫,取而代之的是一大批具有济世之才的文官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当然,武官阶级决不会主动退出政治中心的。于是官场上的文武之争愈演愈烈,互有胜负。直到唐末五代,武官阶层最后一次占据上风。自宋朝起,中国官僚体系中便是一边倒的文官天下了。所以,宋以前中国都是内乱亡国,有宋以降,都是外患亡国。这与武官受冷落不无关系。3、皇帝权力日趋集中在夏商周时代,天子的权力其实实在是有限。天子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种国家象征,而非统治者。天子将天下领土分给诸侯之后,各地方便由诸侯统治。然而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同样遭遇着与天子相同的窘境,即他将自己的封土又再一次地分封给手下的士大夫阶层,自己反而成了领地的象征。以此类推,士大夫阶层也有这样的烦恼。于是,整个国家成了由最底层官僚决策统治的了。到了秦代,始皇帝统一天下,将所有权力尽收手中,皇帝才第一次掌握大权。之后的各个朝代,宰相职责日趋缩小,到了明代,朱元璋干脆废掉宰相一职。至此,皇帝集权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2013-09-22
展开全部
额 这个不太好说 我大概综述一下主要演变过程(只举主要演变朝代)
政治上 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 中央权力向皇帝一人集中(焦点是皇权和相权之争)
具体表现在
周的封分制和宗法制,此时地方权力很大(地方王位可世袭,后期即春秋战国时完全脱离中央控制)
秦,吸取教训,建立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令由皇帝亲自任命且不可世袭,这样皇帝工作量过大,所以又设丞相一职。
到汉,相权日益庞大 威胁皇权 汉武帝采取频繁换相,布衣为相等办法打击相权 东汉末年,干脆采取重用宦官,外戚等方法削弱相权。这就是中外朝制。(即重大决策有亲信事先商量好)但这些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在地方实行刺史制且采取封分制郡县制并行的策略。
随后的朝代都没有特别有效措施削弱相权,直至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具体事务交由六部处理使相权招到重大打击。
元朝设立行省制。进一步削弱地方权力。
到明,太祖废除丞相,自此,皇权彻底战胜相权。设内阁大学士为谋士。
至清乾隆年间 设军机处,封建君权达到顶峰
政治上 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 中央权力向皇帝一人集中(焦点是皇权和相权之争)
具体表现在
周的封分制和宗法制,此时地方权力很大(地方王位可世袭,后期即春秋战国时完全脱离中央控制)
秦,吸取教训,建立中央集权封建王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令由皇帝亲自任命且不可世袭,这样皇帝工作量过大,所以又设丞相一职。
到汉,相权日益庞大 威胁皇权 汉武帝采取频繁换相,布衣为相等办法打击相权 东汉末年,干脆采取重用宦官,外戚等方法削弱相权。这就是中外朝制。(即重大决策有亲信事先商量好)但这些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在地方实行刺史制且采取封分制郡县制并行的策略。
随后的朝代都没有特别有效措施削弱相权,直至唐朝,设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具体事务交由六部处理使相权招到重大打击。
元朝设立行省制。进一步削弱地方权力。
到明,太祖废除丞相,自此,皇权彻底战胜相权。设内阁大学士为谋士。
至清乾隆年间 设军机处,封建君权达到顶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