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台风生成后往陆地来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热带低气压带是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而这个低气压带是海洋上维持的,当低气压带一旦被破坏,台风就开始登陆。
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存在也是台风生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副高会向南移动,而台风也会随着副高的向南移动而移动。
3. 台风从生成、移动到登陆,一般是顺着副高边缘的引导气流方向行进的,而这个引导气流,是从副高边缘的西侧开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综上所述,台风生成后会往陆地来,主要是受到热带低气压带、副高的影响以及引导气流的引导。
1. 热带低气压带是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而这个低气压带是海洋上维持的,当低气压带一旦被破坏,台风就开始登陆。
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存在也是台风生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副高会向南移动,而台风也会随着副高的向南移动而移动。
3. 台风从生成、移动到登陆,一般是顺着副高边缘的引导气流方向行进的,而这个引导气流,是从副高边缘的西侧开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的。
综上所述,台风生成后会往陆地来,主要是受到热带低气压带、副高的影响以及引导气流的引导。
创安恒业-动环监控
2024-08-01 广告
2024-08-01 广告
变电站远程巡视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监控设备,对变电站进行远程实时监控和巡视的过程。它利用高清摄像头、传感器、网络通信等技术手段,将变电站的运行状态、设备状况、环境参数等数据实时传输到监控中心,实现对变电站的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控和管理。...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创安恒业-动环监控提供
2013-09-22
展开全部
气压不一样 就像夏天为什么吹东南风一样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台风路径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广西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北半球冬、春两季。当时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陆,波及泰、柬、缅等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而弱台风、以及发展初期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常无台风眼(但是有时会出现低空台风眼)。
异常路径
西北太平洋常见几种异常路径:根据异常台风路径对我国的影响,通常将异常路径分为八种型式:
(1) 黄海台风西折:其主要特点是台风沿125E附近北上到黄海时突然西折,袭击辽鲁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径是在这一带向东北方向转向的。 (2)
南海台风北翘:这类台风主要特点是到南海北部急转,沿经线方向北上,正面袭击广东省。正常路径是在南海北部继续西移,登陆我国广东西部、海南岛或越南。 (3)
倒抛物线路径:倒抛物线与抛物线路径相反,它将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动,有少数在我国华东登陆。正常路径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或成抛物线向东北方向转向, (4)
回旋路径(又称作“藤原现象”):当两个台风距离足够接近时,在太平洋上常见到互相作逆时针方向回旋,并存在互相吸引的趋势。日本气象学家藤原曾对此做过实验,并指出其间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径:当台风在前进过程中,同时出现左右来回摆动,表现成一条蛇形路径。预报时,每一次摆动,都可能引起预报结论的混乱,或随实况不断地改变预报结论。
(6) 顺时针打转:台风打转是其移向急变的一种方式,打转以后往往选择一条新的路径移动,使原来的预报失败。顺时针打转一般发生在基本流场很弱的环境里。 (7)
逆时针打转:有一部分逆时针打转发生在几种基本气流并相互作用的环境里,这和顺时针打转基本气流很微弱的环境不同。 (8)
高纬正面登陆:这类台风生成以后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动,登陆朝鲜和我国辽宁、山东一带。这类路径很稳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个经度上,这种路径比正面登陆我国华东的路径要偏北10-15个纬度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两种。内力是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愈大,风速愈强,内力愈大。外力是台风外围环境流场对台风涡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南侧基本气流东风带的引导力。内力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外力则是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而台风基本上自东向西移动。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致台风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变得多种多样。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其移动路径大体有三条:
①西进型台风自菲律宾以东一直向西移动,经过南海最后在中国海南岛、广西或越南北部地区登陆,这种路线多发生在北半球冬、春两季。当时北半球副高偏南,所以台风生成纬度较低,路径偏南,一般只在北纬16度以南进入南海,最后在越南登陆,波及泰、柬、缅等国。甚至进入孟加拉湾。
②登陆型: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先在台湾岛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中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再次登陆,并逐渐减弱为热带低压。这类台风对中国的影响最大。
③抛物线型:台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当接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时,不登陆而转向东北,向日本附近转去,路径呈抛物线形状,这种路径多发生在5-6月和9-11月。最终大多变性为温带气旋。
台风形成后,一般会移出源地并经过发展、成熟、减弱和消亡的演变过程。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气旋半径一般为500km~1000km,高度可达15km~20km,台风由外围区、最大风速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外围区的风速从外向内增加,有螺旋状云带和阵性降水;最强烈的降水产生在最大风速区,平均宽8km~19km,它与台风眼之间有环形云墙;台风眼位于台风中心区,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km~70km不等,平均约45km。台风眼区的风速、气压均为最低,天气表现为无风、少云和干暖。随着台风的加强,台风眼会逐渐缩小、变圆。而弱台风、以及发展初期的台风,在卫星云图上常无台风眼(但是有时会出现低空台风眼)。
异常路径
西北太平洋常见几种异常路径:根据异常台风路径对我国的影响,通常将异常路径分为八种型式:
(1) 黄海台风西折:其主要特点是台风沿125E附近北上到黄海时突然西折,袭击辽鲁冀三省沿海,而正常路径是在这一带向东北方向转向的。 (2)
南海台风北翘:这类台风主要特点是到南海北部急转,沿经线方向北上,正面袭击广东省。正常路径是在南海北部继续西移,登陆我国广东西部、海南岛或越南。 (3)
倒抛物线路径:倒抛物线与抛物线路径相反,它将折向偏西或西南方向移动,有少数在我国华东登陆。正常路径是向西北方向移动或成抛物线向东北方向转向, (4)
回旋路径(又称作“藤原现象”):当两个台风距离足够接近时,在太平洋上常见到互相作逆时针方向回旋,并存在互相吸引的趋势。日本气象学家藤原曾对此做过实验,并指出其间相互吸引的作用。
(5) 蛇形路径:当台风在前进过程中,同时出现左右来回摆动,表现成一条蛇形路径。预报时,每一次摆动,都可能引起预报结论的混乱,或随实况不断地改变预报结论。
(6) 顺时针打转:台风打转是其移向急变的一种方式,打转以后往往选择一条新的路径移动,使原来的预报失败。顺时针打转一般发生在基本流场很弱的环境里。 (7)
逆时针打转:有一部分逆时针打转发生在几种基本气流并相互作用的环境里,这和顺时针打转基本气流很微弱的环境不同。 (8)
高纬正面登陆:这类台风生成以后一直朝西北方向移动,登陆朝鲜和我国辽宁、山东一带。这类路径很稳定,但概率很小。在同一个经度上,这种路径比正面登陆我国华东的路径要偏北10-15个纬度
更多追问追答
追问
说个我听得懂的。。。。简单点
说个我听得懂的。。。。简单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