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麼人们把织田信长与曹操相比??
推荐于2017-11-29
展开全部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高干子弟,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刺激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好空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资源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耐知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昌袜消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乳头,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兴奋剂,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种子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天皇.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对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请命,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杀人"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高干子弟,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刺激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好空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资源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耐知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昌袜消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乳头,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兴奋剂,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以上,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种子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
作者:君临夏天 回复日期:2006-11-16 17:44:07 四,政治:
灵帝时,曹操在官场混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过上了半隐居生活,既因不能随波逐流(屈原?呵呵),也是为了避祸.此时有几个中下层官吏,过家家般地要玩废立皇帝的游戏,还想拉曹操入伙,被曹操拒绝.
灵帝死,大将军何进要尽诛宦官,曹操预料到他的失败,因为这很明显是在蹈窦武陈藩的覆辙,"欲尽诛之,事必宣露".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迎献帝,并迁都于许,这一步给曹操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好处,使其在与诸侯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先是诱使马腾出兵击高干,南征时荆州望风而降,东吴文官也大多主降,多半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要不是半路杀出个周公瑾,中国当时就重归一统应在情理之中.
织田信长充分利用女人,先是动用女儿与老冤家德川家结成了非常坚固的同盟,这个同盟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一次重要战斗都有德川家的身影.后又将自己的妹妹阿市---战国第一美女嫁给了浅井长政.此同盟对织田上洛也起了不小作用,只是后来浅井倒戈,让织田郁闷不已,阿市也有些物未尽其用--长的好不如嫁的好.猴子也学会了这一招,把自己的老妈送到了德川家--岁数大了点,呵呵.
在义昭不肯安心作傀儡后,织田信长毅然决定废黜室町幕府,幕府毕竟不是天皇.织田信长处处以不可抗拒的气势向人表明,自己一定会成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
说到织田,便不得不提到他对新技术的浓厚兴趣和积极应用,也许织田已经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战斗力,这表现在他对冷兵器的改进和对热兵器的引进,以及对新式作战方法的不断研发.这与他轻视传统讲究实际的作风是一致的.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与传教士的交流,织田信长此时已将眼光投向了世界,这似乎比中国人要早,因为在中国人眼中---中国就是世界,其余都是蛮夷之地.日本人却可以清醒的认识到日本只是小小的日本.猴子的侵朝战争其实是继承织田的遗志.如果再考虑到织田对工商业的支持,最终很可能会成为拿破仑式的资产阶级君主.
织田想要奋力揭开日本历史新的一幕,猴子和德川却又将快要打开的门关了起来.
五,人才:
先看一下曹操建安十九年的求贤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从中可以看出,曹操用人连品德都不计较,更不用说出身了.曹操很多重要人才本来都在袁绍一边,如荀彧,郭嘉,董昭.发现袁绍不行才转而投奔曹操,创业初期功劳最大的荀彧就是"度绍终不能成大事",去绍而从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一大批人才.高人郭嘉就是荀彧推荐,郭嘉开始也是去见袁绍,发现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更适合当谋士)"遂去之.见了曹操之后,操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也非常高兴的说:"曹操真是我的好领导呀."郭嘉在品行方面有些问题,耿直的陈群多次当廷揭发,然而曹操却并不在意.官渡之战前,就是荀彧,郭嘉极力主张抗击袁绍.许攸也因品行问题而投奔曹操,曹操高兴的"跣出迎之",并用其计取得胜利,因此官渡之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曹袁争夺人才的一场战争.
另外,收徐晃,张合于敌营,拔张辽于虏将.后来徐晃干掉了关羽,张合战斗在抗诸葛的最前线,壮烈牺牲.张辽则一直威震东吴,成了孙权难消的梦魇.使三人都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生价值.在对待关羽上更是体现了王霸气度.
织田信长用人也是不拘一格,柴田胜家本来支持信长的弟弟信行,被信长成功策反,此后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猴子和淹川益一本是平民,织田信长破格提拔,特别是对猴子的大力提拔任用,成就了一个在等级森严的时代平民奋斗成功的神话(也成就了<太阁>这个不错的游戏).只是后来功成名就的猴子却强化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真是有点......
对清高的明智光秀,织田信长也做到了人尽其才,织田信长是没有料到明智光秀的背叛的,信长已习惯了自己的粗暴强硬,并认为部下也习惯并会一直地习惯下去.但随着环境的转变,人也是会变地.
即使面对战国第一阴险狡诈,好乱乐祸之人---松永久秀,信长也尽量做到兴其利除其弊,金崎撤退时,松永久秀临危请命,帮助信长成功逃脱.松永久秀屡次背叛,都被信长饶恕,直到后来双方都厌倦了这种游戏,松永久秀才一死了之
六,性格中的残忍暴戾:
曹操的残暴,集中体现在了为父报仇这件事上,内心的劣性因此事来了一个完整的展示,"所过多所残戮",孙盛评曰;"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父仇自然要报,但老百姓是无辜的.曹操的行为也使自己陷入了一生最大的窘迫之中-----所谓无德不报.先是陶谦来了各路援兵,接着自己的后院起火,陈宫张邈共迎吕布,一时间"郡县皆应",只留下了两座孤城,曹操的大失民心应该是很大一个原因.回师与吕布交锋,精锐青州兵被吕布的铁骑冲了个一塌糊涂(总觉得青州兵徒有虚名),自己也几乎被抓住.偏此时又起了蝗灾,军粮也没着落了,落魄非常的曹操差点投了袁绍,幸亏有荀彧,程昱等一群忠臣加能臣奋力维持才勉强度过难关.想来曹操通过此事应该有不少的收获.
<三国演义>上说了曹操很多的残暴之事.虽然有些夸张,却并非毫无根据,与织田信长不同的是曹操的残暴夹杂着狡诈,"梦中杀人"最为典型.
织田信长的残暴则直来直去,毫无顾忌,火烧比叡山,将人杀了个干干净净,为他赢得了"第六天魔王"的称号,对一向宗更是进行了长期的血腥镇压,也许在织田信长的眼里,这只是一个半邪教组织吧.还有有名的"骷髅之酒",将朝仓义景、浅井久政和浅井长政的头盖骨遍涂金漆作成酒盏,还让诸将每人来上一杯,织田信长应该并非多好这口,只不过是为了做秀,以达到某些目的。
七,悲天闵人:
曹操的一首诗: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此诗半叙事半抒情,充分说明曹操曾是一个热血满腔,一心为公的爱国青年,明确指出了自己前期的两个主要竞争对手---袁氏兄弟,并站在正义的立场先在文字上讨伐他一把.只是后来"势利使人争",自己也就半推半就地埋葬了大汉王朝,但大汉王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气数已尽,人民已经给了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否则曹操还是会乖乖地当"二次中兴"的功臣的.
此诗的后四句则集中体现了曹操悲天闵人的情怀,这也应该是他奋斗的一个重要动力.
织田信长爱吟唱的一首诗:
人生五十年,
与天地相比,
不过渺小一物。
看世事,
梦幻如水;
任人生一度,
入灭随即当前。
此即为菩提之种,
空余懊恼之情,
满怀于胸……
可以看出,织田信长充分体会到了生命的荒诞无稽,渺小可怜,感到"懊恼之情,满怀于胸",有的人因此荒诞下去,有的人却要奋力寻找出一些意义,织田信长就属于后者,他以积极的行为来对抗生命的空虚.
伟人的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被动的,是"不由自主"
2013-09-23
展开全部
造成两者被拉到一起,是因为,三国演册腔困义在日本的影响远比在中国大圆态,非要拉上一位的话,只好是曹操了。(话说现实里一米州念六零不到或者多一点的本多忠胜掐的过近两米的吕布吗)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3
展开全部
因为日本出的游戏《大蛇无双》.织田信歼腊尺长是日本势力很大的霸王.曹操是中国势力很大的霸王.织田信长和氏高曹操有对话局租.而且俩个人游戏里的角色感觉上去都很像.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