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7-12-15
展开全部
冬春大棚茄果类蔬菜管理要点(一) 冬春季温度低,日照时间短,光照强度弱,而且常出现持续阴雨和极端性低温、大雪等恶劣天气,大棚栽培作物抗逆性差,易遭受病虫危害及产生缺素等各种生理性障碍,管理要点简介于下: 一、平衡施肥。①随水追肥。选用硫酸钾复合肥及高质量有机复合肥随水追肥。掌握“少量多次”原则,避免一次施用过多。②叶面喷肥。冬春低温季节植株根系吸肥能力弱,土壤追肥利用率低肥效差。选用高质量叶面肥进行叶面喷施,可以快速有效补给各种养分,补足生育所需。③根据生育季节,合理对口选用叶面肥。茄果类蔬菜在苗期、营养生长期及果实膨大期可选多元素复合磷酸二氢钾、补充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有效提高抗寒能力,促进生根壮苗,茎叶生长和果实膨大;在花芽分化期和初花期可选用叶霸2号、多元素硼肥,补充硼、锌肥,促进花芽分化,提高开花坐果率;番茄、辣椒从坐果初期开始用绿芬威3号或钙宝1000倍液,对果实进行定向喷施2-3次,可有效预防和治疗番茄脐腐病,辣椒蒂腐病及番茄裂果,并提高果实硬度和储藏性能。 二、合理浇水。①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浇水坚持做到膜下暗灌、滴灌,以有效阻止地面水份蒸发,降低大棚内空气湿度,减少各种病害发生。②浇水选晴天上午进行。此时水温与地温接近,浇水对根系刺激小易适应,同时地温恢复快,且有足够时间排除棚内湿气。③浇水量要根据天气,植株生长情况,土壤墒情而定。浇水当天封闭大棚提高棚内温度,以气温恢复地温。但地温上升后,应及时进行通风排湿,以利植株健壮生长,抑制病害发生。 三、增加采光,加强保温。①选用无滴大棚膜,保持棚膜清洁,以增加棚内光照强度,提高棚内温度。②合理的种植密度,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减少漏光损失。同时要根据植株长势及时做好整枝、绑蔓,摘除老叶、黄叶、病叶等田间管理工作。 冬春大棚茄果类蔬菜管理要点(二) 四、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科学管理。①晴天。上午尽早揭开无纺布、草帘等覆盖物,使棚内早见光、多见光、多储热。中午棚内温度不高时,不通风或少通风;若棚温超过30℃,看作物长势通风1-2小时。下午3-4时,外界气温下降前,及时覆盖保温材料。从立春到清明,逐渐增加通风量,通风口要逐渐早揭晚盖。②大风。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大风到来前对保护地防风措施全面检查加固。经常检查修补好损坏的棚膜。③大幅度降温。主要增加夜晚覆盖的措施。如大棚内临时架二道膜,搭中、小棚,或加盖草帘、无纺布、遮阳网等。④连续阴雪天气。除做好防冻保温外,要及时清除棚外积雪,要让棚内植株每天见光,见光时间根据棚内温度而定。⑤久雨骤晴。久雨骤晴常使棚温急剧上升,造成叶片生理失水,萎蔫死株。因此,骤晴后不能将无纺布、草帘等覆盖物全部揭开,要有少到多,经2-3天,待植株适应后再 转入正常揭开管理。⑥发生冻害要及时补救。采取喷水,剪除受冻组织,叶面追肥,防病治虫等措施,尽快恢复植株正常生长。 五、保花保果。大棚栽培的茄果类蔬菜,因生长前期温度偏低,光照不足,开花授粉不良,易落花落果。应用激素或生长调节剂处理是防止落花落果的有效途径,同时可以促进果实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推荐使用保果宁2号溶液蘸花或喷花处理。花期、幼果期防病,喷或蘸花三道工序一次操作完成。 六、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病虫害。大棚内温暖高湿的环境,给许多病虫害创造了良好的滋生条件,必须适时做好防治工作。①农业防治。做好田间日常管理工作,如清除棚四周杂草,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棚内湿度,及时清理病残组织,减少病源;喷施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②及时采用化学药剂预防,降低病虫发生基数。在初发期及早选用高效低毒无残留农药防治。病害在初发期选用利得,百速烟剂熏蒸处理,或用扑海因、杀毒矾、施佳乐、百菌清等农药喷雾,每隔7-10天交替喷1次。虫害针对性选用甲维盐、吡虫啉、锐劲特、蚜螨净、克螨特等农药喷雾防治。 一、定植前准备 棚体多采用竹竿、竹片搭建,也有无支架大棚,一般跨度10~12m,长度50~100m,高度为2.1~2.3m,以南北向最多,南北或东西向开沟,沟距1.4~1.5m。普施或沟施底肥,每亩施农家肥5000kg或充分腐熟的鸡粪2000kg,磷酸二按50kg,尿素30~50kg等。每多重茬一次,一般再多施10%左右的有机肥、5%~10%的化肥。做成高畦,畦高20~25cm,畦面覆盖或全部覆盖地膜。 二、定植 一般采用育苗移栽的方法。苗龄25~30天,2月底至3月初播种,3月底至4月初定植。株距根据品种不同,早熟、小果型的品种株距38~40cm,中早熟、较大果型的品种40~45cm,中熟或中晚熟的品种45~50cm。每亩定植1800~2400株,大果型密度小,为1800~2000株,中果型为2000~2200株,小果型为2200~2400株。定植后当天浇一次水,适当闷棚2~3天。 三、定植后管理 1.整枝:伸蔓后适时去掉基部的子蔓,单蔓整枝,立式栽培(部分地区采用双蔓立架或多蔓爬地栽培的方法),浇施一次五、六成的催蔓肥水,以促进伸蔓。及时去掉基部的子蔓,将主蔓绑到竹竿或绕到绳子上,主蔓第10~17节上的子蔓坐瓜,留瓜子蔓的第三节2~6cm长时掐断,同时将子蔓第一、二节上的孙蔓及第二节上的子房去掉,留第一节的子房坐瓜,即坐瓜的子蔓仅剩2片叶子和1个子房。在主蔓上的适宜留瓜节位,留2~4条子蔓坐瓜。小果型品种适合低节位留瓜,一般可为8~12节,中果型为13~15节,大果型为14~17节留瓜。节位低,则果型稍小,成熟较早,果型指数小。坐瓜节位上的子房明显膨大后,逐步将坐瓜节位之上的子蔓去掉,主蔓20片叶子时在主蔓的顶部掐一个小尖,伸开后主蔓共保留25片叶子,留瓜节位之上,应有10片发育良好的功能叶。 2.定瓜及肥水管理:目前生产上为省工、省事,特别是提高阴雨天坐果率,多采用激素蘸花。人工授粉后3~5天,激素蘸花后2~4天,幼瓜鸡蛋大小时定瓜,小果型每株留1~2个,中大果型留1个瓜。定瓜后每亩追施磷酸二按15kg,或尿素20kg左右,硫酸5~10kg,浇膨瓜水1次,5~7天后浇施第二次膨瓜水。成熟前,对于中熟、中晚熟及晚熟品种,需要再浇1~3次水。 3.温湿度管理:温度、湿度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大棚顶部和底边的放风口来实现,一般保持25~35℃的温度。每次浇水后,应及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湿度。网纹品种在网纹形成期,应控制好湿度,湿度过大,裂纹大;温度过小,裂纹细。 4.二茬瓜管理:春大棚结二茬瓜的方法是在主蔓的顶部预留1~2个子蔓,该子蔓2~3片叶子时打尖,待从此子蔓上萌发出孙蔓后,在孙蔓上留瓜,此时第一茬瓜已经度过膨大期,能够使二茬瓜的子房生长发育。也可不预留顶部的子蔓,等第一茬瓜度过膨大期后,在主蔓的各个不同部分,会自然萌发出新的子蔓,可以选合适的子蔓结瓜。选择适当时期,在给一茬瓜施肥、浇水的同时,基本相当于给第二茬瓜浇膨瓜水,第一茬收获后,再及时给第二茬瓜追肥、浇水。与第一茬相比,第二茬瓜一般发育较快,成熟迅速,果肉较薄,腔大,糖分较低,着色较差,果形易不周正,个别类型甚至严重畸形。 5.病虫防治:春季大棚是栽培厚皮甜瓜的最好方式之一,一般不易发生病虫害,但湿度大,浇水过大、过多,放风小、不及时,过度闷棚等,容易发生霜霉病、蔓枯病、角斑病等病害;过于干旱,容易引起白粉病等。5月份以后,注意及时防治蚜虫、蜗虫、白粉虱等虫害。 四、适时采收 第一茬瓜的收获期一般在6月初至6月底,二茬瓜在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第一茬瓜每亩产量为3000~4000kg,二茬瓜为2000~3000kg。果实含糖量为14~19度,大多数在14~16之间。正常栽培条件下生产的厚皮甜瓜,外观、品质、风味等相当优良,是果品中的佳品。
2013-09-24
展开全部
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具有独特的气候优势,近几年来,蔬菜大棚面积发展较快。但是许多农户在未掌握蔬菜大棚的建造与常用的栽培管理技术的情况下,土法上马,从而造成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本。笔者根据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对蔬菜大棚的建造与常用的栽培管理技术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蔬菜大棚的建造 1.大棚的形式 适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蔬菜大棚一般是塑料大棚,大棚形式多种多样,按骨架材料可分为竹木大棚与钢管大棚;按大棚的栋数可分单栋大棚与连栋大棚。目前,绝大多数农户搭建的是竹木大棚,它造价低,每m2造价为5~6元,但强度较差、寿命短,仅2年左右,并具有抗灾能力弱、操作管理不便等缺点。而连栋大棚,由钢管构成,强度大(寿命长达15年)、抗灾能力强(一般能抗10级台风);棚体高大,通风采光条件好,土地利用率高,操作管理方便,但造价高(每m2造价80元以上),农户与一般企业都无法承受。单栋钢管大棚,不仅具有连栋大棚的优点,并且造价低得多,每m2为25~30元,农户可考虑用此取代竹木大棚。 2.材料选择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气候为多雨天气,空气湿度大,并在7~9月常遭受台风的袭击,冬季时有积雪。建造单栋钢管大棚,必须选择既能防锈,又较牢固(具有抗风、雪能力)的钢管。要求为热镀镀锌钢管,钢管直径28~32mm,壁厚1.5mm。 3.地块与方向的选择 蔬菜大棚应建在地势高燥(地下水位低)、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地块上;大棚一般要求为南北走向,排风口设在东西两侧。这样,一是有利于棚内湿度的降低;二是减少了棚内搭架栽培作物、高秆作物间的相互遮荫,使之受光均匀;三是避免了大棚在冬季进行通风(降温)、换气操作时,降温过快以及北风的侵入,同时增加了换气量。 4.大棚的规格 根据笔者的试验研究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推荐,单栋钢管大棚规格应为:肩高1.8~2m,顶高2.8~3.2m,跨度7~8m,长度40~55m,通风口高度1.2~1.5m,钢管间距0.6~1m。这样的规格,主要考虑大棚在抗风、雪的前题下,增加棚内的通风透光量,并且考虑到了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与各种作物栽培的适宜环境。 二、蔬菜大棚的常用栽培管理技术 1.温度控制 大棚内气温的日变化趋势与露地相同,但昼夜温差变幅很大。白天晴朗天气如果棚膜密闭,棚内气温上升很快,一般比棚外高20℃以上,甚至可达30℃,即使在冬季,有太阳出来时,1h内就可把棚内温度提高到40℃以上;夏季棚内温度可达60~65℃。阴雨天气,棚内气温变化不大;夜里棚内最低气温一般比外界仅高1~3℃。而蔬菜生长适宜气温一般需要白天20~30℃,夜温10~20℃,5℃以下40℃以上生长受抑制,有些作物对温度要求很高,如西瓜、甜瓜,白天要求适温25~30℃,10℃就停止生长,5℃即遭受冻害。所以,要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做好棚内温度调节工作。棚内的温度调节主要是通过保温加温、通风换气等措施来实现的。具体方法:冬季,大棚棚膜一定要尽量盖严,北面设置风障(北门紧闭),大棚内设置小、中拱棚,夜里进行多重多层薄膜覆盖(采取3棚4层5~6膜方法覆盖保温),这样棚内土温比较稳定,通常能维持在10~20℃,满足了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白天晴朗天气,要及时做好棚内气温的测定工作,气温一上升到30℃以上,立即打开两侧通风口通风,调节通风口,尽量使棚内气温稳定在25~30℃。如在冬季碰到连续阴雨等低温天气,需采用人工加温方法来增加棚内温度,土法可采用棚内设多只煤饼灶加温(但人进入棚内要防一氧化碳中毒),有条件的可采用电热线和柴油暖风机等设备加温。夏季,棚内温度很高,必须把大棚四周的通风口全部打开,棚内(1.8m以下的部位)最高温度可保持在40℃左右,这样也可种植青菜、西瓜(笔者经验),如温度太高,大棚顶部可覆盖遮阳网进行降温。 2.温度控制 大棚内的空气湿度通常比较高,白天相对湿度为70%~90%,夜里常常达到100%并凝结成水珠。棚内湿度过大,不仅影响作物生长,而且容易引起病害暴发,这是南方大棚的弊端(东南沿海地区雨天较多),所以大棚的降湿工作十分重要。棚内的空气湿度调节,在冬季主要结合通风降温进行,天气晴朗时要及时通风排湿;对棚内地面要全部进行地膜覆盖,没覆盖到的地方(沟间),可用稻草、谷壳等物覆盖,尽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棚内土壤灌水,采用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