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因此,自卑是成功的敌人。\x0d\x0a\x0d\x0a导致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复杂,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x0d\x0a\x0d\x0a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生理素质方面的,如五官不够端正、过胖、过瘦、过矮、口吃、身体有残疾、缺陷等等,这称真自卑。\x0d\x0a\x0d\x0a而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工作环境不好,家庭或单位的影响,等等;\x0d\x0a\x0d\x0a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性格气质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x0d\x0a\x0d\x0a有的人自卑心理是由于生活经历造成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等。\x0d\x0a\x0d\x0a自卑心理严重可导致自卑症\x0d\x0a\x0d\x0a1、什么是自卑症?所谓自卑症就是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从而表现出社会交往时的一种羞怯不自在的苦恼心理。由于一般表现在社交时的尴尬和压抑心理,所以,在许多心理资料中又称之为社交恐怖症。其实,这一命名是从症状的直接表现上来说的,并不符合患者心理的真实描述,因而,在此我们称之为自卑症。\x0d\x0a\x0d\x0a2、自卑症的症状:自卑症的症状有许多,所谓余光恐怖症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刺激而形成的一种表现症状而已,并不是病因。打个比方说,就像一条压力相当大的塑料水管一样,到处都有撑破的可能,表现出某一焦点症状只是相当于水管某一地方被锐器刺破了一样,心中的压力很容易从这一地方发泄,从而不断形成惯性。\x0d\x0a\x0d\x0a自卑症多数是由于环境条件的反复刺激而慢慢形成的,也有的是突然的强烈刺激形成的,在形成以后,意识往往过于执着,从而继续负向暗示而不断加重,随着压力的加大症状会自动泛演,最终表现的症状可能会有许多种,也会表现在随时随地。由于患者在症状上的执着和痛苦,又往往让心理工作者随之在症状上进行治疗,这样往往力不从心。水管破裂流水是因为水管内的压力过大,减轻水管内的压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患者心中没有了心理包袱,症状自然也就消失了。\x0d\x0a\x0d\x0a3、自卑症的起因:自卑症形成的原因往往是本人或家庭的某一先天弱项反复地受到刺激而形成的;也有的是因为自己的缺陷被强烈刺激而产生的,比如:长相、能力、生理缺陷、家庭条件、学习、职业、经济条件、性等。\x0d\x0a\x0d\x0a4、自卑症的根源:任何心理疾病的根源都是思想观念,在此我们只划一个小的范围来认识自卑症。\x0d\x0a\x0d\x0a自卑症的原因是觉得某一地方相对缺陷,不如别人,并坚信这是一个真正的“缺陷”。由于对这一缺陷的过度执着,致使任何一件实现不了的事情都归结到这一“缺陷”上来,遇事越是不成功,越想弥补这一“缺陷”,越想弥补,追求实现的欲望就越强。\x0d\x0a\x0d\x0a再有一种情况就是自己认为本来是优于其他人的强项却得不到发挥和认可,从而感到压抑和自卑。\x0d\x0a\x0d\x0a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像生理上的缺陷一样,明知道无法改变却又放不下,尤其在青春期表现尤为突出,无法弥补的缺陷自卑,往往以某种逃避的借口的形式表现出来。\x0d\x0a\x0d\x0a总之,自卑症就是两个根本条件,一是“缺陷”,二是欲望。欲望与缺陷就像镜子内外的人一样,人离镜子越远,镜子中的人离镜子越远,你对所谓的缺陷欲望越执着越认真,你的欲望就越强,越强就越难以实现,越难以实现就越执着,越执着就越痛苦,形成恶性循环。\x0d\x0a\x0d\x0a这种病主要表现在青春期,一般对异性特别在意,也是青春自卑的一个共同执着点,形成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社会性暗示。当全社会都在追求一种或几种目标的时候,必然有适应于这些目标的人和不适应于这些目标的人,适应者成功了,不适应者失败了,于是就感到自己“无能”,从而形成自卑。\x0d\x0a\x0d\x0a害羞的道理一样,是因为直接或间接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才想掩盖自己的“无能”,害怕掩盖不住被别人看穿才觉得害羞,如果自以为是的话就不会害羞了。\x0d\x0a\x0d\x0a其实一个人一种能力,一个人一种价值,正所谓的千人千脾气,万人万模样,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才形成了一个和谐美丽的世界,如果都用一个标准衡量,如果都追求一个标准目标,那么,世界就是单调的、极端的、不和谐的了,所以,在某一方面成绩不突出,未必在其它方面不是状元,就像在校学习的学生偏科一样,这绝对是好事,可以让学生、老师和家长发现这个学生的先天本能的特长,然后定向培养。但现在的教学方式却一味地强调全面发展,尤其语、数、英,必须成绩突出才行,这样,许多人才被轻易抹杀了,而许多人又很容易接受这种暗示,因为毕竟是社会性的暗示,力量是相当巨大的。\x0d\x0a\x0d\x0a自卑症比较容易调理,此症一开始是不断刺激,然后是惯性思维不断加重。只要认识了自卑的根源,并反复地扭转不良惯性思维,使之形成良性惯性思维就可以了。\x0d\x0a\x0d\x0a一般来说,在催眠心理保健师在催眠状态下几次到十几次的开导和指导后,明白其理,化开心结,保持良性惯性思维便可完全痊愈,这对每一个认真落实良性思维的人来说,成功都不是一件难事。\x0d\x0a\x0d\x0a一般需要心理观念指导,一般情况下自己好不了的原因往往是固有的思想控制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所以,有心理导师指导一下是必要的,如果得不到直接指导,也可以参阅一些开化思想的资料,当前我们应用的开化思想的资料是《生命之光》。
2013-09-23
展开全部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自卑就是我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的事物好的不满足感 。人天生都喜欢有自豪感,而不喜欢有自卑感,自豪感就是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比别人的事物好的满足感。所以不满足是人的本性。
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专制游戏”。这个游戏是假设先给一个人一笔钱,然后赋予这个人特权,他可以把这笔钱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赠予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然,这个人还有权把钱全部归为己有。在这个前提下,这个人会怎么做呢?答案是明摆着的:这个人肯定会独吞这笔钱,因为人性是自私的。经济学由这个假设游戏推导出一个法则:人人都会本能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西方社会的人大都信奉这个法则的话,那么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必然是自私的,落后的,不和谐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腐朽观念。如此,资本主义社会是腐朽的社会也就必然无疑了。
导致这个腐朽法则的根据是“因为人性是自私的”,而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中西文化冰火两重天的观念,必然导致人们信仰和道德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不和谐,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倒退。
那么人性究竟是“自私”的还是“善”的呢?相对来说,崇尚“人性是自私的”的观念对社会是非常有害的,还是这个人说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西方社会“人人都会本能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错误法则来自于西方经济学家的两个无知,第一不知道“什么是人的本性”,第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人”。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不甘寂寞,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西方社会“人性自私”的观点错就错在只强调自己的小我,而忽视了“我们”这个大我,“我们”的观念根据不同场合可以包括很多概念,比如我的家,我的邻居,我的家乡,我的同事,我的战友,我的集体,我的国家以及我们人类等等。
当人类遭遇外星球“人”的入侵时,“我”就会同情我们人类;当发生世界大战时,“我”就会同情我的国家;当发生民族冲突时,,“我”就会同情我的民族;当我的家乡发生灾害时,,“我”就会同情我的家乡;当我家和邻里发生矛盾时。我首先同情的就是我的家;当我与外界产生摩擦时,我首先同情的就是我,想说自己无错,自己的思想更真理……。这就是全面的,客观和科学的人的不满足本性。显然,中国的传统的“善”性论显然主张的是“大我”的不满足本性,而西方的“自私本性”论显然主张的是“小我”的不满足本性论,所以,中国和西方社会统一结合的人的本性论,即中国幸福学的本性论才是全面和科学的人的本性论。
自卑 zi bei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
自卑,除了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漏气之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年轻人,生活、事业都还刚刚起步,征途还漫长着呢,即便起步时迟缓了一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一时不如人,也远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刚起跑时,比别人慢了一些,并不要紧,只要他攒足劲,加加油,照样可以赶上、超过前面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许多同龄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其自 信心就会日益减弱,自卑感就会日益严重。自卑的产生会抹杀掉一个人的自信心,本来有足 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由 于自卑的情绪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所以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很大。
如何预防和调整自卑心理
(1)童年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2)化不利为有利:
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3)系列摆脱法:
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4)共鸣性理解: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5)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6)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7)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
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自卑与补偿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例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后来,阿德勒将自卑感的范围加以扩大,提出社会自卑、心理自卑。如一个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社会自卑。不过,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整个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这就决定了人从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自卑。当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对“主观的自卑”的强调时,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学的,而是心理学的了。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一种方式是: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另一种方式是:因为气馁放弃任何改进情境的努力。后两种方式下个体虽然因为无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设法要摆脱自卑,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却注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个体“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把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对这一概念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在晚年《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书中,他对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与之相对,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阿德勒认为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才能有效脱离这种感觉,并且改善自己的处境。对这些人来说,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简单说,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关于自卑的说法不但适用于每个人,而且可以说还适用于整个人类。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摆脱补偿(只不过由于补偿之方式不同,有的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漩涡,有的会以之为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补偿机制刺激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但“补偿仅仅是指明了人的活动的自我扩展的潜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释个体行动的方向性,还必须理解人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动都以此为目标的那个方向”。换句话说,一个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产生自卑感,同时又不断地进行补偿的人,他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初,阿德勒认为,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价值被高估。因而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攻击、力量或者说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男性品质称为“男性钦羡”。在他看来,女性会由于自己性别的低等而产生“男性钦羡”。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觉得自己男性品质不足,也会产生“男性钦羡”。在男性钦羡下,个体追求支配别人的一种权力意志。1912年,他发现用“男性钦羡”来解释正常人的动机不太合适,于是便用“追求优越”来取代“男性钦羡”。这样,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成了优越,阿德勒认为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优越: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不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它们总是为了征服、安全、增长而斗争。从负到正的冲动是永不停止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欲求永不停止。我们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论想出什么样的前提,――自我保存、快乐原则、平等――所有这一切,虽然表达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图表现这种巨大的上升的内驱力……表示一种思想的基本范畴,表示我们推理的结构……表示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
在阿德勒后来的理解中,追求优越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认为,渴望达到“个性的理想”是人的最终目的。“渴望完善”是以个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体性为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证明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内部发生的进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达为“心理学原理”,即“没有它,生命活动就成为不可思议的”,还表述为“在个体和人类的进步的意义上,渴望解决生命问题”。阿德勒相信,人认识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够通过“渴望完善”的补偿而达到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即作为每一个性的自我创造的“自我”。
这样,他对人的最终目标的观点就从权力欲开始,到追求优越,最后归结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在阿德勒看来,追求优越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追求优越是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追求优越是人的本性,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任何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追求,一种驱力,若没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但每个人各自具体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他最终的优越感目标相联系,都是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阿德勒后来把这种具体个体的优越感目标称为“自我理想指南”。
同摆脱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感由于采用不同方式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下,一个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这种人言过其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令人讨厌。另一种情况下,追求优越感导致积极的发展,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积极力量。
总结: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在此意义上,自卑感成为一种动力。
经济学界有一个著名的“专制游戏”。这个游戏是假设先给一个人一笔钱,然后赋予这个人特权,他可以把这笔钱平均分成两份,一份留给自己,一份赠予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然,这个人还有权把钱全部归为己有。在这个前提下,这个人会怎么做呢?答案是明摆着的:这个人肯定会独吞这笔钱,因为人性是自私的。经济学由这个假设游戏推导出一个法则:人人都会本能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西方社会的人大都信奉这个法则的话,那么西方社会的道德观必然是自私的,落后的,不和谐的,“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腐朽观念。如此,资本主义社会是腐朽的社会也就必然无疑了。
导致这个腐朽法则的根据是“因为人性是自私的”,而中国人的传统理念是“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中西文化冰火两重天的观念,必然导致人们信仰和道德的不一致,必然导致中西方文化观念的冲突,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不和谐,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倒退。
那么人性究竟是“自私”的还是“善”的呢?相对来说,崇尚“人性是自私的”的观念对社会是非常有害的,还是这个人说的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春天。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西方社会“人人都会本能地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错误法则来自于西方经济学家的两个无知,第一不知道“什么是人的本性”,第二是不知道“什么是人”。
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不甘寂寞,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西方社会“人性自私”的观点错就错在只强调自己的小我,而忽视了“我们”这个大我,“我们”的观念根据不同场合可以包括很多概念,比如我的家,我的邻居,我的家乡,我的同事,我的战友,我的集体,我的国家以及我们人类等等。
当人类遭遇外星球“人”的入侵时,“我”就会同情我们人类;当发生世界大战时,“我”就会同情我的国家;当发生民族冲突时,,“我”就会同情我的民族;当我的家乡发生灾害时,,“我”就会同情我的家乡;当我家和邻里发生矛盾时。我首先同情的就是我的家;当我与外界产生摩擦时,我首先同情的就是我,想说自己无错,自己的思想更真理……。这就是全面的,客观和科学的人的不满足本性。显然,中国的传统的“善”性论显然主张的是“大我”的不满足本性,而西方的“自私本性”论显然主张的是“小我”的不满足本性论,所以,中国和西方社会统一结合的人的本性论,即中国幸福学的本性论才是全面和科学的人的本性论。
自卑 zi bei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自卑往往伴随着懈怠。”
自卑,除了消磨一个人的雄心、意志,使他自暴自弃、悲观漏气之外,恐怕不会有什么好作用。年轻人,生活、事业都还刚刚起步,征途还漫长着呢,即便起步时迟缓了一些,或走了点弯路,成绩一时不如人,也远不足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好比一个优秀的长跑运动员,刚起跑时,比别人慢了一些,并不要紧,只要他攒足劲,加加油,照样可以赶上、超过前面的人,甚至可能拿金牌。自然,看到许多同龄人比自己强,毕竟是一件令人惭愧的事。冷静地反思一下造成自己落后的原因是必要的。
自卑,可以说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评价过低,同时可伴有 一些特殊的情绪体现,诸如害羞、不安、内疚、忧郁、失望等。
经常遭受失败和挫折,是产生自卑心理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经常遭到失败和挫折,其自 信心就会日益减弱,自卑感就会日益严重。自卑的产生会抹杀掉一个人的自信心,本来有足 够的能力去完成学业或工作任务,却因怀疑自己而失败,显得处处不行,处处不如别人。由 于自卑的情绪影响到了生活和工作,所以给人的心理、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亦很大。
如何预防和调整自卑心理
(1)童年教育:
自卑感是幼小时在家庭里就开始形成的,所以幼年期的教育非常重要。做父母的不应对子女寄以超过其实际可能的期望值,要客观地观察并承认子女的天赋条件。要着重培养其实际能力,因材施教,并设法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成才需要坚定的毅力,应帮助孩子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格。
(2)化不利为有利:
自卑感既会使人羞怯退缩,也能使人奋发进取。某种意义上,自卑感是走向成功的踏板。发现它,承认它的存在,并设法弥补它,从而达到人生的目标。
(3)系列摆脱法:
若是自己不能胜任的事,不要立即强制去做,而是先从较容易人手、获得自信后,再做较为复杂的事,以便一步一步地实现目标。这叫做系列摆脱法。
(4)共鸣性理解:
对怀有自卑感的人,应摆脱孤立无援、独自苦恼的状态,将自己的困惑向周围人诉说,帮助分忧解愁,体谅、理解其苦恼心情,争取周围人及家属的“共鸣性理解”,对消除自卑感具有良好作用。
(5)行为矫正法:
要针对自己的弱点制订一个逐步训练的计划,并坚持不懈地执行。如争取在集会上发言,主动接触陌生人;可以预先拟就话题,演练对话,提高语言技巧及社交手段。也可观察一下周围的人,发觉别人也不像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十全十美,对自己又并无歧视之意,也就不再“自惭形秽”了。
(6)集体心理治疗:
对于自卑感的克服,一般心理治疗中的说理开导、分析评价、讲授对策、鼓励劝慰等,都是用得上的。心理治疗时还把有同样经历的人组织成集体小组,相互慰藉,共同探讨,鼓励进取,消除自卑。对个人单独难以克服的自卑者,参加这类有组织的自助小组,开展自救心理治疗会有更多裨益。
(7)伴同心理障碍的治疗:
若有明显的焦虑、抑郁、失眠及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当求医辅用适当药物同时治疗。当自卑感伴同神经衰弱、抑郁症、心身疾病等时,最好短期住院治疗。
自卑与补偿
自卑感是阿德勒理论中最为人所熟知的概念之一。早在1907年,当阿德勒还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成员之一时,他就写下了《器官的缺陷及其生理补偿》一文。随后,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断加深,提出了自己系统的有关自卑、补偿与超越的理论。
在早期理论中,阿德勒是把自卑感与身体缺陷联系起来的。他所探讨的是由身体缺陷所造成的自卑及其补偿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一个人某种器官功能不足或有缺陷,就会产生自卑感。在产生自卑感后,个人就想通过争取权力或变得更为有力量以补偿机体之不足。作为一个整体单位而活动的个体,可以通过两种基本途径进行补偿。一种是觉知到自己的生理缺陷后,集中力量在低劣的器官上发展其功能。例如体弱者通过持久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当个体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来的缺陷改变成为自己的优势,对此阿德勒称为“超补偿”。例如古希腊名人狄摩西尼原有口吃毛病。他口含一石子对着大海演讲,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而成为一位伟大的演说家。另一种是承认自己的某种缺陷,发展自己的其他机能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例如失明者通过发展听觉或触觉来进行弥补,或者一个体弱的人转向思想领域,以笔代剑寻求补偿(如尼采),都属于后一类补偿方式。
后来,阿德勒将自卑感的范围加以扩大,提出社会自卑、心理自卑。如一个人出身低微的人可能会因此而产生社会自卑。不过,更具普遍性的是心理自卑概念。这一概念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人。因为任何个体出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处于无力、无能和无知状态。整个婴幼儿时期完全依赖成人才能生存。这就决定了人从生命之初就有自卑感。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障碍,个体就会有不完全或不完美的感觉,从而产生自卑感。这就是心理自卑。当阿德勒把自己对客观的生理缺陷或功能不足的强调转向了对“主观的自卑”的强调时,他的自卑概念就不再是生物学的,而是心理学的了。
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完全正常的,正是它的存在才促使人寻求补偿。它是人格发展的动力。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此心理上的自卑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基本处境。自卑会造成紧张,人们因而要努力摆脱这种处境。每个人都会做出这种努力。只是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摆脱之径或方式可能不同罢了。一种方式是:使用不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另一种方式是:因为气馁放弃任何改进情境的努力。后两种方式下个体虽然因为无法忍受自卑感,而努力设法要摆脱自卑,但由于采用的方法却注定使他的努力不可能获得成功。当一个人的自卑感愈积愈多,而造成自卑感的情境仍然一成未变,问题也依旧存在时,个体“所采取的每一步都会逐渐把他导入自欺之中,而他的各种问题也会以日渐增大的压力逼近着他。……他以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是真正的自卑感仍然原封未动。它们依旧是旧有情境所引起的旧有自卑感。它们会变成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能称之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之一是为人所熟知的概念。阿德勒在不同的地方对这一概念给出过不同的解释。在晚年《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一书中,他对自卑情结下了一个定义:“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自卑情结的存在意味着一个恶性循环的出现:一个自卑的人想努力摆脱自卑,但他所采用的方式却只能使他的努力失败,从而加重自己的自卑。于是一个循环又出现了,并不断重复下去。与之相对,只有使用正确的方式(阿德勒认为与社会合作的方式是唯一正确的方式)改进自己的环境,才能有效脱离这种感觉,并且改善自己的处境。对这些人来说,通过寻求正确的补偿之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自卑成为人格发展的动力。简单说,自卑既能摧毁一个人,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也能使人发愤图强,力求振作,以补偿自己的弱点。
关于自卑的说法不但适用于每个人,而且可以说还适用于整个人类。在阿德勒看来,自卑感“是人类地位之所以增进的原因。例如,科学的兴起就是因为人类感到他们的无知,和他们对预测未来的需要:它是人类在改进他们的整个情境,在对宇宙作更进一步的探知,在试图更妥善地控制自然时,努力奋斗的成果。事实上,依我看来,我们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
任何人都有自卑,有了自卑人就会努力寻求补偿以摆脱补偿(只不过由于补偿之方式不同,有的会陷入自卑情结的漩涡,有的会以之为动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而已)。每个人都具有“补偿的精神上层建筑”,借助这个上层建筑进行着个体在克服自身缺陷方面的生命活动的无意识扩展。补偿机制刺激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是人一切活动的基础。但“补偿仅仅是指明了人的活动的自我扩展的潜在可能性,而要想解释个体行动的方向性,还必须理解人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便是任何人活动都以此为目标的那个方向”。换句话说,一个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不断产生自卑感,同时又不断地进行补偿的人,他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初,阿德勒认为,在一个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男性价值被高估。因而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攻击、力量或者说是追求具有更多的男性品质。他把这种追求更多男性品质称为“男性钦羡”。在他看来,女性会由于自己性别的低等而产生“男性钦羡”。但即使男性也往往觉得自己男性品质不足,也会产生“男性钦羡”。在男性钦羡下,个体追求支配别人的一种权力意志。1912年,他发现用“男性钦羡”来解释正常人的动机不太合适,于是便用“追求优越”来取代“男性钦羡”。这样,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每个人奋力追求的目标就成了优越,阿德勒认为人格的每一方面都在追求优越:它与身体的生长并行地发展着。它是生命自身的一种固有的需要……。我们所有的机能都遵循着这个方向前进;不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它们总是为了征服、安全、增长而斗争。从负到正的冲动是永不停止的。从“低级”到“高级”的欲求永不停止。我们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不论想出什么样的前提,――自我保存、快乐原则、平等――所有这一切,虽然表达得不清楚,但都是力图表现这种巨大的上升的内驱力……表示一种思想的基本范畴,表示我们推理的结构……表示我们生命的基本事实。
在阿德勒后来的理解中,追求优越并非一种要超过他人的欲望,而是求得自身完美所做的一种努力。他晚年思想中认为,渴望达到“个性的理想”是人的最终目的。“渴望完善”是以个性的完善性、完整性和整体性为前提的,是人生活的最重要的部分,证明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个体内部发生的进步的演化。阿德勒把渴望完善表达为“心理学原理”,即“没有它,生命活动就成为不可思议的”,还表述为“在个体和人类的进步的意义上,渴望解决生命问题”。阿德勒相信,人认识自己的缺陷使他能够通过“渴望完善”的补偿而达到人的存在的最终目的,即作为每一个性的自我创造的“自我”。
这样,他对人的最终目标的观点就从权力欲开始,到追求优越,最后归结到力求或渴望完善上。在阿德勒看来,追求优越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事实”,追求优越是人的活动背后的一种动力力量,追求优越是人的本性,追求优越是每一个人生来就有的基本动机。任何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倾向。“追求完善是天生的,就是说,它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一种追求,一种驱力,若没有它,生活是不可想象的。”
每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向上意志,但每个人各自具体的优越感目标是属于个人独有的,它取决于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阿德勒认为,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与他最终的优越感目标相联系,都是有意识或潜意识地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阿德勒后来把这种具体个体的优越感目标称为“自我理想指南”。
同摆脱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感由于采用不同方式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情况下,一个人一心只追求自己的优越而忽视其他人和社会的需要,那么这个人就产生了一种优越情结。这种人言过其实,骄傲自大、自以为是。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令人讨厌。另一种情况下,追求优越感导致积极的发展,成为促进人格发展的积极力量。
总结:自卑感是人的一种生存情境。自卑感的存在使人产生紧张感,从而人要努力通过补偿来摆脱它。在此意义上,自卑感成为一种动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卑的表现可以因人而异,但一般来说,自卑的人可能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和行为:
负面的自我评价: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有价值等。
自我怀疑:他们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自己的决策和选择缺乏信心。
回避社交场合:自卑的人可能会回避社交活动,害怕被别人批评或嘲笑。
过度关注他人评价:他们会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不断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避免表现自己:自卑的人可能会避免承担领导或表现自己的角色,害怕失败或被指责。
消极情绪:他们容易感到焦虑、沮丧和无助,情绪波动较大。
自我抑制:自卑的人可能会抑制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害怕给别人带来麻烦或打扰。
社交回避:他们可能会避免与自己认为比自己优越的人交往,害怕暴露自己的不足。
自责和内疚:自卑的人容易过度自责,认为自己的失败或不幸是由于自己的过错导致的。
身体不适:自卑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如头痛、胃痛、肌肉紧张等。
需要注意的是,自卑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成长来改善。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在经历自卑情绪,寻求专业心理健康帮助是一种积极的做法,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这种情绪。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09-23
展开全部
自卑,不爱和人说话,但很渴望有朋友,只是因为对自己太没信心,所以极其害怕自己说错什么或是做错什么,干脆就不和别人相处,就算相处,也非常小心翼翼,内心寂寞,并且很敏感,在意别人对自己说的话,别人说的每一句话常常想,她是不是不喜欢我,做什么事总是充满不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个人自卑会有四个状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