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什么感受
近来听了刘心武教授的讲座,让我对红楼有了更深一步地了解,这下红楼彻底地吸引了我了... 展开
二十余年间,读书实不算多,然有书读已是人生一大幸事,能读三二本则属万幸。于所读之书中印象最为深切者非《红楼梦》莫数。红楼一书读之只觉其妙不可言,然其妙在何处却又甚为迷茫。板桥先生曾言“难得糊涂”,于苦短人生中遇此等好书实乃幸事,于读《红楼》时感受一种糊涂的惬意可算人生一大乐事。
初读红楼,只觉满纸缠绵悱恻,字里行间透出缕缕情思,读之顿觉通体舒畅,齿颊生香,借用书中宝黛二人读《西厢》《牡丹》之感受,则曰:辞藻警人,余香满口。而其书中诸天真女儿之种种情事尤令人心动不已。大观园实乃世外桃源,真神仙境界!大观园中众女儿之种种,读之直令人不觉深醉其中。曹公之拥如许绝世仙姝于读者之面,真乃大手笔也!
再读红楼,于富贵荣华,温情脉脉,莺歌燕舞之余,偶感一丝无奈。诸少女为青春、为人生,为命运流下了点点泪珠。梨花带雨的娇靥,既楚楚动人,又引人怜惜。怜惜之余,又不禁生出一丝惆怅。
三读红楼,竟于欢声笑语、歌舞升平之后,看到的尽是悲哀,辛酸和无奈。
四读红楼,但闻一片悲戚之声。 终于,释然知人情冷暖不过如此,豁然觉人间万象齐集眼前。 尘市浮华无月到,不如闭户读红楼。至于何时真正体会这用梦装饰的凝重与古典,已无从考证。只是现在已不敢猝然去翻动这本厚重的书,以免惊动心底深处的珍藏。当记忆的沙滩在时间这个巨大的海浪的冲击下,渐渐地褪去了曾经或深或浅的痕迹时,再次捧起红楼梦,读过那“鲜花著锦、烈火烹油”的繁盛,读过那“陋室空堂、衰草枯杨”的败落,到最后“只剩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读红楼梦,心中总有种挥之不去的黯然和遗憾,为了那个永远不老的爱情,为了那群清洁如水的女儿,也为了那个旷世奇才曹雪芹。
半生的光阴,他竟是如何把一个人的灵魂刻画得那样浑然天成而又动人心魄?又是如何把那些细枝末节诗词曲赋雕琢得如此独具匠心?
曹公之傲,之诚,不在皮,不在骨,而在神;曹公心中有“傲”,正如芹上有雪,芹本炎夏花开,经雪岂能不死!“诚”者,情真、意纯、心热。曹公之情不真,文章必不能如此雄奇恣肆、畅茂条达、感人肺腑;曹公之意不纯, 文章必不能“欲求一字之粗鄙猥亵而不可得”,评曹公之诗文可如孔子之评《诗经》,云“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曹公之心不热, 必不能感春花之易落,秋草之易枯,而写出《葬花吟》、《秋窗风雨夕》。 其心不热,岂能感身外之“凉”!芹之诚生“热”,芹之“傲”生“凉”, 冷热相侵中的曹公又怎能不病!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曹公更以热血成书,其文孰能不爱!
两百年前,那个常常一醉“白眼向人斜”的狂傲书生,怎样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困境中,“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这大气磅礴、流传千古的文章?在洞察了“世事洞明”的“学问”,参透了“人情练达”的“文章”后,再为了一碗糊口的粥而“叩富儿门”、而沿街卖画,是不是心里也时常觉得有点冷?
我看秦可卿,看晴雯,看香菱,看她们相似的却无法超越的命运,看每一个峰回路转处阡陌交错着的伏笔,看芸芸众生的各逞心机劳碌奔忙而又惶惶不知所终……终于明白,一个人可以投入最深沉炽烈的爱,也可以站到一切人间哀乐的上方无限悲悯地俯瞰整个人生。
经过了两百余年的岁月流转,不知道那颗不羁的诗心,此时正在何处流连?
当年的花容月貌,已无可寻觅;当年的高屋亮瓦,已灰飞烟灭;曾经的“歌舞场”,曾经的“笏满床”,都已在岁月中风化,只有那些人类共通的梦,还将一代一代的做下去,所以才有这读不尽的红楼,说不完的梦。
手捧红楼至今,愈来愈深切地体会到盛筵必散带来的切肤的痛楚。对往昔繁华的深情眷恋阻挡不了匆匆的时光的脚步。大观园已经随着四大家族的破败一去不返了。不会再有远离尘嚣的净土,也不会有永远的少女和少年。混沌天真的时代必将逝去,庸俗黯淡的成人的世界必将来临。而任是怎样的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也脱不了荒凉的影子。十年之后的我重新翻开红楼,才真正看到了曹雪芹点出的那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笔:空,才是人生的真相。而字字血泪,记录的无非是一首年少的挽歌。
龚自珍云:“少年哀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痴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大厦已倾,回首红楼,感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其间尽是女子的苦泪,但是在这片赫然的废墟中,那些人性的碎片却依旧的闪烁着光芒。 几百年过去了,红楼人物依旧仍在世界上行走着,《红楼梦》依旧还是“风月宝鉴”。每当我营营碌碌过去一段后,会在我不经意回首的一瞥间,红楼梦这一面镜子,静静地替我映照出岁月的面容。可是我尚不能算是一个老练的人,我还不知道,它以后会给我看到一个怎样的世界。这是一部可以伴你从童年到老年的书。
《红楼梦》唯一遗憾的是没有结局——必然是悲剧——肯定不忍卒读。我这样说,也许说明我的幼稚。但我相信,无论如何,大团圆的结局,会让人舒服一些。因为我喜欢世上一切真、善、美的东西,尽管生活中有很多悲剧。如果生活是单纯的,那红楼也是单纯的,生活是单纯的吗? 如果生活中有绝对的对或错,那红楼中的人物也就有绝对的善和恶,生活中有绝对的对或错吗?如果生活中有完美,那红楼人物也就有完美的,生活中有完美吗? 像生活一样,让我们长大、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悲哀、也让我们欢笑,这就是独一无二的红楼。“芝兰心性绮罗身,转眼繁华迹已陈。莫向邯郸重借枕,阿谁不是梦中人?”有谁能一语评尽红楼梦?或者说,有谁能用一生读尽红楼梦的百般滋味?“悲凉之雾,遍披华林。” 其实,“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红楼梦》的文学艺术鉴赏性是非常高的。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写到众人被刘姥姥逗笑的情节就十分精彩,让读者有如置身其中的感受。“……史湘云撑不住了,一口饭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哎哟哎哟;宝玉早滚到祖母怀里,贾母笑得搂着宝玉叫心肝……”同是写笑,每一个人的神态动作却各不相同,描写生动、形象、具体,从侧面衬托出刘姥姥的风趣幽默,以及贾府上下喜欢她的原因。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出场的人物就有四百多个,许多人物的性格特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刘姥姥等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就说贾宝玉吧,他表面上玩世不恭、顽劣、轻挑,内心却是善良纯真。他虽然出生贵族家庭,但他却厌恶自己所在的封建阶级,认为人只有善恶美丑之分,从没有贵贱之分,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同情女性,尊重女性,崇尚人权平等、男女平等的可贵观念。特别是他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更体现了他思想的成熟性。
再来看林黛玉,她性格纯真率直、清高孤傲、多愁善感,骨子里透出的对封建道德的叛逆,深深地吸引着宝玉。她的“侬今葬花入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入亡两不知”,寄托了黛玉凄凉的身世之感,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闺阁中优秀的文学才女的风范 。
《红楼梦》不仅是我们中国文学的璀璨明珠,更是世界文学的绚丽瑰宝。今后,它将一如既往地以无穷的魅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每次读完感觉都不一样,第一次是在初中时候,感觉人物很多记不住,故事发展很缓慢,但是喜欢主人公之间的故事。可以说是怀着好奇心读完的吧,通篇读下来感觉经历了一个时代。
第二次是在高二的时候,已经懂得了作者的辛酸,深深体会了各中人物的命运轨迹和时代悲哀,深深的被宝黛之间的爱情感动,那时候,看到黛玉之死居然落泪,曹雪芹的文笔真的很让人惊叹,尽管不是现代文,但是传递的那种感觉是一般的文字所不能达到的。记得当时是十分惋惜那段感情的,尽管黛玉小性子,还是喜欢她坚持自己个性的样子,喜欢她暗自伤神的感觉。也许也是因为当时年少轻狂吧。看完也会深深的叹息。
最近一次看是一年前吧,感觉看着文中的悲喜犹如一位老者看着世事的变迁,时间是可以改变一切的无论当时多么繁华,总有一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败。无论多么坚定不渝的感情,终于抵不过现实的阻挡。而我们要做的是要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迭起。在像黛玉那般不肯妥协是会到处碰钉子的,宝钗终归是聪明的那个,尽管还是不喜欢她,却不得不学者点,因为生活教会了我们必须那样。
《红楼梦》怎么看多不嫌多的,是本再好不过的书,多看看真的会后不一样的感觉...
很复杂——
人物关系复杂多变,还有玄机——
是本好书——
如在梦中
感觉怪怪的,很伤心又很气愤又很无奈
很凄惨~
秋花惨淡秋叶黄~再热闹的宴席也会散去,留下的只是凄凄的回忆~
一部巨著,无与伦比!
2013-09-25
看完只后让我感受到了实力.什么叫做实力什么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