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在历史上从来没有统一过,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政治上大一统过???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尤其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将欧洲统一是极有可能的。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当然,二战后欧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和平统一欧洲成为可能。也许,好多年后,当“欧洲联邦”将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侯,欧洲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成了全欧的统一。
我认为,不是因为阿尔卑斯山的雄峻,也不是因为莱茵河、多瑙河的壮阔,而是因为欧洲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和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
在西方文化中,有一种“势力均衡”和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所谓“势力均衡”,包括多方面的均衡,如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制约,宗教与世俗势力的平衡制约,国家内部各阶层(包括国王、教士、贵族、市民、农民等之间)的平衡制约,以及同一阶层内部的分权制约等等,不让其中一方的势力独大,大家互相牵制,这已成为西方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表现在欧洲史上的国际关系上,哪一个国家力量过大,哪一个国家表现出过强的欲望,就会受到群起而攻之。
在欧洲史上,多次发生过国家集团之间的大混战,从17世纪的德意志30年战争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参战国家在五个以上,甚至十多个、几十个的大型国家集团大混战至少有六七次,在这些战争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两个国家集团的力量总是差不多相等,换句话说,如果出现一方明显压倒另一方的情况时,通常就会有其他国家加入到较弱的一方。还有一些战争,本身就是为了制约某个力量过强的国家,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克里木战争等。而一旦战争分出胜负之后,战胜国集团中某个有可能捞取最大利益的国家,又会遭到战胜国集团其它国家的联合抵制,这也决定了每一次大型国际战争之后的和平会议,都是错综复杂的。
欧洲的小国向来有极强的生命力,这与西方以弱者为本位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在一次次战争过后,先后有一些夹缝中的小国获得公认的中立地位,从17世纪的荷兰、瑞士,到二战后的芬兰、奥地利等。所谓公认的“中立”,就是说如果有大国胆敢入侵它们的话,这个大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之所以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作战,很大程度就是因为德国公然入侵中立小国比利时,这直接造就了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结局。
在欧洲,有些袖珍国家,如卢森堡、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安道尔等,这些微小的国家历经几百年仍然在顽强地生存着,这种情况在世界其他大洲(尤其中国)是难以见到的。
相比之下,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缺乏这种平衡制约的思想,通常是一个国家成为霸主,马上就会有一班尾巴国追随。春秋战国时代国际间的平衡只会是几个霸主之间力量的平衡,这与欧洲扶助弱国打击强国的平衡是不同的。
欧洲独特的地理特点,西北部是一个岛国——英国,东部是深不可测的东欧大平原,由一只雄壮的北极熊——俄国占据着这个地带。正是这两个国家的存在,造成了欧洲不能够统一。
英国是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最积极维护者,长期扮演着锄强扶弱的光荣角色,谁力量过大就打击谁。而俄国有着辽阔的大后方,败了可以不断后退,可以花费比对手多出数倍的代价来打一场消耗战。
在欧洲历史上,西班牙和瑞典都曾经扮演过争霸者的角色,但他们偏于一隅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更多的作为。曾经强大的奥地利帝国虽然地处欧洲的心脏地带,但他只是一个内部分崩离析的杂和体,经过打击终于土崩瓦解了。在欧洲大陆的中心真正有称霸实力的国家只有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的确也产生过有志于统一欧洲的野心家——拿破仑和希特勒,他们也的确曾经打遍欧洲无敌手。但这两个霸王的共同特点是,首先是海上英国的存在使他们无可奈何,然后当他们对俄国(苏联)发动最沉重一击的时候,他们自己也遭到了灭顶之灾。
既然英国和俄国的存在使其他国家不可能统一欧洲,那么这两个国家本身呢?英国的岛国身份决定了它的岛国文化特征,尽管它的海军势力曾长期雄霸于世界no.1的地位,但它的陆军势力在19世纪之前一直只是欧洲二流水平。那么俄国呢?说实话,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美洲新大陆的存在,让欧洲历史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下去的话,那俄国是最有可能统一欧洲的国家。俄国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非常相似,都是从落后的“蛮夷之地”崛起,都通过一次次的改革走上强国之路,都有着广阔的大后方,都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但军事超前发展等,更为关键的一点,俄国不受欧洲文化中固有的“势力均衡”的思想所限制,它有的只是永远填不了的领土欲望。实际上,彼得一世和叶卡特琳娜二世都曾制订过雄心勃勃的吞并全欧的计划,只是因为时间所限,还来不及实施。二战过后,如果不是因为来自新大陆的美国的制约,从苏联产生出一个“秦始皇”来,将欧洲统一是极有可能的。
还有两点,我认为也和欧洲不能统一成一个国家有很大关系:
·一是美洲新大陆的存在,将欧洲各国君主的一部分野心和欲望引导到新大陆去冒险了,从而减轻了欧洲国家自身的碰撞。
·另一点,自从1789法国大革命以后,欧洲各国民众的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到1848革命以后,欧洲各国先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权力转移到议会手里,民众的意向对国家政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民众不像君主那样具有不断征服和扩张的野心,他们更关心的是国内的建设。
中国历史,是一个从分裂到统一,到统一程度不断增强、范围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不断加深的几乎“单向发展”的历史(中间虽有反复,但总的趋势不变)。而与中国面积大致相同的欧洲的历史,则是统一与分离两种趋势此消彼长,时而统一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减少,时而分离的趋势占上风,国家数量增加,两种趋势长期共存,谁也吞灭不了谁。这是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的显著不同之处。唯物主义哲学的“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国“合久必离、离久必合”的朴素观念在欧洲历史的演变上能找到更多的佐证。
当然,二战后欧盟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和平统一欧洲成为可能。也许,好多年后,当“欧洲联邦”将出现在世人面前,那时侯,欧洲人民的集体意志,就成了全欧的统一。
不知道能不能帮你..我在别的网上找的,非原创
先秦时候中国和后来的欧洲差不多(周天子可以对欧洲教皇)。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没有大一统思想,他还特地下诏解释灭六国的原因是各个国家都得罪他了,列举了每个国家的罪状。项羽刘邦也都封各种王统治天下,而不是秦的单一郡县制。变化发生在秦和西汉。有很多原因可以解释。
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使得各地交流方便,为以下4~6奠定了基础。
汉高祖到武帝时期大大打击了诸侯王的势力,实现了秦始皇之后再一次的政治统一。
汉的高、文、景三帝治理非常好(也包括武帝之后的宣帝),使得民心归于中央。
汉武帝和董仲舒独尊儒术,统一了天下文化。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论证了天子是全天下唯一合理的上天代理人。从此天下要归唯一的天子实际统治的理论深入人心。这也从思想上根本制止了分裂。
汉武帝时期大量的人口迁徙和对民间财富的搜刮彻底破坏了地方贵族势力,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割据无法形成。当然三国到隋朝之间地方贵族重新抬头,导致中国长期分裂,后来到唐末才被打破。
以上几个条件欧洲基本不具备。别的地方可能具备其中几个,但是也无法全部具备。大一统到西汉末年就已经深入人心了。证据是王莽末年的起义中,所有势力都认为需要找一个姓刘的当皇帝,而且这个皇帝必须统一整个天下。再也没有人把春秋战国或者西楚霸王时期当做理想的政治模式了。
而那个时期的欧洲,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各国发展不同,虽说有天主教,但因为各国之间的不同,使得无法控制所有人的思想。
统一的最好表现在于思想上的统一。
希望这个答案你可以满意
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