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韩信和张良两人简介 30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一次,一群恶少当众羞辱韩信。有一个屠夫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又高又大,喜欢带刀配剑,其时你胆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话,你敢用剑你的配剑来刺我吗?如果不敢,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韩信自知形只影单,硬拼肯定吃亏。于是,当着许多围观人的面,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史书上称“跨下之辱”。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末你呢?”韩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数百年后,李白经下邳,作诗以记其事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淮泗空!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一起藏匿。
十后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当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投靠他,却在下邳西面与已被推为沛公的刘邦相遇,便归附了他。刘邦攻下下邳后,拜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从此便一直跟随刘邦。
刘邦在薛邑(今山东滕县南)与项梁会见时,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作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游击于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地区。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之命分兵南北两路进军关中。刘邦从雒阳(河南洛阳)南出圜辕,张良率兵跟随刘邦,攻下韩国十余城,击杨熊军。于是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与张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阳),西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兵力进击秦蛲关(今陕西省商县西北)下的军队,张良献计说:“秦军尚强,不可轻视。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哙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多多张挂旗帜于各个山头上,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财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现在只是秦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刘邦于是率军攻击,大败秦军,追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军崩溃,沛公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
刘邦进入秦的宫廷,看到宫室,帷帐、狗马以及贵重宝物,美色宫女以千计,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又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霸上。
刘邦顺利入关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将章邯的军队在巨鹿作战,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要入关时,刘邦已经派人距守函谷关,项羽闻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关口,很快破关进至戏西(今陕西临潼县东),又听刘邦叛将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更大为震怒,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赏士卒,奋全力攻击刘邦军。
这时,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之恩,连夜奔往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张良拉走,不让他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道:“本来就不能够,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项伯嘱沛公“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等到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脱险。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王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赏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在汉王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刘邦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就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王:“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王,项王由此没有担忧西边汉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项王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汉王,刘邦这时已经派韩信平定三秦了。
张良归汉后,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汉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王三年(前204年),楚军把汉王紧紧地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忧恐,和郦食其一起谋画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划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五年(前202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汉书·张良传》)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右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汉书·张良传》)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刘邦称帝后,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韵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高帝的肯定。吕后很恐惶,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高帝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贤人,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高帝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高帝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刘邦去逝后,吕后感激张良,令其强食其邑,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汉书·张良传》)张良不得已,强食其邑。
六年后张良去逝。谥文成侯。其子张不疑嗣侯。
据正史记载,他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著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删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韩信配剑从军,投身项梁的西楚军。项梁战死后,继随项羽,但未受项羽重用,只是充当一名执戟卫士。他多次向项羽献策,均不被采纳。于是他愤然逃出楚营,投奔汉王刘邦。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治粟都尉。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后来,刘邦在萧何的屡次劝说下,亲自与韩信讨论军国大事,确信韩信为稀世之才,遂举行仪式,拜为大将。
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五月,韩信派人修复刘邦进入汉中时烧毁的栈道,迷惑雍王章邯,自己却率军悄悄沿南郑故道东出陈仓,大败章邯军,一举拿下了关中地区,使刘邦得以还定三秦。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二月,韩信引兵出函谷关,将兵锋逼至洛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邛等项羽所属的封国,先后归降。然后便与齐赵联合共谋击楚,四月,大军就已进至楚都彭城。攻势之凌厉,令人赞叹。未想刘邦进入彭城后就把防务丢在一边,遍搜宝货美人。正在与齐军鏖战的项羽听说彭城失守,急率三万精骑星夜赶回,一战将刘邦击败。韩信闻讯即刻赶来收集溃败的部队,和刘邦在洛阳地区会师,又成功地进行了阻击战,在京县、索亭之间把楚军打得大败,使项羽西进的兵锋顿挫。战线最后在荥阳稳定了下来。
刘邦兵败彭城,齐、赵、魏等重又倒戈向楚。八月,刘邦封韩信为左丞相,领兵攻魏。魏王豹陈重兵于黄河东岸的蒲坂,韩信针对魏军部署,将大量船只集中在蒲坂对面的临晋,佯作正面渡河之势,暗用木框架绑扎瓦罐做成临时渡河器才,从上游夏阳渡河奇袭安邑,突然出现在魏军背后,大破魏军,俘获魏王豹。
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年九月,韩信又引兵东向阏与,活捉代相夏说,收复了代郡。这时,刘邦却命韩信急调其力主至荥阳加强该地守备,故韩信只带了万余部队东下井陉攻赵。赵王歇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韩信先以两千轻骑,乘夜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天明后亲率主力前出到河边背水列阵,诱使赵军出营攻击。汉军背河而战,无路可退,人人拼死作战。预先伏下的两千轻骑乘机攻入赵军空营,遍插汉军红旗,赵军见状,军心大乱。韩信挥军趁势反击,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赵军统帅陈余,生擒赵王歇。接着,韩信用“上兵伐谋”办法降服了燕。
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韩信又用重兵急袭的办法攻破了齐都临淄。楚将龙且急领二十万人马来援,与败退的齐军会师于高密,然后与汉军隔淮水对峙。韩信秘密派人用一万多个沙袋,乘暗夜在上游把淮水堵住。天明后派部分军队渡过淮水,在侧后攻击楚军,继而佯装溃败。龙且误以为汉军胆怯,率主力渡淮水追击。韩信命部属掘开上游堤坝,将楚军冲成两段,汉军运用半渡而击的办法,把已渡水的楚军全歼,龙且被杀。未渡水的齐楚联军不战自溃。韩信趁势挥军追歼逃敌,俘虏齐王田广,全部平定了齐地。
韩信攻占齐地后,项羽恐慌万分,连忙派人去游说韩信,以三分天下为条件,希望韩信反汉联楚,被韩信所拒绝。韩信的谋士蒯通劝他:“将军难道没有听说过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道理吗?……将军如今既有震主的威名,又挟难赏的大功,归楚,楚不信;归汉,汉王震恐。若不自立为王,何处是你的归宿呢?”韩信听了连连摆手道:“请不要再说了,汉王待我十分厚恩,把他的车给我乘,把他的衣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古人说过:乘人家的车,要替人分担忧患;穿人家的衣,也应替人分担忧患;吃人家的饭,就应该为人家卖命。我怎么能见利忘义呢?”于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可是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所以韩信已遣使修书请求刘邦立他为假齐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在荥阳,自顾不暇,看罢来书后勃然大怒,本不想应允。后来,听取了张良和陈平的意见后,又说:“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当假王干什么!”于是,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他的部队攻楚。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终使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亥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韩信以项羽帐下执戟卫士的低微身份,几年内登坛拜将,屡建奇勋,终至成为左右楚汉战争的一方诸候。蒯通以“略不世出”来赞誉这位叱咤风云的军事人物。其用兵之道,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曾著有《韩信兵法》三章,可惜已经失传。韩信的军事才能令刘邦极度不安,故在项羽败亡后,即夺其兵权,徙为楚王,继又黜为淮阴侯,软禁于刘邦身边。一天,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之军。”刘邦又问:“那末你呢?”韩信怔了一下,突然狂傲的大笑:“我是多多益善啊!” 韩信的绝世军功和才华终于招来了杀身之祸,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韩信至长乐宫的钟室,以谋反罪名杀之。一代名将,死非其所,实堪哀伤。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数百年后,李白经下邳,作诗以记其事云: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我来祀桥上,怀古钦英风。
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
叹息此人去,萧条淮泗空!
张良住在下邳时,以抑强扶弱为己任,后来项伯曾经杀人,跟随张良一起藏匿。
十后年,陈胜、吴广起义,张良也聚集百余青年起事,当时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张良想投靠他,却在下邳西面与已被推为沛公的刘邦相遇,便归附了他。刘邦攻下下邳后,拜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常采用他的计策,而张良对别人讲《太公兵法》,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殆天授。”从此便一直跟随刘邦。
刘邦在薛邑(今山东滕县南)与项梁会见时,项梁拥立楚怀王,张良趁机劝说项梁立韩国公子横阳君韩成为韩王,张良作韩国司徒,随韩王率领一千多人游击于颍川(治阳翟,今河南禹州)地区。
刘邦、项羽奉楚怀王之命分兵南北两路进军关中。刘邦从雒阳(河南洛阳)南出圜辕,张良率兵跟随刘邦,攻下韩国十余城,击杨熊军。于是刘邦令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与张良南下攻宛(河南南阳),西入武关。刘邦想用两万兵力进击秦蛲关(今陕西省商县西北)下的军队,张良献计说:“秦军尚强,不可轻视。我听说那里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这种市哙之人,很容易用钱财打动他,希望您暂且留下坚守营垒,派人先行一步,给五万人准备粮食,并多多张挂旗帜于各个山头上,作为疑兵,同时派郦食其携带贵重财宝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愿意跟刘邦联合一道进击咸阳。刘邦打算听从秦将的要求。张良说:“现在只是秦将想要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不一定服从,士卒不服从必然给我们带来危害,不如乘着敌人麻痹时袭击他们。”刘邦于是率军攻击,大败秦军,追到蓝田,再次交战,秦军崩溃,沛公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
刘邦进入秦的宫廷,看到宫室,帷帐、狗马以及贵重宝物,美色宫女以千计,他“好酒及色”的老毛病又犯了,想留下。樊哙进谏,刘邦不听。张良又说:“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史记·留侯世家》)沛公这才领军队回到霸上。
刘邦顺利入关的时候,项羽正与秦将章邯的军队在巨鹿作战,等到项羽消灭秦军主力要入关时,刘邦已经派人距守函谷关,项羽闻之大怒,即派英布等攻打关口,很快破关进至戏西(今陕西临潼县东),又听刘邦叛将曹无伤报告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更大为震怒,决定第二天一早就犒赏士卒,奋全力攻击刘邦军。
这时,项羽的叔父,楚左尹项伯为报张良之恩,连夜奔往沛公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想把张良拉走,不让他别跟刘邦一起死。张良心向刘邦,认为现在事有急难,自己就这样偷偷逃走是不义气的,于是便把项伯的话仔仔细细告诉了刘邦。刘邦听后大惊,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问:“您果真想背叛项羽吗?”刘邦说:“短小愚陋教我把守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来,说这样可以在关中称王,所以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张良问:“您自己估量能有力量抵挡项羽吗?”刘邦沉默良久,说道:“本来就不能够,如今该怎么办?”张良知道这时项羽有兵四十万,而刘邦不过十万,力量对比悬殊,就出主意让他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说:“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是不敢背叛项王的。”于是张良坚决邀请项伯会见刘邦,刘邦把项伯当兄长接待,举酒向项伯祝福,又攀结婚姻,让项伯在项羽面前详细地说明沛公不敢背叛他,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强盗。项伯嘱沛公“明天早些来亲自对项王道歉。”等到刘邦到鸿门会见项羽,婉言卑辞对项羽表示臣服,表示忠心,项羽设宴招待,范增授意项庄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也赖项伯“以身翼蔽”脱险。
汉王元年(前206年),项王主持分封,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属巴、蜀、汉中地区。赏赐张良金百溢,珠二斗,张良把这些都给了项伯。在汉王要到封国去的时候,张良送到褒中,刘邦让张良返回韩国。张良劝告刘邦说烧掉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您没有东返的意图,用以稳定项王,免去他的疑心。刘邦乃依计而行,一边行进一边就把所经过的栈道统统烧掉了。
张良到了韩国,韩王成因为张良跟随汉王缘故,项王不派韩成到封国去,让他跟自己一道东归。张良告诉项王:“汉王烧绝了栈道,已经没有东归的心意了。”张良又把齐王田荣反叛的文告报告给项王,项王由此没有担忧西边汉王之心,而起兵北上攻击齐国。正是因此,刘邦才得以乘隙回夺三秦(即关中地区,因项羽三分秦故地给章邯、司马欣、董翳,故名。)。项王终竟不肯派韩王成到封国去,改封成为侯,又把他杀死在彭城。张良逃走,抄小路投奔汉王,刘邦这时已经派韩信平定三秦了。
张良归汉后,刘邦封张良为成信侯,让他跟随自己东进攻打楚国。到了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而回,行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县),刘邦下马靠着马鞍问道:“我愿意舍弃函谷关以东的地方作为封赏,看谁可以与我共建功业?”张良进言说:“九江王英布,楚枭将,与项王有蜔;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留侯世家》)刘邦于是派隋何游说英布,派另外的人去联合彭越。等到魏王豹反汉,汉王便派韩信带兵去攻打魏王,乘势攻占了燕、代、齐、赵之地。这样,张良实际上就为汉王制定了取天下的基本方略。而汉最后打败楚国,正是靠了英布、彭越、韩信这三个人的力量。
汉王三年(前204年),楚军把汉王紧紧地包围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刘邦忧恐,和郦食其一起谋画削弱楚国力量的办法。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讨伐夏桀,封夏朝的子孙于杞国;周武王伐商纣,封商朝的子孙于宋国。如今秦丧失德性,抛弃道义,侵伐诸侯各国,灭掉六国之后,使他们的后代没有立锥之地。陛下如果能够重新立起六国后代,使他们都接受陛下的印信,各国的君臣百姓一定会感戴陛下的恩德,钦慕陛下的德义,而甘愿做陛下的臣民。随着德义的施行,陛下就可以南面而称霸天下,楚王也会毕恭毕敬地前来朝拜的。”刘邦听了很高兴,说:“好极了,赶快去刻印,先生就可以带着它们出发了。”
郦食其还没起程,恰好张良从外面回来拜见汉王,刘邦正在吃饭,招呼说:“子房!你靠前边点来。有个客人为我出了个削弱楚国力量的主意。”接着把郦食其的话全告诉了张良,然后问:“子房,你看怎样?”张良说:“谁替您筹划这个计策的?您的大事完了!”汉王问:“为什么?”张良说:“我请借您面前的筷子,替您筹算这件事。”张良其说出八条不可的理由。“臣请借前箸以筹之。昔汤、武伐桀、纣封其后者,度能制其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死命乎?其不可一矣。武王入殷,表商容闾,式箕子门,封比干墓,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二矣。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同赐贫穷,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三矣。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休马华山之阳,示无所为,今陛下能乎?其不可五矣。息牛桃林之野,天下不复输积,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六矣。且夫天下游士,离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者,但日夜望咫尺之地。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游士各归事其主,从亲戚,反故旧,陛下谁与取天下乎?其不可七矣。且楚唯毋强,六国复桡而从之,陛下焉得而臣之?其不可八矣。诚用此谋,陛下事去矣。”(《汉书·张良传》)刘邦饭也不吃了,吐出嘴里的食物,骂道:“这个书呆子,几乎坏了老子的大事!”立即销毁那些刻好的印信。张良这一筹计,使刘邦避免了授人以柄,踏人复辟老路的危险。
汉王四年(前203年),韩信降服和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南边又靠近楚国,如果不设立一个代理国王来治理它,那局势就不会稳定,我希望代理齐王,这会对形势有利。”当时,楚军正把汉王重重包围在荥阳,韩信的使节来了,刘邦打开书信,大发雷霆,骂道:“我被围困在这里,日夜盼望你来辅助我,你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忙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正处在不利的形势,怎么能够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立他为王,好好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这样,就可能发生变乱。”刘邦也醒悟过来,转口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干什么做代理国王!”于是派张良前去齐国,带着齐王的印信,就地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前去攻打楚军。由此,战胜项羽,取得天下的大局得以稳定下来。
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引兵解而东归,以为可以太太平平当他的霸王了。刘邦也想西行回国,张良、陈平建议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王五年(前202年)冬,刘邦追击项王到达阳夏(今河南太康)把军队驻扎下来,和韩信、彭越约期合击楚军。到达固陵(村落名,在今河南太康县南),而韩信、彭越的军队没来会合。刘邦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言,怎么办呢?”张良回答说:“楚军将被粉碎,而韩信、彭越没有确定的领地,他们不来是当然的。君王如果能够与他们共分天下,现在立即可以把他们招来。如果不能,事态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能够把陈县以东直到海滨的地区全给韩信,把从睢阳以北到毂城的地区给彭越,让他们各为自己的利益而战,那楚国就容易打败了。”刘邦依计而行,韩信、彭越等诸侯兵很快地会师垓下(今安徽灵壁南),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胜利。
汉王六年(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因张良没有作战之功,刘邦说:“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张良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汉书·张良传》)于是刘邦封张良为留侯。
已经封过二十多位大功臣之后,其余日夜争功不决。许多将领常三三两两坐在沙地议论。因为依军吏计算,整个天下的地盘不够全部封赏,因而他们担心皇帝不能够给每一个有功的人都封赏。高帝问张良该怎么办?张良建议刘邦把他平生所憎恨,君臣也都知道的雍齿先行封为什方侯。这一来担心的人们高兴了。说:“雍齿尚且封侯,我们这些人不必担忧了。”
天下统一后,刘邦与大臣商议国都应建在何处。刘敬建议建都在关中。而跟随高帝的左右大臣都是山东人,多数劝皇上都洛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肴、黾,背河乡雒,其固亦足恃。”(《汉书·张良传》)刘邦犹豫不决。张良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于是刘邦当天动身,往西定都关中(长安)。
刘邦称帝后,一直觉得吕后所生太子刘盈(即后来的惠帝)生性懦弱,不像自己,而喜爱戚姬所生赵王如意,因此屡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如意为太子。在封建社会太子韵废立往往关系政权的稳定,所以当时的大臣叔孙通、周昌等都犯颜强谏,但都没得到高帝的肯定。吕后很恐惶,想尽一切办法都不见效,最后逼张良给出主意。张良认为,这不是以口舌争所能解决的问题,建议让太子刘盈“卑辞安车”去迎请高帝很想招致但总也没请到的四位很有名望的贤人,须发皆白的四位老者——四皓,让他们跟随太子入朝,使高帝见到,表明太子刘盈得到民众拥护。这一着果然见效,高帝见到四皓跟随太子,看到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就放弃了废立的主意。
此后张良多数时间称病不出,自言:“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震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汉书·张良传》)于是学道,不问政事。刘邦去逝后,吕后感激张良,令其强食其邑,并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汉书·张良传》)张良不得已,强食其邑。
六年后张良去逝。谥文成侯。其子张不疑嗣侯。
据正史记载,他曾经与韩信一同整理了春秋战国以来182家军事著作,还根据实际需要删定35家,开创了日后兵书整理注释的先河。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展开全部
韩信(前226年-前196年),淮阴(今江苏淮安)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著名战例和策略。韩信是公元前三世纪的军事家、战略家、战术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出世”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 韩信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历任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的势力被一再削弱;最后,韩信由于被控谋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最后被处死于长乐宫钟室。
张良(前3世纪?-前185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张良(前3世纪?-前185年),字子房,封为留侯,谥号文成,颍川城父人。张良因暗杀秦始皇失败,为躲避追查而改其他名字。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与萧何、韩信同为汉初三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年少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寒,却刻苦读书,熟演兵法,怀安邦定国之抱负。苦于生计无着,于不得已时,在熟人家里吃口闲饭,有时也到淮水边上钓鱼换钱,屡屡遭到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1]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2]未得到重用,萧何刘邦保举韩信。[3]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4]又用背水一战打败击代、赵。[5]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汉四年,韩信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6]于是,刘邦遣张良立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7]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借口韩信谋反[8]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9]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其的评价。作为统帅,他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族,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张良的祖父、父亲等先辈在韩国的首都阳翟任过五代韩王之相。[1]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图谋恢复韩国,从事抗暴活动,结交刺客,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成。[2]后更姓换名,亡匿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3]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4]灞上分封时“为汉王请汉中地”。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5]。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6]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初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7-8]表现出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