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城 的历史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您好!
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调研报告
长沙位于湘中东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两岸, “长沙”的名称始于西周时代,乃3000年楚汉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本文将从下面两个方面对这次调研结果进行阐述。
一长沙古城的历史发展
夏商周时期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秦代时期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 长沙郡 ”,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
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东汉时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西晋时期和唐朝五代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朝至现代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
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二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
战国至西汉时期,长沙古城城区呈东西长,南北窄。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城区有逐渐向南北方向扩大的趋势。不过,这扩大只是郡治、县治、津城等单元的向外扩张,而城的本体却并没有扩大。这种状况是自东汉以来,集权衰弱,豪强兴起;群雄争斗,戌城林立;“地无百里,数县并置“社会政治形态在城市建设上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城市也相应的得到发展。长沙古城自建城以来,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长沙古城在隋唐五代时期拓展情况大概如下:
向南:到今南门口一带。秦汉古城以南,除三国韩玄墓外,南门口及明清旧城墙下都有不少东汉墓,说明东汉以前此地均为郊野。
现南门内有不少带桥和码头的街巷的名称,如天心阁西北,晏家塘东头有高码头,往西有位于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两搭桥,位于学院街附近的登瀛桥等,可能为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而当时的城墙当在这些地方以内。
向北:到潮宗街与营盘街一带。307年(西晋永嘉元年),晋怀帝分立湘州,把其所属长沙郡的郡治移到城南门外,后来又把郡所辖的临湘县治迁到城北门外今潮宗街一带。据清《嘉庆一统志》:“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据此,唐代长沙城向北扩展到了潮宗街以北,这一带从西至东现尚保存有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街名,基本上都在东西向的一条线上,当年均应为城北护城河上的桥。
向东:因有浏城桥至天心阁一脉山峦(龙伏山)的局限,其扩展不大。从城北的戥子桥经顺星桥往南经落星田、古稻田直到天心阁西北方向的高码头,应是当年东面护城河所经之处。唐戴叔伦《游长沙东湖》诗云:“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所指的古城东当为这一带,而不应是现浏城桥以东的明清时期的便河以东。50年代在今长沙饭店的西侧原省轻工业厅处曾发掘出一只唐代的木船,可能当时城内外尚有河相通。
城西因湘江之阻无法再扩大,当时西城门名济川门,但具体位置不详。
根据对唐长安和洛阳城的研究,唐代城市的布局仍保留魏晋时期的封闭式的形态,又更严格的按等级来划分居民区。在具体形式上,多层的等级观念,使人们追求一种方正的格局,比汉代城市更整齐,已定型成一种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当时长沙城内的布局,不可能按都城的规划,但根据有关资料,里坊是肯定存在,不过由于千多年来的兴毁,城内的里坊已无法再窥其全貌,历代志书所记也极为有限。现可见的仅《湘城访古录》辑明《一统志》、《清异录》等载有:贾谊故宅所在的“濯锦坊”、卒长能种子母蔗的“鸡狗坊”等。
结语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楚汉名城长沙的历史风貌几乎丧失殆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又在日益威胁仅存不多的历史街区。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即将出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划分了太平街、金线街、潮宗街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然而,令我们担心的是,随着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化龙池街区已难保全;坡子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启动,街道两厢拆迁大势已不可逆转;一度以麻石路面著称的潮宗街,林立的高层建筑已将其团团围住,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已威胁到了麻石街的环境和氛围。长沙古城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8641网页游戏平台客服为您解答,祝您游戏愉快。
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调研报告
长沙位于湘中东北部之湘江下游,跨湘江两岸, “长沙”的名称始于西周时代,乃3000年楚汉古都,近代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本文将从下面两个方面对这次调研结果进行阐述。
一长沙古城的历史发展
夏商周时期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逸周书•王会》记载,周初营建雒邑告成,各方诸侯来贺,贡物中有“长沙鳖”一种,这是“长沙”一名见于史籍的最早记载。
秦代时期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 长沙郡 ”,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西汉时期
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东汉时期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西晋时期和唐朝五代时期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湘州州治。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
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朝至现代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
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
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
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直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二长沙古城的历史变迁
战国至西汉时期,长沙古城城区呈东西长,南北窄。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城区有逐渐向南北方向扩大的趋势。不过,这扩大只是郡治、县治、津城等单元的向外扩张,而城的本体却并没有扩大。这种状况是自东汉以来,集权衰弱,豪强兴起;群雄争斗,戌城林立;“地无百里,数县并置“社会政治形态在城市建设上的反映。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随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城市也相应的得到发展。长沙古城自建城以来,在这一时期第一次得到了较大的拓展。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长沙古城在隋唐五代时期拓展情况大概如下:
向南:到今南门口一带。秦汉古城以南,除三国韩玄墓外,南门口及明清旧城墙下都有不少东汉墓,说明东汉以前此地均为郊野。
现南门内有不少带桥和码头的街巷的名称,如天心阁西北,晏家塘东头有高码头,往西有位于小古道巷附近的一步两搭桥,位于学院街附近的登瀛桥等,可能为唐代护城河经过之处,而当时的城墙当在这些地方以内。
向北:到潮宗街与营盘街一带。307年(西晋永嘉元年),晋怀帝分立湘州,把其所属长沙郡的郡治移到城南门外,后来又把郡所辖的临湘县治迁到城北门外今潮宗街一带。据清《嘉庆一统志》:“今之长沙县治,即《水经注》所谓临湘新治,南北朝宋所徙,本在城外,隋唐时包入城中。”据此,唐代长沙城向北扩展到了潮宗街以北,这一带从西至东现尚保存有活源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等街名,基本上都在东西向的一条线上,当年均应为城北护城河上的桥。
向东:因有浏城桥至天心阁一脉山峦(龙伏山)的局限,其扩展不大。从城北的戥子桥经顺星桥往南经落星田、古稻田直到天心阁西北方向的高码头,应是当年东面护城河所经之处。唐戴叔伦《游长沙东湖》诗云:“湘流分曲浦,缭绕古城东”,所指的古城东当为这一带,而不应是现浏城桥以东的明清时期的便河以东。50年代在今长沙饭店的西侧原省轻工业厅处曾发掘出一只唐代的木船,可能当时城内外尚有河相通。
城西因湘江之阻无法再扩大,当时西城门名济川门,但具体位置不详。
根据对唐长安和洛阳城的研究,唐代城市的布局仍保留魏晋时期的封闭式的形态,又更严格的按等级来划分居民区。在具体形式上,多层的等级观念,使人们追求一种方正的格局,比汉代城市更整齐,已定型成一种棋盘式的里坊布局。当时长沙城内的布局,不可能按都城的规划,但根据有关资料,里坊是肯定存在,不过由于千多年来的兴毁,城内的里坊已无法再窥其全貌,历代志书所记也极为有限。现可见的仅《湘城访古录》辑明《一统志》、《清异录》等载有:贾谊故宅所在的“濯锦坊”、卒长能种子母蔗的“鸡狗坊”等。
结语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发现1938年的文夕大火使楚汉名城长沙的历史风貌几乎丧失殆尽,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又在日益威胁仅存不多的历史街区。长沙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即将出台的《长沙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划分了太平街、金线街、潮宗街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然而,令我们担心的是,随着人民西路向西延伸,化龙池街区已难保全;坡子街民俗文化一条街的建设启动,街道两厢拆迁大势已不可逆转;一度以麻石路面著称的潮宗街,林立的高层建筑已将其团团围住,那些庞大的建筑物已威胁到了麻石街的环境和氛围。长沙古城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
8641网页游戏平台客服为您解答,祝您游戏愉快。
展开全部
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
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开始有人类活动。约7000年前,长沙开始形成村落。约24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于长沙建城。一直到今天,城址一直未变,2000多年前的道路甚至与今天所在位置的街巷依然重合,故此长沙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在同一地址建城的城市之一。不同的历史时期,长沙曾有“临湘”、“潭州”古称;唐宋和明清时期的长沙,其经济和文化为其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长沙”之名有据可查的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关于贡品“长沙鳖”之说,距今3000多年。商周时期的宁乡县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的长沙地区与中原有一定的联系。长沙约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始建城,属楚国。“长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时设置黔中郡,长沙为其辖域。秦始皇统一中国,长沙郡为秦36郡之一,这是长沙以中国行政区划名称载入史册的开始。两汉时期,长沙为长沙国的都城。东汉初期废“长沙国”改立为“长沙郡”。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长沙为郡治和湘州制所。隋前期撤郡,长沙为潭州总管府;后期改州为郡,长沙又为长沙郡郡治。唐朝时设潭州治所,曾属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时期的长沙窑,曾兴盛一时,成为釉下彩的发源地。五代十国时期长沙为楚国国都,这也是唯一以长沙为都城建立的国家。宋时长沙为潭州治所。北宋设岳麓书院,将长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时期。元朝1274年时改为潭州路,湖广行省治所。1281年仍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隶属湖广行省;元文宗天历二年因“天子临幸”而改名天临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为长沙府治所,隶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长沙同为长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时长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称,为中国最重要的米市之一。清朝末年,曾国藩成为“湖南第一人”,当时的长沙府涌现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国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灭太平天国,发动洋务运动,收复新疆等,对晚清的中国造成深远的影响。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长沙成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动地。戊戌变法的陈宝箴、谭嗣同,在长沙兴办时务学堂。之后自立军起义、华兴会、公祭陈天华和姚宏业、浏萍醴起义、抢米风潮,都是很有影响力的活动。黄兴在清朝末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动,为中华民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民国二十二年长沙县、市分治,设长沙市,为湖南省辖市,长沙一直作为湖南省会至今。长沙在民国时依然是中国政治的革命中心之一。1911年10月22日,焦达峰、陈作新为首的起义新军光复长沙。1915年,曾就读于时务学堂的蔡锷发动了护国运动。1919年,长沙派送大批五四青年赴法勤工俭学,长沙也是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地之一。毛泽东、何叔衡、任弼时、蔡和森、向警予等一批中共早期领导人都在长沙读书或者从事政治活动。1927年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并试图攻打长沙;失败后他转向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方针。1941年到1943年,长沙沦为战场,成为国民革命军第九战区指挥部所在地。日军曾经为了长沙不惜代价发动3次长沙会战及长衡会战,由此可见长沙的重要性。1949年8月5日,长沙正式建立共产党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长沙开始重建与发展。长沙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早期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被认为是革命圣地。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代,长沙经济开始和沿海城市的差距逐步加大;1990年代后期,长沙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成为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2007年年底,长沙同湘潭、株洲被国务院批准为长株潭“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