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讲因缘,动物虽为旁生道,但是其前世可能往生因缘已经具足,仅仅在临终一刻出现了问题
此生旁生之报受完,又有人助念往生也很正常。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佛菩萨的化现来度化有缘众生的,应以何身得度便化何身以度之;
执持名号不是说就要念出声,我们听不到,也不代表没有,关键在于心念。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关键在于念头,所以祖师说: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
请看索达吉堪布的慈悲开示
往生四因是什么呢?——索达吉堪布
佛经中是这样讲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屡屡观想如来身相,〗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种因;〖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这是第二种因;〖发菩提心,〗这是第三种因;〖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这是第四种因。
若有修行人经常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积累广大的资粮,恒时专注佛刹,要想往生那里,然后自己发愿回向,此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显现一个化身安住在他面前,这个化身的身相、眷属、形象等等,跟自己平时观想的阿弥陀佛一模一样。
生前应该怎么训练呢?一旦死亡出现,我们的第一个念头一定要观想跟上师无二无别的阿弥陀佛。比如说自己突然遇到了车祸,肯定必死无疑,这时你应该马上观想阿弥陀佛与上师无二无别,一心祈祷阿弥陀佛或上师,如果有这样的念头,那你的神识可以融入上师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我们大家都会经历死亡这一关的,就像排队一样,一个一个迟早都会离开人间。离开的时候有些人的方法非常好,最后确实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有些人什么方法也没有,唯有随着业风四处漂泊,就像学校里毕业的学生一样,有些是当官的,有些是犯法的,各种各样的情况都会出现。
所以我们要趁活着的时候,对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不仅自己懂得净土法门的这些教言,还要尽心尽力地为别人传授。
一切的善逝佛陀都能照见实相,什么实相呢?就是往生极乐世界这件事情的真相,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如此之大,我们只要有信心,就一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些状况佛陀们看得清清楚楚,并且无量无边佛刹里的佛陀也都在持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中再三赞叹了极乐世界的功德,作为后学者的我们,不仅跟释迦牟尼佛有非常好的因缘,跟阿弥陀佛的缘分也极其殊胜。所以大家在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同时,也应该时时刻刻对阿弥陀佛的清净刹土充满信心,有了信心自然会生起想要往生的意乐,有了这种意乐自然会经常祈祷、观想佛刹,并将所造的一切善根回向往生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发愿力,另一方面也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幻变力所致。大家都知道,获得一地菩萨以后,具有超越世间的力量;三清净地的菩萨(八地至十地),具有无勤作的力量;到了佛地的时候,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不可思议的智慧力所形成的刹土,是我们凡夫人无法想象的。
说话的时候,我觉得大家也应该注意,不管你是学密宗还是显宗,都不能说一些特别过分、伤感情的话,譬如“密宗是如何如何殊胜,你们净土宗一点也不好”,或者“净土宗是最好的,其他所有的宗派都不行”,这种话让人一听就觉得他的佛学素质肯定很差。
什么法门好、什么法门不好,并不是一句话就能断定的,不管是诸佛菩萨还是以前的高僧大德,都是这样教诫我们的。
如果以清净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但这种发愿力一定是会成熟的。尤其在《文殊根本续》里说,如果自己的相续中具有戒律,以清净心来发愿的话,必定能够成就所愿,发什么样的愿,就能获得什么样的果。
所以,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相续中至少应具足皈依戒,或居士戒、出家戒、菩萨戒、密乘戒的一分戒律,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愿,一定是能够成就的。
我们即生中能够值遇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缘分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此乃多生累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没有因缘的人,这一名号是根本听不到的。
虽然我们处于五浊特别兴盛的末法时代,以往的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世亲菩萨、莲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纷纷圆寂,后来的大成就者们还没有出世,表面上看来自己很没有福报,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如今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大家不要认为阿弥陀佛的名号随随便便就能听得到,汉地的很多老太太经常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平时许多人也都挂在嘴上,这个可能没有什么吧。其实这种想法是对佛号的价值观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要知道,真正能够听闻这样的佛号,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确实需要极殊胜的缘分!
你们不要认为“我是学密法的,净土法门非常简单,念佛不可能获得解脱”,说这些话的人都是在显露自己的愚痴!学密宗的人轻视净土法门没有任何理由,藏传佛教中的很多高僧大德,包括法王如意宝、宗喀巴大师、麦彭仁波切等,他们对往生净土持什么态度?乔美仁波切、法王如意宝都是往生极乐刹土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尤其是作为法王如意宝的传承弟子,我们对净土法门有非常殊胜的缘分,菩提金刚在两百多年前对法王的授记是怎么讲的,看过法王传记的人应该非常清楚。这位上师在授记中将法王出世的时间、地点、所有眷属全部讲得特别清楚。我个人也学过因明逻辑推理,平常别人说看到什么光、哪里有什么显现,说实话,我不太相信,经常产生一些怀疑。但以往的高僧大德对法王的这个授记,我越看越是起信心,尤其是授记最后有一句话:无论什么众生与他结上缘,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你们有些人以前直接听过法王的教言,有些人可能间接听过法王的教言,这样的话,往生极乐世界应该没有很大的困难。
因为每个人的死亡方式都不相同,有些人在医院里受很长时间的苦才死,有些人是突然死亡的,我坐车的时候就经常想,如果突然翻车了,我第一个念头能不能忆念阿弥陀佛?虽然自己道理上明白,死时若能选择的话,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好的选择了,贪恋世间上的任何东西也没有什么用。但在那个时候,人的恐惧感可能特别强烈,能不能生起这个念头,是我最关注的一件事情。
现在汉传佛教中念佛的人相当多,这确实令人非常佩服。但法师们在弘扬净土法门的时候应该重视一件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净土经典中明显记载的往生四因。这四种因一定要给念佛的人讲清楚,使他们在了解这些道理的基础上精进念佛,若能这样的话,一定是能往生的!
大家应该对往生极乐世界产生一种信心。世间上的人买东西都要先对这个产品有信心,知道它有什么价值后才愿意买,同样,我们如果对极乐世界的功德没有兴趣、没有信心,那在实际行动中是不会念、不会观想的,这样也是不会往生的。即使你平时能圆满一个数目,每天念了多少万遍的佛号,如果没有信心,功德也不会特别大!
——《净土教言讲记》
动物怎么“信愿”?
聪明的人类尚且难生此信,大经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修学大乘法的人,有大智慧,尚且难以生此念佛往生净土之信,何况愚痴的畜类!
任何祖师大德,净土教理皆为信愿行。
只有善导大师——这位净土宗真正的创始人(教内公认),净宗集大成者,才真正说明了净宗深义。
大师最著名的观点:就行立信。因为众所周知,无量寿经的第18大愿,不谈自力修行,只谈信愿,真正教我们知道,净宗是他力法门,故18愿是净宗立宗的基石和根本。
大师在解释此愿时,很奇怪,不说信愿,只说念佛!
第十八愿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至心信乐」,有的人解释得很复杂、很艰难。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得很简单,有两点:
一、一心信乐。
二、称我名号。
「至心」就是「至诚心」,也就是「诚心诚意」,善导大师解释为「一心」;所以,善导大师讲「一心」,并不难,就是一心一意,诚心诚意,并不是那种要怎样禅定的一心。
为什么把「至心信乐」解释为「称我名号」?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至心信乐」本来是讲信心,可是善导大师把它解释为「称名」──「称我名号」,而且不是在一处,在《观经疏》、《观念法门》、《往生礼赞》好几个地方都这样解释,这就有点不好理解了。「至心信乐」是讲「信」,「称我名号」是讲「行」啊,怎么把「信」说成「行」呢?善导大师为什么这么解释呢?
因为所谓的信心,是信他所信的;离开了所信,谈不上信心不信心。所谓「至心信乐」,就是相信「称我名号,必得往生」,并不是信别的。所以,善导大师就直接依「称名」这一边来说明信心。
打个比喻说:你现在饥饿,饿得快要死了,人家拿米饭给你吃,让你解除饥饿。哎!你心中就有活下去的信心,对不对?你有活下去的信心,实际上来讲,是因为你有米饭吃。如果没有米饭吃,你就没有活下去的信心。有米饭吃才是信心,对不对?没有米饭吃,就没有信心。你不用讲「我有信心活下来」,你只要说「我有米饭吃」就可以了,更实在,更准确。
那我们「至心信乐」,信什么?信有「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可以称念、称念此名号必得往生,所以就直接说「称我名号」,这是本质。
善导大师的思想是一致性、贯穿性的,信和行不分开。《观经疏》里面说「就行立信」──根据称名之行,建立往生之信。这里直接以「称我名号」四个字来说明信心的内容。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清楚明了,人人听得懂、做得到,而不会让我们在那里猜测、揣度:「信什么?怎么信?信好了没有?我的信心够吗?」想来想去,觉得有所畏难。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信,就落实在老老实实地称名念佛,你能老老实实念佛,就是信。你如果不老老实实「称我名号」,你说你再至心信乐、再感动,感动得都掉出眼泪来了,感动得怎样怎样,那也都是凡夫生灭不实的心。
依善导大师的解释,人不会走偏激,不会落在凡夫的体验哪、感受啊、欢喜啊、激动啊……通通不会落入这些死胡同,而是扎扎实实地落实在「称我名号」当中。
信心,以他所信的对象为本质内容;抽开所信的对象,所谓的信心只是一种空洞的主观意识,一种自以为是的观念。
凡夫的体验、心情,不是信心;称念弥陀名号,才是信心。这是很重要的地方!
无量寿经三辈往生,行法不谈,但在大师看来,“望佛本愿,意在专念”,只说行(专念佛号)!
因为只要你“一向专念”,信就在其中。哪怕是半信半疑,只要一直专念,就必然往生!此点在吴本的无量寿经已经得到确证,哪怕有1日1夜的念佛,后来彻底放弃了,佛也会在临终前示现梦中警告要人继续念佛,此人得以往生。在康本里也有疑惑往生的。
这就把净宗深义说到家了。
自古以来,即有无数行者,【未必深知】摄取不舍之大悲本愿,但始终续其善愿为本(信在其中),一心念佛,更有如鹦鹉学舌念佛往生者;他们虽不知弥陀光明无碍,但无时不蒙悲心摄护。如一古德所言:「烦恼障眼虽不能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身。」疑心未决者,以此可起决定往生之心也。故知,但能相续念佛,决定往生无疑。究其实,信疑乃对待之法,因疑故论信;然信者无别,唯信念佛也。若一向念佛,自然顺佛本愿,得生彼国,此所谓潜通佛智也。如三宝灭尽之时,无有经教住世,唯有佛名流布,尔时闻一念,尚且得生。何况今时念佛,如何不生!
综观经文事证,知所谓往生决定者,决定在名号,非凡夫之心。若离名号而于自心中求信,如于空中觅鸟迹,终不可得。若不顾我心,一向称名,知定得往生,自然起决定之心。善导和尚广开信仰之门,最后言:「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以此标示净宗归结,唯在念佛,别无他义;唯任口称,别无可用心处。如是自绝凡夫一切思虑、筹量、计度之心,令恒住正念,不为一切异见异学之所破坏。
就行立信之道,无过于斯,此可谓他力安心极致!不言信而信在其中,不绝疑而自无疑。故知,净土宗旨可谓「不论净秽,不论善恶,【不论信疑】;总之,不可论心之是非。凡夫之心,善恶共迷,不可作为出离之要道,唯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也。」若执信心而不归念佛,有如手执契卷而不知取用也。净业行人,当以行摄信,一向念佛。
(六)六字名号 具信愿行
善导大师于五正行中,判称名为正定业,意显「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并以下品下生之机「十声称佛,即得往生」之圣言证显此义。然隋唐之际,摄论宗徒等,执《摄大乘论》「愿行具足,所为皆克」义,认为下品下生之机,一生造罪,临终十声称佛,虽有愿而无行,未得往生,但种远因而已别时意趣。此种异见,大障净土弘传,很多人一听便不修净土了。如《释净土群疑论》言:「摄论至此百有余年,诸德咸见此论文,不修西方净土。」道绰大师对此已有所破,善导和尚为决此疑,更显超人智慧,别释名号,彰显「六字名号,愿行具足」义,扫清了念佛道上的一大障碍。其《观经疏》言:
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何以逆恶之机,称名即具足愿行?大师释如何具足时,却抛开【机】不论,完全以所称之【名号】法体显「愿行具足」义。言「南无者:即是归命…阿弥陀佛,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此即揭示他力深义,彰显往生非凭行者称念之力,全赖名号法体本身之德。故知:念佛行者是以佛愿行为己愿行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此即往生经所彰显的真实「往生行」。故归命念佛者,自然乘弥陀本愿力往生。如乘船过海,完全是船力,非自己道力。《大经》显此义言: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六字名号释,虽言愿行具足,实则信愿行三皆具足。归命即「信」,发愿回向即「愿」,阿弥陀佛则是其「行」。此信愿行皆就法体而言,故皆是他力。
六字名号释,既是对「有愿无行」之邪见的楷定,亦是对正定业的诠释,彰念佛必生之原由,诚是念佛肝要,往生目足。此释弥显圣净修学之迥异:一仗自力,一仗他力。罪障凡夫,无修无证,能称名往生,即因「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故。后之弘净土者,以蕅益大师将此义显彰无遗,其言称名一法:「无藉劬劳修证,但持名号,径登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