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篇主题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高中800字议论文!!急求!!!!
主题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议论文!!最好能顺带讽刺中国式教育的!!!急求!!大神们求破!!!...
主题为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议论文!!最好能顺带讽刺中国式教育的!!!急求!!大神们求破!!!
展开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爱因斯坦的奇迹诞生本身就是对中国式教育的最大讽刺来自:山东济宁英才国学培训学校
100年前的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三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物理学界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进而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从微观夸克到宏观宇宙的物质和运动的图像和规律,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观和宇宙观,而且为二十世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爱因斯坦当时没有与世界第一流科学家接触的机会,也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他的职业身份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全凭业余研究在一年内连续取得了多项震动世界并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直到100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他,这堪称科学史上的惊人奇迹!
爱因斯坦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他当时也无法预料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今天,在光电子、激光、原子能、GPS、传感器、加速器、信息保密等等广泛应用的技术中,都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研究成果的影响。我们今天使用的电脑、半导体产品、电视、遥控器、数码相机、大部分家用电器,都可以从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基础。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科学史上只有创立了经典物理学体系的牛顿能与爱因斯坦媲美。
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其实,这个评价也正是他自己辉煌一生的写照。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他一贯反战,崇尚和平。他曾经和一批世界著名人士一起联名发表声明,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伤亡。当爱因斯坦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呆了,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真痛心。”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还为此自责:“是的,我按的按钮……”。1948年,爱因斯坦在《致知识分子的信》中写道:“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义务,必须全力制止为残酷目的而发明的武器去用于残杀。”他一再强调,科学家应当对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而负责。当他成为万众瞩目的名人后,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赞美,他表现得极其冷静,仿佛这一切与他本人没多大关系。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1955年4月18日,他临终前最后一次谈话,仍然关心的是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爱因斯坦学识渊博,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文笔优美睿智,尤其热爱音乐,小提琴拉得极好。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在教育方面,爱因斯坦的许多见解都在教育家之上。他富有生活情趣,生性风趣幽默,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如此全面和谐发展、充满人格魅力、又贡献巨大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爱因斯坦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已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成为医学和教育研究的永恒之迷。培养出爱因斯坦式的杰出人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同理想。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联合国大会于2004年6月10日通过决议,正式宣布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隆重纪念这位伟人,期待着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出现。
2005年恰好是我国废除封建科举制度100周年,我国现代教育正是从1905年萌芽的。在这样的时刻纪念爱因斯坦,对我国教育界有特殊的意义。爱因斯坦创造的奇迹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思考怎样避免现代科举回潮,更加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教育界应当深刻反思:爱因斯坦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爱因斯坦奇迹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的贡献是纯粹靠天才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当今的教育还能培养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吗?爱因斯坦奇迹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努力提供这些条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设计最好的梯子,使学生能迈到爱因斯坦这位巨人的肩上?纪念爱因斯坦最好的方式是探讨他成功的原因,找出其中规律性的因素。
爱因斯坦的童年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他四岁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便非常惊奇,他认为指针的背后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这股神秘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爱因斯坦一直保持终身,这正是他科学精神的最初来源。他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大胆想象了人以光速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这种想象成为相对论思想的最初萌芽。爱因斯坦从小就渴望自由的时空,喜欢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他在学校里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非常厌恶那些不尊重学生主动性和独立人格的灌输式教育。由于他的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他在中学和大学都不为老师所看重。他很少听课,经常利用同学的笔记来对付强制的考试。他说:“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爱因斯坦晚年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他一方面讨厌为考试而学习,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学和独立思考情有独钟。他在高中最后一年,就已经自学了当时大学还未讲授的电动力学,对一些根本性的物理问题开始了深入思考。他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后,很快发现自己不具备做一个“好学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诸如专心于功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笔记和做作业,等等。因此,他便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正是这种长期主动的自学和思考,使他在1905年终于爆发式地取得了多项奇迹。
爱因斯坦对教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自述中写道:“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一再强调:“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呀。真正的民主决不是虚幻的空想。” “事实上,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求知欲完全扼杀掉,这差不多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爱因斯坦本人就是自己教育观念的实践者,他是追求自由、独立思考和自我负责的典范,他非常自觉地朝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努力。他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当家教。后来好不容易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职员的工作。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结交了几位青年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阅读、思考、讨论,很像一个自发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一起研读当时哲学和科学的名著,其中有:哲学家斯宾诺莎、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著作;物理学家安培的著作《科学的哲学经验》、亥姆霍兹的物理论文;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都是学理工科出身,但并不重理轻文,尤其喜欢文学艺术。他们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法国悲剧作家拉辛的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圣诞故事》、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其它经典作品。他们都是全面和谐发展观念的信徒,认为在一起阅读讨论的乐趣在于思想的交流。他们被这种乐趣迷住了,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充实而幸福,感到“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命名为“不朽的奥林匹亚学院”。正是在“奥林匹亚学院”里自主、自由、宽松、闲暇、交流、文理兼容、非功利的研究生活,激发出了爱因斯坦无穷的创造力,成为产生“爱因斯坦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从爱因斯坦的成长道路中发现,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自学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是多么重要!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我负责、学会自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奥林匹亚学院式的非功利和宽松的研究氛围、提供文理艺术兼容的学习环境等等,是“爱因斯坦奇迹”给中国教育的重大启示。
爱因斯坦奇迹已经过去一百周年了,科举制度也已经废除了一百周年,世界正快速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可是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展极其缓慢,有些方面甚至和爱因斯坦倡导的教育观念和做法背道而驰。中国教育陷在大一统的僵化教育体制里难以自拔,学生在学校里自由、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过多而又呆板的标准化考试,使许多学生成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成为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且考试内容灵活性很小,近期还看不出有改善的迹象。中学里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虽然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超越数理化的高度,但遭到了高考制度的阻碍,面临夭折的危险。功利性的考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国每天有多少人在忙着对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把宝贵的青春抛洒在没有多大价值的考题上,以换取能带来个人利益的文凭,俨然现代科举。而奥林匹亚学院式的自发、自主、自由、宽松、非功利、文理兼容的研究却少而又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不但产生不了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就是有了爱因斯坦精神的萌芽,也难以茁壮成长。21世纪将是人类创造力大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萌芽就在童年和中小学阶段。爱因斯坦奇迹正是创造力的奇迹,我们的教育必须加速改革,尽力营造能产生爱因斯坦式人物的校园环境,这是当今我国教育最迫切、最重大的课题。
当今社会,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飞速普及,科学研究的条件大大超过爱因斯坦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读到最新最多的科研材料,利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也可以在全世界找到兴趣相近的研究伙伴和导师进行网上交流,可以在网上任意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人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爱因斯坦式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我们有没有他那样自由、自主、非功利的研究精神?我们怎样自觉地培养这些心态和能力?超越考试和各种条条框框,尽早进入自发、自由和自主的研究,是爱因斯坦奇迹给我们的另一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正道教授说过:“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活过,我们的学生就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有特色、更有智慧、更有人的道德?
100年前的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年鉴》上连续发表了五篇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的三篇论文。爱因斯坦同时在这三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彻底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使物理学界改变了对运动、能量、光和力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震动了整个物理学界,进而引发了物理学的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它们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从微观夸克到宏观宇宙的物质和运动的图像和规律,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观和宇宙观,而且为二十世纪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爱因斯坦当时没有与世界第一流科学家接触的机会,也缺乏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他的职业身份只是一个专利局的小职员,但他全凭业余研究在一年内连续取得了多项震动世界并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直到100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人能超越他,这堪称科学史上的惊人奇迹!
爱因斯坦从事的是基础研究,他当时也无法预料自己的研究成果对人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今天,在光电子、激光、原子能、GPS、传感器、加速器、信息保密等等广泛应用的技术中,都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研究成果的影响。我们今天使用的电脑、半导体产品、电视、遥控器、数码相机、大部分家用电器,都可以从爱因斯坦的研究成果中找到理论基础。对人类现代生活产生了如此之大的影响,科学史上只有创立了经典物理学体系的牛顿能与爱因斯坦媲美。
1935年,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这样赞扬她:“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其实,这个评价也正是他自己辉煌一生的写照。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品德高尚,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人。他一贯反战,崇尚和平。他曾经和一批世界著名人士一起联名发表声明,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造成20多万人伤亡。当爱因斯坦从广播中听到这个消息时惊呆了,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真痛心。”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还为此自责:“是的,我按的按钮……”。1948年,爱因斯坦在《致知识分子的信》中写道:“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义务,必须全力制止为残酷目的而发明的武器去用于残杀。”他一再强调,科学家应当对人类滥用科学技术而负责。当他成为万众瞩目的名人后,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赞美,他表现得极其冷静,仿佛这一切与他本人没多大关系。他说:“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我自己受到了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由于我自己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自己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1955年4月18日,他临终前最后一次谈话,仍然关心的是公民自由和世界和平。
爱因斯坦学识渊博,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他文笔优美睿智,尤其热爱音乐,小提琴拉得极好。他曾经说过:“如果没有早期的音乐教育,我将一事无成”。在教育方面,爱因斯坦的许多见解都在教育家之上。他富有生活情趣,生性风趣幽默,具有强烈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如此全面和谐发展、充满人格魅力、又贡献巨大的伟人,是人类历史上极其罕见的。爱因斯坦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他已成为人类智慧的象征,成为医学和教育研究的永恒之迷。培养出爱因斯坦式的杰出人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共同理想。为了纪念爱因斯坦奇迹年100周年,联合国大会于2004年6月10日通过决议,正式宣布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现在,世界各国都在隆重纪念这位伟人,期待着第二个爱因斯坦的出现。
2005年恰好是我国废除封建科举制度100周年,我国现代教育正是从1905年萌芽的。在这样的时刻纪念爱因斯坦,对我国教育界有特殊的意义。爱因斯坦创造的奇迹促使我们全面思考我国当今的教育现状,思考怎样避免现代科举回潮,更加明确教育改革的方向。我国教育界应当深刻反思:爱因斯坦是怎样成长起来的?爱因斯坦奇迹是怎样产生的?爱因斯坦的贡献是纯粹靠天才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当今的教育还能培养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吗?爱因斯坦奇迹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努力提供这些条件?我们的教育是否在设计最好的梯子,使学生能迈到爱因斯坦这位巨人的肩上?纪念爱因斯坦最好的方式是探讨他成功的原因,找出其中规律性的因素。
爱因斯坦的童年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当他四岁时第一次看到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便非常惊奇,他认为指针的背后一定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他一定要弄清这股神秘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寻根究底的精神,爱因斯坦一直保持终身,这正是他科学精神的最初来源。他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早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大胆想象了人以光速运动会产生什么现象,这种想象成为相对论思想的最初萌芽。爱因斯坦从小就渴望自由的时空,喜欢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他在学校里并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非常厌恶那些不尊重学生主动性和独立人格的灌输式教育。由于他的独立思考和特立独行,他在中学和大学都不为老师所看重。他很少听课,经常利用同学的笔记来对付强制的考试。他说:“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和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 爱因斯坦晚年在回顾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时谈到:“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他一方面讨厌为考试而学习,另一方面他又对自学和独立思考情有独钟。他在高中最后一年,就已经自学了当时大学还未讲授的电动力学,对一些根本性的物理问题开始了深入思考。他进入苏黎世工业大学后,很快发现自己不具备做一个“好学生”所需要的一切特性,诸如专心于功课,遵守课堂纪律,认真记笔记和做作业,等等。因此,他便始终满足于做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上,“以极大的热忱在家里向理论物理学的大师们学习”。正是这种长期主动的自学和思考,使他在1905年终于爆发式地取得了多项奇迹。
爱因斯坦对教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他在自述中写道:“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作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他一再强调:“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如果一个人掌握了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细节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变化。”“自由行动和自我负责的教育,比起那种依赖训练、外界权威和追求名利的教育来,是多么的优越呀。真正的民主决不是虚幻的空想。” “事实上,现代的教学方法还没有把神圣的求知欲完全扼杀掉,这差不多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爱因斯坦本人就是自己教育观念的实践者,他是追求自由、独立思考和自我负责的典范,他非常自觉地朝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努力。他大学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只好当家教。后来好不容易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找到了一个职员的工作。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结交了几位青年朋友,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工作之余经常在一起散步、聊天、阅读、思考、讨论,很像一个自发的研究性学习小组。他们一起研读当时哲学和科学的名著,其中有:哲学家斯宾诺莎、休谟、马赫、阿芬那留斯、毕尔生的著作;物理学家安培的著作《科学的哲学经验》、亥姆霍兹的物理论文;数学家黎曼的著名演讲《论作为几何学基础的假设》、戴德金、克利福德的数学论文;彭加勒的《科学和假设》,等等。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虽然都是学理工科出身,但并不重理轻文,尤其喜欢文学艺术。他们一起读过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涅》、法国悲剧作家拉辛的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圣诞故事》、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以及世界文学中许多其它经典作品。他们都是全面和谐发展观念的信徒,认为在一起阅读讨论的乐趣在于思想的交流。他们被这种乐趣迷住了,虽然清贫,但是他们充实而幸福,感到“欢乐的贫困是最美好的事”。他们把自己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命名为“不朽的奥林匹亚学院”。正是在“奥林匹亚学院”里自主、自由、宽松、闲暇、交流、文理兼容、非功利的研究生活,激发出了爱因斯坦无穷的创造力,成为产生“爱因斯坦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从爱因斯坦的成长道路中发现,为学生提供自由、自主、自学和全面和谐发展的环境是多么重要!珍视和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自我负责、学会自学和研究性学习、营造奥林匹亚学院式的非功利和宽松的研究氛围、提供文理艺术兼容的学习环境等等,是“爱因斯坦奇迹”给中国教育的重大启示。
爱因斯坦奇迹已经过去一百周年了,科举制度也已经废除了一百周年,世界正快速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可是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展极其缓慢,有些方面甚至和爱因斯坦倡导的教育观念和做法背道而驰。中国教育陷在大一统的僵化教育体制里难以自拔,学生在学校里自由、自主、独立思考的空间越来越小。过多而又呆板的标准化考试,使许多学生成为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成为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而且考试内容灵活性很小,近期还看不出有改善的迹象。中学里推行的新课程改革,虽然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超越数理化的高度,但遭到了高考制度的阻碍,面临夭折的危险。功利性的考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国每天有多少人在忙着对付各种各样的考试,把宝贵的青春抛洒在没有多大价值的考题上,以换取能带来个人利益的文凭,俨然现代科举。而奥林匹亚学院式的自发、自主、自由、宽松、非功利、文理兼容的研究却少而又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不但产生不了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就是有了爱因斯坦精神的萌芽,也难以茁壮成长。21世纪将是人类创造力大发展的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是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的萌芽就在童年和中小学阶段。爱因斯坦奇迹正是创造力的奇迹,我们的教育必须加速改革,尽力营造能产生爱因斯坦式人物的校园环境,这是当今我国教育最迫切、最重大的课题。
当今社会,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国际互联网飞速普及,科学研究的条件大大超过爱因斯坦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读到最新最多的科研材料,利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也可以在全世界找到兴趣相近的研究伙伴和导师进行网上交流,可以在网上任意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建立自己的网站。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现象,人人都可能成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问题是我们有没有爱因斯坦式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全面和谐发展的能力?我们有没有他那样自由、自主、非功利的研究精神?我们怎样自觉地培养这些心态和能力?超越考试和各种条条框框,尽早进入自发、自由和自主的研究,是爱因斯坦奇迹给我们的另一启示。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正道教授说过:“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能否做到: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生活过,我们的学生就比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有特色、更有智慧、更有人的道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