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找关于 《中学物理与数学的衔接》方面的资料,可是网上太少了,我都找不到,请大家帮帮忙。谢谢! 50
我要写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学物理与数学的衔接》看上去很好写,可是资料太少了,甚至没有头绪,请大家帮帮忙,给点资料或者意见,谢谢!...
我要写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学物理与数学的衔接》
看上去很好写,可是资料太少了,甚至没有头绪,请大家帮帮忙,
给点资料或者意见,谢谢! 展开
看上去很好写,可是资料太少了,甚至没有头绪,请大家帮帮忙,
给点资料或者意见,谢谢!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探索与实践
晋江第一中学 曾庆标
本篇文章发表于《福建中学教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6381
国内统一刊号:CN35-1044/G)2001年第2期(总第154期),
并荣获福建省中学物理素质教育"探究导学"教改论文三等奖。
高中物理教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以及高、初中教学要求变化。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特别是从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初中教师为高中输送人才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实践和体会,谈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做法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避免注入式的教学法。
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其亮度高,不易发散)照射某一些家庭不锈钢餐具(反光性能比较好),并将其反射光点照在白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教材上手压烧瓶使液柱上升的实验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使液体热膨胀的结果从而?quot;承认"瓶子的形变。然而,教师却可依照此法布置学生动手做类似实验,如,换用某些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老虎钳夹替代手压瓶,这样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通过把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课件可以从自己制作,现成的光盘,或从网上下载等多方面的途径获得。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quot;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二、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
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例如,在第一章力的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教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在初中也学过;力矩的概念也可以在初中讲的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出来。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对新知识,如物体受力分析,应先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力认识的基础上,对简单的受力情况做定量分析,对分析力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有所体会。
又例如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不理解导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定量表达式的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应先从初中已有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出发,定性地讲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功和能的转化关系,讲清楚为什么用外力使静止物体加速过程中做的功来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用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起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更新的认知方式。因此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更新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质点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做一些简化,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为了活跃学生思想,我们在指出运动学是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可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议论:投掷手榴弹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六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距离;汽车从学校行驶到体育场怎样测量汽车走的距离等。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我们要明确指出,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虽然质点只是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但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提出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对于会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问题,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解。对于已经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他们会认为:小物体(如小球、电子)一定能看成质点,大物体(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我们要说明,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高中简单的方法就把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教学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见。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例如,有固定转动轴物体平衡问题的分析、求解的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是:先明确研究对象和转轴,再分析研究对象(除转轴处之外)受的力、力臂、力矩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转动,然后应用平衡条件求解。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分析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画受力图的方法。
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解多解或一解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总之,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科对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共同努力,为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晋江第一中学 曾庆标
本篇文章发表于《福建中学教学》(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6381
国内统一刊号:CN35-1044/G)2001年第2期(总第154期),
并荣获福建省中学物理素质教育"探究导学"教改论文三等奖。
高中物理教学,难就难在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衔接,以及高、初中教学要求变化。 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特别是从农村学校毕业的学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都觉得高一物理难学。如何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渡过学习物理的难关,就成为高一物理教师的首要任务,也是初中教师为高中输送人才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本人结合自身实践和体会,谈谈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做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的一些做法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其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往往感到模型抽象,不可以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尽量采用直观演示,多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思考、多活动,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上下功夫,避免注入式的教学法。
例如,在介绍弹力时,我们不要给弹力下定义,主要通过实例说明什么叫弹力,并说明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弹簧和弯曲竹竿的弹力学生好懂,也容易演示,演示效果也很好。但物体对一些物体表面的压力也是弹力学生就难相信,因为学生看不见不易形变的物体(如桌面)的形变,做好微小形变的演示显得很重要。教师可以自创一些实验,如:用学生喜欢的玩具激光笔,(其亮度高,不易发散)照射某一些家庭不锈钢餐具(反光性能比较好),并将其反射光点照在白墙上,让一个学生压这个餐具,就发现光亮位置的改变,引导说明,让学生确信微小形变的存在。课本教材上手压烧瓶使液柱上升的实验容易让学生认为手温高于室温,而使液体热膨胀的结果从而?quot;承认"瓶子的形变。然而,教师却可依照此法布置学生动手做类似实验,如,换用某些营养补品的小玻璃瓶代替烧瓶,用吸管代替玻璃管,用老虎钳夹替代手压瓶,这样便可取得同样的效果。
通过把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直观教学除了一些生活实例,实验外,还要注意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幻灯、录像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得当,能够取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需要的课件可以从自己制作,现成的光盘,或从网上下载等多方面的途径获得。通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来建立物理概念,掌握物理概念,使物理课上得生动活泼。降低了初中与高中衔接中出现?quot;台阶"。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有许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通过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
二、注意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
同化是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扩展,但总的模式不发生根本的变化。
更新是认知结构的更换或重建,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已不能为原有认知结构的模式所容纳,需要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例如,在第一章力的基础知识这一章中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在复习初中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引入一些新的知识。如:力的初步概念和力的图示,属于复习性教材;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初步知识,在初中也学过;力矩的概念也可以在初中讲的杠杆知识的基础上引伸出来。在教学中只要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和衔接,就可以帮助学生比较顺利地掌握大部分新知识。对新知识,如物体受力分析,应先降低要求,只要求学生对具体的力认识的基础上,对简单的受力情况做定量分析,对分析力的基本方法和思想有所体会。
又例如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不理解导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定量表达式的思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应先从初中已有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知识出发,定性地讲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再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功和能的转化关系,讲清楚为什么用外力使静止物体加速过程中做的功来定量地表示物体的动能;用把物体从地面匀速举起时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许多事例表明,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同化新知识,但往往不能自觉的采用更新的认知方式。因此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物理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更新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三、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水平
我们的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使学生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高、初中物理衔接的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与惊奇,问题启动于思维"。改进课堂教学,每一节课都设法创造思维情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物理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中,按照物理学中概念和规律建立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类比、等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抓住主要因素和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联系,抽象概括出事物的物理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着重培养、提高学生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等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我们在讲述一个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物理模型--质点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我们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把物体看成一个点。这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理想化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先做一些简化,从简单的基本的问题入手。为了活跃学生思想,我们在指出运动学是研究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后,可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思考、议论:投掷手榴弹怎样测量投掷距离;把教室的椅子从第六排移到第一排怎样测量距离;汽车从学校行驶到体育场怎样测量汽车走的距离等。在学生议论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到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常常不考虑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把物体简化成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我们要明确指出,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虽然质点只是把物体看成一个点,但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提出质点概念的准确内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一个点,质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对于会什么样的物体才可以看成质点问题,有的学生会产生误解。对于已经具有初中物理知识的他们会认为:小物体(如小球、电子)一定能看成质点,大物体(如地球、太阳)就不能看成质点。我们要说明,关键在于对物体的运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我们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高中简单的方法就把初中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肯定有喜悦和惊奇的感觉,对这种教学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地去获取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眼见。
四、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思维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程序和一般性的思维方式,但是要有效解决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解决力学中连接体的问题时,常用到"隔离法";对于不涉及系统内力,系统内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的物理问题,用"整体法"解答比用"隔离法"简便。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常常是上课听得懂课本看得明,但一解题就错,这主要因为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不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解题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例如,有固定转动轴物体平衡问题的分析、求解的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是:先明确研究对象和转轴,再分析研究对象(除转轴处之外)受的力、力臂、力矩使物体向哪个方向转动,然后应用平衡条件求解。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分析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还要注意教给学生画受力图的方法。
在讲解习题时,可以采用进行一解多解或一解多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的能力。
总之,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科对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共同努力,为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这里有高中的你就凑合的改一下,麻烦你给我分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