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汉族人的皇朝吗?

uwk785
2013-10-09 · TA获得超过269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6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256万
展开全部
长乐居士 唐朝最初几个皇帝李渊、李世民、李治的母亲分别为独孤氏、窦氏、长孙氏,据信其中独孤氏、长孙氏为鲜卑人,窦氏是东汉时奔往匈奴的汉族,似乎也可以看作是胡人。这样,到了李治,其汉族血统似乎只余下1/8。这样,有人提出本文题目之类的问题,就是不奇怪的。 可以明确的说,唐朝确是汉族人的皇朝。 一,怎么看待鲜卑人的血统 魏孝文帝提倡和执行鲜卑人汉化,这是众所周知的,其中就有沟通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联姻之举措。不过种联姻并不是从孝文帝时才开始,北魏较早的皇帝太武帝拓拔焘的母亲杜氏,从其祖籍上看,应有汉族血统,从孝文帝的父亲献文帝起,连续三个皇帝的生身母,从姓氏及籍贯上看皆有汉族血统,其皇族的纯鲜卑血统显然不可能保持。上行下效,鲜卑族贵族的血统可能得以保存是无法让人相信的。 鲜卑贵族独孤信的长女嫁北周皇帝,四女嫁隋文帝杨坚,七女则是唐高祖李渊的母亲,是三个皇朝的外戚。鲜卑和汉族间婚嫁的例子很多。 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融合是很成功的。虽然北朝有些皇帝有使汉人鲜卑化的企图,例如,创建隋朝和唐朝的杨氏和李氏,就曾分别被北齐皇帝改名为普六茹氏和大野氏。由于汉族人口以百倍之量超过鲜卑,其文化更是鲜卑人所不可比的(按历史记载,鲜卑族没有文字),使汉族人鲜卑化只能是一种逆历史的、不可能实现的妄想,其结果只能使鲜卑人更快地汉化。从魏孝文帝到唐朝的建立,一百多年中,这种融合会使纯鲜卑血统不可能再保持。 以唐皇族母系中曾有鲜卑姓氏计算汉族血统仅占李氏只剩几分之儿是不合理的。 二,民族的区分是以文化而非血统 有些人从血统上看,应该是汉族,但从文化上看是别的民族,那就只能算作另一族人。 从父系血统看,北齐皇族高氏是汉族人,是渤海(现河北南皮)地区的大士族,其祖上曾在晋朝为高官。后来,高氏因罪徙往怀朔镇(现内蒙古包头北),在那里住了几代,鲜卑化了。北齐的实际创始人高欢率领六镇(现内蒙古中部的六个军镇)鲜卑人、汉化鲜卑人,以及因罪流放到那里的别的族人,进入中原,并控制了北魏政权,他的儿子废了魏帝,建立了北齐。 虽然从血统上看,高氏是汉族,但不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世的历史学家,都不把北齐看作是汉人的政权,人们把高氏看作是鲜卑人,他们自己也是这样看的。北齐的将相大臣中十之七八是鲜卑人或鲜卑化的汉人,北齐一朝打击杀戮汉人士族,以至于杀戮汉化鲜卑贵族的事屡有发生。 把鲜卑化的汉人看作鲜卑人是合适的,把汉化的鲜卑人看作汉人也是合适的。 再有,康熙的祖母是蒙古人博尔济格氏,其生身母是汉军旗人佟佳氏。看来,康熙只有1/4满族血统,余下1/2是汉族血统,1/4是蒙古血统。但是,没有任何人会认为康熙不是满族人。他一生中猜疑汉人,极谨慎地防范汉族人,他施行海禁、扼杀火药武器的发展、封禁东北等等无一不是为了满族统治者的利益,为了防止汉族有任何不利于这种统治的可能性。还有嘉庆的生母则是汉族魏佳氏。无论如何,不要对清朝皇帝是否满族人产生任何疑问。佟佳氏或魏佳氏本来分别姓佟和姓魏,编入汉八旗后,其姓中增加一个佳字,大约是表示满族化的意思。实际上,汉军八旗中有一部分人满化程度很高,连名字也改成满式的了。 虽然,在民族的区分上,有些人注重血统,但是,按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才是民族区分中最重要的。所谓文化当然不只是狭义地指文学艺术,至少应包括语言、宗教、风俗、思想习惯等。 一般来说,以父系区别一个人所属的民族,是合理的,和按习惯女子嫁到男家相吻合的。某民族的女子嫁到另一民族的男子家中,绝大多数情况下,得使用夫家惯用的语言,遵从其风俗习惯等,也就是接受了夫家所属民族的文化,于是也就成为这一族的人了。 不论其姓是独孤或长孙的血统如何,嫁到李家后,接受了汉族文化,遵从汉族的习俗,他们就汉化了,可以看成汉族。这样,就不要再去纠缠血统问题了。 当然,对于赘入家的丈夫,则可能相反,要随女家的。例如,英女王的丈夫是希腊人,有谁能认为他们的子女是希腊人? 三,是否汉族是以文化为区分标志 自古以来,汉族本来就不是以血统来区分,而是以文化为标志的。 汉族的形成当然应是在汉朝,那时的汉族,大约只能是指汉初的中原人了。夏以前的历史只是些传说,关于夏朝的记载还有些不能认定定,暂且不论。商、周有可能是同一族类,都应是汉族的祖先之列,但是,汉族在血统上绝不能说是“纯”的。 陕甘边界地区是周人的发祥地,恰是西戎、羌人等民族活动区域。他们之间可能有着密切关系,不能排除有血缘关系。孟子说文王西夷人也,可能就是指此。周建国初曾大封诸侯。除姬姓王族外,还封了神农、黄帝、尧、舜、夏禹及殷商的后裔,也封了一些有功之臣,按《尚书.牧誓》有八国(其中包括羌)参与伐殷,按《史记》还有八百诸侯会盟,其中有功的应该被封为周的诸侯。这样,周朝的统治层也就成为一个多民族的混合体,而按“同姓不婚”的礼俗以及门当户对的贵族间联姻,他们在几百年中就会不断地混血。 而各诸候所统治的臣民,也不可能和诸候们有相同的血统或族属。例如史书记载吴国的统治者和周天子是同族,但是,到了吴国地方,也学着断发文身,可见当地都是外族人。北方的燕国情况也类似。 在中原人之外,春秋时有所谓“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看作外族。其实这些所谓的夷人并不都是在边缘地区,例如,据《左传》记载在距东周首都洛阳不远就有“伊洛之戎”;在河北腹地石家庄一带就有狄人聚集并建立了国家。这是因为虽然周朝的分封貌似遍及天下,但实际上在春秋以及更早些时候,各分封国实际控制地区只包括其都城及其附近,在各国之间还有大量无人管辖的、人口极稀少的地区,外族人可以占有这些地方时,周天子及诸候们无力去干涉。 诸侯也和这些外族人联姻,如著名霸主晋文公的母亲就是戎女。“四夷”这一称呼在战国时已经不复见,他们分别被齐、秦、楚、赵、燕等国所吞并,成为这些国家的臣民的一部分。后来,上述“四夷”中相当一部分都成为汉族最早的基本成员。当然,四夷中还会有一部分居住在更偏远地方,他们还保持着原有的特性,后来以别的族名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在中国南方,曾存在“百越”,实际上是多个南方民族的统称。春秋时曾很强大的吴国和越国人,原惯于“文身断发”,都属于百越。后来,吴越地区都臣服于楚。吴越地区的原住民当然也成为最原始的汉族的成分。项羽的八千子弟兵中就不能排除其中有百越血统的。 接受了统一的汉族的文化,不论血统如何,都是汉族,这是历史,不能否定。孔子说“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中原的“诸夏”和夷狄的区别,只能是文化上的,而非血缘上的。 所以,“李唐皇朝是不是汉族的?”这一问题的答案可以肯定地说,是。而且,对于中华民族历史了解稍多一点后,就不会再提这类问题了,也就是说,提这样的问题本身就不太合理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