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详细�0�3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扩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以语文课本中某一篇课文为依托,从课外搜寻更多的相关材料提供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通过阅读和积累,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因此受到教师的普遍欢迎,成为新课程改革推进以来语文教学最明显的变化之一。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的扩展阅读在开展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现选择一些略作分析。 一、存在问题 1、扩展阅读内容无序,程度失当。 目前,扩展阅读实践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序现象。如,四年级教师教《春天的雨点》一文,提供的扩展阅读是杜甫诗作《春夜喜雨》,六年级教师教《老师领进门》一课时扩展的依然是《春夜喜雨》,更糟糕的是四年级的阅读要求和六年级的阅读要求几乎一样,都是背这首古诗,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得教学出现了低水平的重复。另一种无序则表现为课堂上随时可见的以深解浅的行为,如,学习陈毅的《青松》让学生扩展阅读《山谷中的秘密》,而二者除了抒情凭借物都是松树之外,其写法、主旨都大相径庭,表达的情感也完全不同;而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就要求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做法则使学生望而生畏,因为就他们的阅读能力,根本无法“消受”这样厚实的名著;学习《荷花》要求学生去背诵《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大多数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可以说无序的扩展阅读,既消耗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又销蚀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行为。 2、扩展阅读内容不精,数量失控。 目前的扩展阅读还存在着一哄而上、扩展无度的现象。有些课堂上,忽视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地补充课外阅读内容,结果导致一堂课下来,学生连课文中的句子都没有读熟;有的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应用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却任意扩展延伸。如笔者曾听到一个教师上《桂林山水》一课,只花20 多分钟的教学时间,要学生读课文并总结出桂林山水各有什么特点,而后就补充了显然是未经过剪裁的近 2000 字的有关桂林山水的传说、桂林风景介绍和一些山水图片等等,对于文质兼美的原教材是如何用简练的文刻画出如画美景的,则不再研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色几乎完全被忽略,这显然是有悖于语文课初衷的。再如有的教师上《荷花》一课,讲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一句时,说这个画家就是大自然,然后开始扩展问“大自然还画了哪些美丽的图画”……凡此种种,都没有很好的发挥课文这个“例子”的作用,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基础功用就会动摇。 3、扩展阅读类型单一,迁移不足。 扩展阅读的类型往往分为三种:一是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补充性扩展,如教学《孔子游春》,让学生阅读有关孔子的史料;二是与课文表达形式相类似的迁移性扩展,如教学《白鹭》一文,介绍《翠鸟》一课;三是具有比较鉴别意义的比较性扩展。目前学校中更多采用的是内容相关的扩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相对来说都比较忽视形式上的迁移扩展,更少有比较阅读性质的扩展;扩展阅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一篇课文加一篇(组)阅读材料或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 4、扩展阅读主体不明,负担偏重。 当前,扩展阅读材料的选择、时间的安排,基本上还是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还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且教师在确定扩展阅读材料时,很少考虑到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拓展课程资源”,以致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无限度的资料交流。例如本来要学习《草船借箭》,而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却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本来是学习《望庐山瀑布》,课堂上却在无休无止地交流作者李白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教师中还普遍存在着“教材崇拜”现象,教学中只有对所使用教材的补充,却很少见到他们对材料做新陈代谢的处理。一批明显落伍于时代发展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以及缺乏童心、童趣、童真的空洞文章,教师根本无力也无心将其去掉。这样一来,由于扩展阅读只使用了简单的“加法”,从而使学生的负担明显加重,引起了一部分学生的反感。 二、几点思考 1、从学生阅读能力出发,形成阅读系列。 我们认为,扩展阅读材料的选择应该从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这些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地选择与所选用教材程度相当的甚至略比教材浅显的内容,让学生基本上能读懂。如果内容略深,那么就要考虑其篇幅必须短小,而且要有一定的阅读指导,如,学了《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补充诵读毛主席的《七律 长征》,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才能使学生读得懂,记得牢。 为改变扩展阅读的无序现象,教师还应该加强计划性。可以在每学期初制订扩展阅读的计划,而后根据具体的操作情况及时作出调整,每学期结束时通过教研组内的互相交流梳理,有条件的可以把那些扩展材料整理成为校本教材的一部分,成为一个与教材并行的新的阅读系列。 2、紧扣教材,有效扩展阅读内容。 我们认为,教学时间是恒数,一方面的过度,必须导致另一方面的不足。在小学阶段,课本依然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首要凭借。应该说,目前使用的教材选言语大多为文质兼美之作,教师应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让学生通过课文品读,了解掌握基本的阅读过程、阅读技能。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语素养。扩展阅读是必要的,但必须在用足用透教材的基础上开展;扩展阅读固然要重视量的扩张,但更应重视质的提升,要慧目识真,把一些真正的经典性的材料引进语文教学中来。 3、选择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 我们认为,要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相应的扩展阅读的类型和形式。小学语文学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表达形式的学习模仿,并通过阅读学会阅读,因此更应重视迁移性和比较性的扩展。教师有必要选择推荐那些和课文形式相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如,学习了陆游的《示儿》之后,对比阅读同样是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相比较后,学生就能很自然地在感受陆游渴望国家统一的高尚情怀;另外,学了儿歌《四季》,补充分别写春夏秋冬景致的小诗;学了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所见》,可以让学生联系阅读《小儿垂钓》;学了《桂林山水》,可对比阅读常识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课,都会使学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语言、投向课文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积累上。 把教材中的课文前后串联起来,重新进行阅读比较,也是一种有效的扩展阅读,可以促进知识的类化,提高思维的概括水平。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如,四年级的《船过三峡》《小镇的早晨》《观潮》三篇课文都写到了水,而又各有特色,让学生把在关段落找出来,比照着阅读,就可以发现三峡的水、海宁的潮是壮观的美,而小镇的河水则是宁静的美,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描述显然抓住了特点,定准了基调,是准确而精到的,这样,对于课文的理解又有了新的提升。 此外,我们应该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是多样化,历此扩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扩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扩展、图片资料的扩展,通过“读图”来扩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4、抓住学生兴奋点,培养阅读兴趣。 我们认为,扩展阅读同样要遵循因材施教和学生主体原则。教师要面对学生,研究学生,尊重他们的阅读习惯、喜好,抓住他们的兴奋点,和他们一起选择与实际生活贴近或最受关注的文章来学习,使“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相比较课文阅读来说,在扩展阅读中,教师的角色更应该是一个顾问、一个帮手,要尽可能提供多方面多类型的材料供学生选择,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图书互助会、班级图书角等,定期为学生提供阅读书目、篇目。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解惑释疑的工作,定期组织“阅读成果展示会”“我向同学荐本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当然,在开展扩展阅读的同时,教师还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作新陈代谢的处理,大胆舍弃一些落伍的陈旧内容,切实做好“减法”,使学生能腾出时间来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和材料。 此外,与任何教学活动一样,对于扩展阅读同样需要及时的检查反馈,需要适当的评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