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应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

pjnb775
2013-10-10 · TA获得超过512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9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77万
展开全部
一、预习的概述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预”就是预习了。叶圣陶先生对预习是这样论述的:“预习的事项无非是翻查、分析、综合、体会、申度之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导。可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动天君。” 具体地说,预习是指学生对一节课或一个阶段课堂上将要学习内容所做的准备。 二、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做好课前预习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预习时,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理解的知识,会成为学生关注的部分。把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吸收,从而也就提高课堂效率。 (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曾经说过:“凡为教,目的达到不要教。”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途径。预习本身就是一种自学,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动手。只有让学生自己亲历了学习的过程,才能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三)丰富学生课外知识 学生在预习课文时,必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有的通过教学可能解决,而有的却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是很旺盛的,很自然会产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迫切愿望。如果老师因势利导,适当加以启发和指点,学生就会产生阅读兴趣,他们将投入到科普读物的阅读中去。这样,预习就起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增强学生学习自信 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就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 总之,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如何指导学生做好有效的预习 既然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显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呢?在此提出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预习要及时 及时预习是前提。预习是学生在上课前所做的准备,所以,预习不及时的话,那就失去了意义。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后教的知识都要根据先教的知识。在新课标教学中,预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获得新知识的活动。例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就可以运用老师平时教给的方法或者运用工具书等去理解。扫清阅读障碍后再根据老师教给的分段方法理请文章脉络。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方法就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要求要明确 明确预习要求是基础。如果教师不安排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很多学生也只是草率地把课文游览一遍,就算是预习了。这样的预习收效甚微。因此,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能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及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设计明确的预习提纲,使预习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在设计预习提纲时,有以下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首先,预习提纲要由浅而深,循序渐进。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安排由易到难地预习,循序渐进地突破字、词、句、段、篇之间的联系。 其次,预习提纲要尊重差异,分层设计。一个班的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的素质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度好的学生能自觉运用学到的预习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结结巴巴,生字不会查,不知文章在讲什么。根据这个现象,要改变“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目标。以《金蝉脱壳》一文为例:对基础薄弱的同学要求:(1) 借助工具书,学会本文生字,能给课文生字组词。(2)把课文读通,要求达到"五不"(不添字、小漏字、不错字、不断词破句、不唱读)。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还要做到:(1)了解金蝉脱壳的历史故事。(2) 了解金蝉脱壳的具体步骤,并能说出它们的变化的过程。这样的预习要求,能力较强的学生“吃得饱”,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办得到”。教师把学生预习语文的兴趣在成功的愉悦中激发出来的。人人都有思考和练习的机会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随着学生自学的积极性的提高,就能循序渐进地缩短优等生和学困生的距离。 最后,预习提纲要抓住重点,适当归类。教师编写预习提纲要注意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避免预习的“清一色”和简单地流于形式。在给学生列出预习提纲前,教师本身要对这节课的内容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抓住教学重难点,从而使预习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注意体现不同体裁的教材特点,使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各类文学的方法。每个单元的课文安排都会有它们的共性,因此教师也应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归类总结,把厚厚的课本读薄。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讲述名人故事的,第五单元都是描述祖国壮丽山河美景的。 (三)阅读要强化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预习是训练阅读的最重要的阶段。”、“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阅读也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读通课文。“预习”中经常提出:认真读读课文,随手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把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第二阶段——边思边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应指导学带着问题读书。例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指导他们注意整体感知,提示学生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从而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阶段——精读妙处。课文中心往往通过一些关键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学生学会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反复阅读精妙的重点词句,对课文的认识也必然深刻。 (四)知识要积累 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内容。这些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阅读的积极性,并在兴趣的引导下,逐步理解课文,完成预习任务。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单靠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前预习突破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知识来源的束缚,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变得丰富多彩。在预习中学生能根据课文中给出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知识延伸,从而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例如:在《中华少年》一诗中涉及到很多典故、名人、古诗词等,如果学生课前预习不充分,教师在课堂上不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给学生解释,而且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要求学生利用上网、查阅资料或者请教别人的方式方法去了解文中所提到的典故、历史等。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有些学生不但理解完成了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还查阅到很多相关的知识:诗中提到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他们查阅到了,还根据这个知识点,延伸到了“文房四宝、四大美人、四大文明古国”等。这样的话,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可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合上述,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途径。因此,预习这个环节不但不能淡化,而且要大力强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