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发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高效的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得到激发,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得到培养。因此,课堂教学的理念应是以学生为主,以学习为主,以学力为主;以学生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虽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但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发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注和揭示这一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切实加强教学的有效性对新课标背景下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的原因 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与教师的教学策略有关。课前备课简单化:注重知识传授,轻视方法指导。 新课程普遍存在课时紧张的问题,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引入往往作简单化处理,或单纯的由学生自己看看了事,在学生毫无“知识准备”的前提下直接引出新的知识,学生失去了通过已有知识来辨析概念、理解原理的机会,学习起来困难较大。 比如,讲“分解因式”的概念时,从“积化和差和和差化积”的差异引入,学生就较容易理解,但如果直接给出分解因式的概念,学生因失去了自身的“体验”,理解起来就会有困难。本来鲜活的知识变得死板、片面、生涩,且在以后的知识应用中无法产生联想,更谈不上对这些基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简单化的教学直接把学生变成了知识的容器,这种被动学习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 三、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发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主体性被束缚,和我们老师有很的的关系,这种事无巨细的做法,不但没有帮助学生,反而压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个人认为: 1、课堂思维活动要充分展示学生思维空间 课堂上教师虽然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如果没有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释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 完全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讨论,在争论中达成一致。学生通过讨论与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悬念,教师讲授时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异常高涨,就会集中注意力。如果学生自主探究意识时时处于“觉醒”状态,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智慧火花就会不断地迸发。 2、问题设置思维跨度要小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些可以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问题情境,但由于问题设置坡度过大,超越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而无法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从而造成事实上的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设置的问题如下:“你能说说二次函数的应用吗?这是一个容易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但问题太大、太广,学生一时无从入手,造成课堂“冷场”,探究形同虚设,根本达不到“启发”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探究能力有一个“阈值”——即“最近发展区”。如果提问难度过大,超出了这一“阈值”,情境设计再精妙,问题提得再富于启发性,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畏惧”。 3、课堂预设要体课堂民主 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思维定势是教师“培养”的。教师长期提供“标准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定势”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置若罔闻或批评压制,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没被尊重,失去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有价值问题的流失。学生的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被束缚、扼杀,学生的主体性就无从发挥。 4、重视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耐心、细致的辅导可以帮助学生释疑、解惑,但老师直接给出答案却不是好方法。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思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如果教师只给出答案而无真正的指导,学生的依赖性就会不断被助长,其学习能力就会越来越差,问题反而会越积越多。我们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才会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我们要切实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成了学习中的研究者,探索者,尊重他们的每一个想法,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相互竟争、刻苦学习,共同研究的氛围。这样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生也乐于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