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朗诵好诗歌散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歌、散文是朗诵中常见的两种文学体裁。诗歌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想象、情感及对生活的思考和认识。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散文是通过对某些生活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则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甚至可以三者兼备。 呢? 1.选好朗读的素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择好自己要朗读的诗歌或散文很重要。有的诗歌语言精美、感情充沛、节奏韵律感强适合朗读,如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而有的诗歌语言平淡、感情内敛、节奏韵律感较差只适合默读,不适合高声朗读。有的散文语言富有表现力、抒情较浓或有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对话就适合朗诵。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匆匆》、冰心的《小桔灯》等。 2.读对字音。读音准确,发音清楚;不丢字,不添字;能正确读出重读的字词和合理运用“音变”(包括轻声、儿化、“啊”字的变读),这是对朗诵者的基本要求。 3.读准节奏。朱光潜说:“节奏是传达情绪的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朗诵诗歌时,必须运用适当的节奏,使言语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的统一,发挥语言的最佳效果,把诗人的思想和感情表达出来。什么是节奏呢?节奏就是语言在一段时间内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快慢、高低、长短、轻重的现象。朗诵者朗读时不读断句、不重复字句,词和词、句和句、段和段之间衔接合理是把握节奏的前提。根据材料,朗读速度不过快、过慢;音调适中,不过高、过低;断句自然合理,不过长、过短;语气符合情境或人物身份,不过轻、过重。 现在有许多新诗,形式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也不押韵,但朗诵时仍须保持诗歌的韵味和音乐美。要保持诗歌的韵味和音乐美,必须留意句子结构,根据感情表达的需要,适当地划分音组、节拍。当然,每一首诗的音组、节拍不可能一样,即使是同一首诗,不同的朗诵者的处理也可能不同,不过一定要根据内容的表达和感情的需要,找出最适当的音组、节拍,然后声情并茂地呈现出作品的风格。 散文的结构灵活,不拘章法,不像小说、戏剧那样要有曲折的情节、强烈的冲突和突出的人物形象,也不像诗歌那样有节奏韵律。朗读时要以“神”贯串全文,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立意,处处流露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散而不乱,形散而神不散”,紧牵听者的思绪。 4.酝酿情绪。朗诵者感情要充沛,精神要饱满,准确地把握诗歌散文的主题及作品的思想感情。另外朗诵时服饰、动作、眼神要得体,无需像小说、戏剧那样绘色绘声地讲述情节、塑造人物,点到即止,不要太夸张。 5. 渲染气氛。选择恰当的音乐,用配乐烘托、渲染气氛,有利于朗诵者表达作品的情感。 6.诵读形式要注意多样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