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如何学数学》
展开全部
主要的原因是我弟弟。因为这本书是他的,被我拿来看的。
数学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从小到大都在为数学发愁。
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毕业,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几乎成了我生活的必需品。
更让我绝望的是上大学后的高等数学。为了帮我弟弟辅导数学,就去看了这本书。
以下就自己理解和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摘自书中)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动向。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孩子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即使人们所熟知的,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必须有一个“理解”或“消化”的过程,而所谓的“理解”就是指“被纳入到适当的图式之中”
,从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意义赋予的过程,即学习者必须依据自己的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对教师所说的作出“解释”
,也即必须在新的学习材料与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从而使其获得确定的意义,也即对自己来说成为真正有意义的。由于任何真正的认识都是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
二:让数学教学去适应学生。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
,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
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
。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
,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习,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三: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必须要有现实性、思考性和趣味性
问题解决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曾提出“问题解决必须处于学校数学教学的中心”
。近来问题解决也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的主题之一。本人也作了很多尝试,有的活动能圆满地达到教学目标,有的却不尽人如意。读了本书之后才有的进一步的了解。一般的说问题的设计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1)问题的呈现应该激起学生的思考。学生对“问题”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问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即思考的空间。思考的空间有大有小,问题的设计要求向学生提供适当的空间。挑战性不大学生会对问题失去兴趣;挑战性过大学生会出现为难情绪,对问题产生恐惧感,从而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会极大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为了能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问题的选择最好是有一定开放度,使不同的孩子都能在不同的层次上解决问题,得到成功的愉悦。(2)问题一定要有现实性。我们设计的问题“人为”的痕迹很重,都是教师想当然的,没有通过调查研究,因此很多问题脱离实际使人乏味,甚至是幼稚可笑。但是问题也不能从现实拿来就用,因为有很问题是儿童不能解决的,或者与学习的目标相去太远。问题的设计因有一个对原素材去粗取精的加工过程,但也不能加工太细,可以保留一些多余条件,使问题具有开放性。(3)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四:解决问题后的反思是学习活动的关键。 反思是“解答问题”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它是对解决问题过程的“评估”
。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往往只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注重学生在通过一定活动(探究、讨论、合作等活动)后能得到即定的结果,得到学习结果后学生的活动也随之结束,很少涉及活动的“反思”
。如果让孩子们在产生答案后进行一些反思:看一看是否有进一步可以改进的地方?是否能找出其他更快捷的解题步骤?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式?是否能简化一些步骤?是否有更好的解题方式?解题的关键在哪里?解题过程中是否有一些“误导”的想法,值得人家借鉴。另外还可以进行一些拓展性的思考。这样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的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 总之,
这本书,感到的是我童年学数学的痛苦。但是,在对我的弟弟的现场应用实践中,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