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在职高语文课堂教学前进行预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者:杨波 2012年市职教论文评比一等奖摘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通过预习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一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单纯靠课堂上塑造出来的学生,只能适应机械化的学习模式,即被动地学习。离开课堂,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更谈不上什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预习时,应将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到“读”“划” “查”“疑” “比”“记”等方法想结合。关键词:预习 理解 主动权 创设氛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讲课前学生先行自学的一个阶段,是“训练阅读最主要的阶段”。其最大的好处是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弄懂新课的内容和概念,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动机,为老师上课做好听说准备。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都有很高的价值。”预习的作用可见一斑。我国的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 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在职高语文教学中,面对学生上课的不爱听讲,当然更应该重视预习。一 课前预习之误区受“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往往只把目光瞄准在课堂上,从而忽视了通过预习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一有效途径。“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曾经作为一句时髦的话语在教师中广为流传。其实细细想来,四十分钟的天地究竟有多广阔?甚至出现很多学生连课文都没看过的情况,老师还需在课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课文,预习课文。离开课堂,离开老师就无所适从,更谈不上什么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了。即便是部分教师注意了预习的引导,但因跳不出传统观念的羁绊,也不过是从一个误区陷入另一个误区中。误区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对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并不陌生。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课。首先,让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然后或板书,或小黑板出示,或多媒体显示一些词语——基本上是课文里面注释的词语,组织学生或读,或个别查词典解释,教师也相机正音,释义,甚至自作主张圈定几个所谓“重点”词语强调。完了以后便欣慰地说:“好,同学们做得不错,预习检查到这里,下面,我们开始学习新课文……”如此预习,不禁让我们顿生疑窦。我们不禁要问:预习课文就是简单掌握几个词语吗?误区二:学生对课前预习认识不够,认为预习课文只是老师布置作业的一种形式,只要把课文读两遍,抄抄生字词就可以了。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认为预不预习无关紧要,反正老师会讲,长期以来,依赖性越来越严重。加之老师在方法没有正确指导,学生就像无头苍蝇不知所为。二 课前预习之必要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对预习的意义认识不足,摆脱不了传统教学观念的困扰,不敢大胆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语文教师,若能组织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就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而且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就会竭力地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勾联和融汇就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一则有利于对旧知识的回顾和复习,乃至运用;二则有利于培养自觉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只需粗略的阅读,了解知识的梗概,以做到心中有数地去听讲,或者说带着问题去听讲。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问题的思考也是有较严格的时间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接受者若对新的认识对象心中没数,往往就会紧张地“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和厌倦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三 职高学生课前预习之方法叶圣陶先生说:“预习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具体地说就是阅读课文,翻查字典资料,初步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难句、篇章结构、中心思想、艺术特色、思考练习、困惑疑问等,以便为进一步理解、鉴赏课文打下基础。用什么方法预习为好呢?“走出传统教学观念的误区,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职高语文课的核心与精髓。我认为,做好预习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读读。这是预习的第一步。古人说:“读书贵神解。”读,就是要求快速通读(朗读或默读)课文,即从提示、标题、正文、注释、练习等总体浏览课文,以辨识文体,了解课文内容大意。每一遍读都有具体要求:第一遍——对课文的生字新词进行圈点勾画,目的是让学生积累结识新的语言(主要是词语),做到会读;会写,能理解运用,能将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大致了解作品内容。能大概说出文中的主要事件主要人物,能复述作品的梗概,解决“读出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的问题;第三遍——发现作品的特色之处,解决“我懂得了什么,我喜欢什么,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三遍读完以后,也就完成了对作品的整体感知环节,使学生有所得,有所疑。文体不同,了解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般来说,记叙性课文(包括记叙性散文、记叙性诗歌、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主要人物的特点及作者表达的情感等。说明性课文,应侧重了解课文所介绍或说明的事物、知识的特征(包括构造、形状、功能、意义等)。抒情性课文(包括散文、诗歌),应侧重了解课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和线索(事、物、景、情、理)。通过预习了解课文的内容大意,实际上也就基本掌握了本文学习重点。2、划划。这是预习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要求熟读课文,把生字、新词、难句、重要内容和疑惑的问题用符号标划出来,便于理解应用和查考。标记的符号很多,应根据需要而用,只要突出重点,划得明显,便于鉴别就行,不必划得过多过杂,以免影响课文的洁净美观。常用的符号有:框“□”(表示生字新词需注音、释义)“@①”(表示语句特别重要);圈“○○○”、点“···”、角“△”(表示重要词语);线“—一”、“~~~”(表示重要句子);号“?”“!”(表示疑问、惊叹);勾“ˇ”(表示段落终止)。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懒于动笔标划符号,这是不对的,应改正。3、查查。这是最基本的自读方法。也是预习的必要环节,要求预习时借用工具书(字典、词典、资料书),翻查弄明生字新词的音、形、义,难句,疑惑问题以及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问题。4、疑疑。这是预习的深化。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疑,就是要求在精读课文,思考揣摩课文有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钻研课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学得深刻,便于讨论研究。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尤其是职高学生。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如职高第二册里《藏羚羊跪拜》这篇课文,文章的主人公是老猎人,但为什么题目是“藏羚羊跪拜”提出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主题很有帮助,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比比。这是预习(自读)的比较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突出特点,分清优劣。比较法的运用,在单元学习中更为有效。要求在预习中把所阅读的这篇课文同本单元几篇课文或不同单元的其他课文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在内容(题材、人称、主题)、形式(文体结构、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异同点,从而正确掌握预习课文的特点,整个理解单元课文。这样,便可培养学生鉴别欣赏不同文章的能力。如第二册第二单元《人生三步骤》、《淡之美》、《石缝间的生命》便可了解这三篇课文的共同点是题材方面都是反映生命的真谛。不同点则是表现手法,中心思想等方面有异。这样通过比较,便可了解《人生三步骤》一文的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而整个单元的特点也就清楚了。这个过程要抓住我们所教班级的程度,相对好的班级可以具体尝试,而相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我们可以省略这一步。6、记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精彩语句、哲理性强的成语典故、警句,所理解的重要内容,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通过查阅资料、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可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录下来。另外还可以把体现荷塘上的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概括下来,以便上课讨论。这样,才学得扎实、变被动为主动。7、看看,是找出一定的影象资料来起到预习的辅助作用。我们很多职业中学的学生,都是比较浮躁的,他们很少会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和预习,也有很多的文章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需要理解和理清关系,这样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可以找些电影、图片等直观的工具给学生看,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一定的了解和兴趣,这样有助上课质量的提高,而这种预习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也最受职业高中学生的欢迎。如《鸿门宴》这篇古文,它就有相关的电影拍摄,课前给学生看电影有助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个性,再比如《啊Q正传》也可通过播放电影或图片的方式,达到预习的效果。或许有人会担心,这样的要求对职高生来说是否门槛太高?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形成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教无定法,预习方法亦多种多样,因人、因文、因对象而异。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学生在预习的阶段,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天君。”总之,只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能开动脑筋,积极寻求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浓郁的学习氛围,职高语文教学也必将在新课标旗帜的指引下开创一个更加明媚的春天! 参考资料:吴凤霞 《上课前你预习了吗?》周涛 《浅谈学生课前预习》廖广卿 《抓好预习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一兼谈语文自读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