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5篇读书笔记,以规定书目,500字。【高分】
10选5:《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欧亨利《阿Q正传》鲁迅《万卡》契诃夫《项链》莫泊桑《狂人日记》鲁迅《边城》沈从文《金锁记》张爱玲《一地鸡毛》刘震云《棋王》钟阿城《荷花淀》孙...
10选5: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欧亨利
《阿Q正传》 鲁迅
《万卡》契诃夫
《项链》莫泊桑
《狂人日记》鲁迅
《边城》沈从文
《金锁记》张爱玲
《一地鸡毛》刘震云
《棋王》钟阿城
《荷花淀》孙犁
要求500字左右,多点没事千万不能少!
给分标准每一篇10分!5篇全有70分!
5篇全有且字数恰好80分! 展开
《带家具出租的房间》欧亨利
《阿Q正传》 鲁迅
《万卡》契诃夫
《项链》莫泊桑
《狂人日记》鲁迅
《边城》沈从文
《金锁记》张爱玲
《一地鸡毛》刘震云
《棋王》钟阿城
《荷花淀》孙犁
要求500字左右,多点没事千万不能少!
给分标准每一篇10分!5篇全有70分!
5篇全有且字数恰好80分! 展开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 《阿Q正传》 鲁迅
看完名作家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鲁迅笔下所写的阿Q是传统社会所产生堕落的中国人的典型,就如鲁迅所说,阿Q的影像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个机会把它发表出来罢了,而鲁迅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鲁迅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用带点讽刺意味的手法来写出中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蛮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最赢的「精神胜利法」了,这项特点从文章中的优胜记略以及续优胜记略里面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的出来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几个方向来讨论。精神胜利法这个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侪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与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再来我要以人权的问题来探讨,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穷的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过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现在景气不景气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学费税金却还是一直涨个不停,也不知道是背后有财团想黑钱还是政府高官在作怪,总觉得平民小百姓的压力愈来愈重,愈来愈没有人权的感觉!政府应该要重视这些问题,不要再让人民的生活更难过了。 终于写到最后一段了,虽然可能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蛮深的一些问题吧,对于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想要告诉大家的应该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2 《项链》莫泊桑
看过《项链》的人大多都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美丽娇媚,但却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后再自认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种种人性的弱点。
似乎这已成为经典的反面教材。真为玛蒂尔德感到悲哀与遗憾!
我并非有心为玛蒂尔德辩护,毕竟她命运悲剧的诞生,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天性爱美的性格,过分注重外在的虚荣,不守本分,想入非非。但不管怎么样,我对她的感情还是同情多于鄙夷的,这并不完全是她的错。
原来人们的习惯动作都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与愚笨的。
没有人能强行压制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对玛蒂尔德也是一样。她美丽动人,本不应该是城市平民的一员,但却受命运的捉弄降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在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的梦破灭后,她又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经营起了自己的的家庭。但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强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汤”,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碎家事”;还有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因此,这位不需要任何劳作的少妇风采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保养她那美丽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种种“狂乱的梦想”。
命运为她安排了这种舒适的生活,但她却对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顾,统统以“寒伧”、“穷酸”而鄙视之。
似乎她罪有应得。理由如此的充分,一个毫不知满足的人活该经受命运的折磨与考验。
于是,命运真的为她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收到请柬,借来了那令她“激动得发抖”,且“乐得发狂”的那“珍贵”的金刚钻镶成的项链,穿上美丽的衣服去参加舞会,她的美丽、高雅和迷人的魅力使那些自视为高贵无比的太太小姐们黯然失色,所有的男宾 “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白领阶层!)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多少年来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至于贵妇人的羡妒的目光则更让她感奋不已!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的直接后果必然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复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夜会的成功意味着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后,冒出了股股黑色的浓烟。命运从此给了她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时的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慨,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值得佩服。她“粉嫩的手指”捡起了所有的粗活,累活,十年以后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一夜辉煌换来了十年艰辛,这对于玛蒂尔德而言或许是很值得的,因为那是值得她用一生来回味的人生的高潮,是她自身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暗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的捉弄人,送人大喜,也给人大悲。
如果她没有那美丽的容貌,接受过贵族的教育,拥有良好的修养及迷人的气质,最主要的是,如果她不深深地了解上层贵族社会的生活状况,“宽敞的客厅,东方的帷幕,古式的壁橱,珍奇的古玩,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还可以在幽静的厅堂里,带着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如果上天不赐予她这一切,也许她就不会存有那么多不合实际的想法,而是安心当好一个平凡的妇人,但她的自身素质与上层贵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她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景的贫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并为此而“不断地感到苦恼”。是命运让她苦恼,是命运的变奏曲奏响了她生命中注定的悲歌。如果不能给她全部,就不要给她能够奢求的希望,偶尔的甜点即使甜到气噎,也无法遮盖住那浓烈的带有无奈意味的苦涩。
对于这样的命运,除了同情,还忍心说什么呢?
3 《边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样一句没有结局的幻想,结束了尚未开始的故事。白塔坍圮了又重新建好,那个流浪在远方的人。知道翠翠一直守着渡船等待他的归来吗?
如果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就是他为我们描绘的理想世界。在那个古朴自然得几乎与世隔绝的湘西,有着钟灵毓秀的山水,有着善良单纯的人们,也有着忧伤凄婉的心事。
《边城》以其独特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用宁静清新的笔致将我们带进了青山绿水的茶峒,带到了诚挚淳朴的人们中,让我们随着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
沈从文说过,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由偶然和情感拼凑成的。虽然与是否迷信命运无关,但在沈从文的世界中,新的偶然和情感,可能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边城》也似乎在印证这个人生的顿悟,简朴的爱偶然的命运所支配的人生形式尽管带有悲剧性,仍然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边城》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边城》所展示的不仅是湘西的山灵水秀,不仅是翠翠忧伤的结局,更多的是显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这沈从文向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构建的湘西,有着美好品质的人们的生命是闪耀着光芒的。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沈从文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在他看来,“诚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认为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朴的,不带政治功利色彩的优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观复杂又充满矛盾,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意追求。沈从文将人性放到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于这种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们认识了那些忠厚善良、重义轻利的人们,才有了诗一般优美的《边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研究的课题,即便是宣扬“人性本恶”的荀子,不也是执着地找寻美好的未来吗?《边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索与向往。那是对渐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对现实道德沦丧的忧虑,也是对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设计。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象征了衰败的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渴望。仔细想想,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则美矣,却过于虚假。那种自然的状态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谁都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那个湘西世界只能是梦想。
虽然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可能永远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但也不必因此而泄气。即便不能如想像中的湘西一般美好,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着足以令人感动的故事:对宝贵的生命的领悟,对无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对他人的理解与信赖…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不是人类退化的根源。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因向往幻想中的美而对现实失去信心,所追寻的,应该是属于人类的美好的本质,例如善良体贴温柔,这些一直深藏在我们的内心。
人类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人性中一直有着美好的东西,舍己为人,执着梦想,这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无关。我们人类努力着,坚持着,不就是为了看到周围人们的微笑吗?那么,不论是否处于自然的包围,只要我们热忱的心灵还没有泯灭,只要我们还有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我们的生命也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性的美丽!
带着这份美好的希望,人类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4 《一地鸡毛》
“……小林觉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点缺点,优点缺点是可以转化的。”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或许刘震云写的是现实吧,而且是最真实最琐碎的一种现实。当年的诗人们沦落到卖鸭子、在买豆腐找工作送礼辞保姆送女儿入托接待老家人所有林林总总的家长里短中挣扎,当年的文静的诗意般的姑娘变成了爱唠叨为省几分钱偷水的家庭主妇,当年初进单位天真率直闯下的祸,使得以后的工作变得磕磕碰碰。……
我不否认现实对人的庸俗化作用,我明白每一个爱幻想的人都会在成家立业后重重地摔回现实的地面。但我此刻坐在书桌前,坐在承载了我20年的生命小舟上,仍旧无法想象几年后自己会变成的那副圆滑世故的嘴脸,无法想象。我周围的人现在还是些多么纯真心地善良的孩子啊,难道当我们走出校园后就会变成尔虞我诈的竞争对手、低俗无聊的生活混混吗?可能吧。爸爸妈妈他们那一代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呀,谁不曾年轻天真过,况且他们那个年代还有自己的信仰,而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很多信仰已逐渐缺失。妈妈早就提醒过我,无论我将来做什么工作,到什么单位,都一样,人情世故少不了。这是中国具体国情。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一句话说,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去适应它。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况且屈原这个孤心自傲的家伙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适应,虽然过程是默默的,但现在看来是很痛苦,以后回想会很无奈吧。
幼稚的曾经的“一生纯洁”的理想遥不可及,但我不愿变得虚伪圆滑,就让我永远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吧,就算被“一地鸡毛”覆盖,也要记得最初的梦想最初的微笑和心跳。
文字,一直写下去吧。拿它净化心灵,偶尔隔离一下现实也是不错的。
5 《荷花淀》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真挚的爱。当然,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飞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杆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孙犁的小说之所以具有“诗体小说”的美誉,主要是因为无论写人、记事、写景都总是充满了诗情。《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充满诗的美感的作品。 首先,《荷花淀》在写人方面非常注意揭示人情美、人性美,从而使作品有了一种抒情美。小说的一个中心任务当然是写人,《荷花淀》的成功也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然而《荷花淀》的写人又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写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场面,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人物的可贵品质。作品写水生嫂等妇女如何组织队伍,练兵习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等场面、情节,采用的是粗线条勾勒,而对于那些最能表现水生嫂等妇女内心深处感情世界的细节、举止、言谈、场面等,则采用工笔细描。如水生嫂与丈夫话别那个片断,就写得很精彩。深夜,水生归来,告诉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疼爱丈夫的水生嫂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非常传神,其中“震”、“吮”两个动作,把一个钟爱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与他分离,又极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复杂内心准确地表现了出来。接着,作品继续写人物神态、语言:“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简短的话语,似有对丈夫的赞许,又似有依依不舍的嗔怪,同时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后的自尊。“低着头”,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此时特有的心态。接着,丈夫一番劝慰后,“女人没有说话”。这片刻的沉默,同样准确地传达出了水生嫂此刻内心既痛苦,又强压痛苦的复杂心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次,注重写景的抒情性。如作品开篇水生嫂“月下编席”那段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描写很有诗意,它使人物犹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雾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着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应,彼此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灵美。再有,作品写荷花淀伏击战时,也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深切之爱。 第三,《荷花淀》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它结构简洁、灵活。从全篇结构看,作品力避平铺直叙地串联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了把“生活的碎块”连成一体的结构方法,以水生参军为开端,以水生嫂性格发展为线索,通过夫妻话别、探望亲人、淀中遇险、伏击敌人、奋起抗战等一连串充满生活情趣的典型画面,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这一连串生活画面,有的详写,如“夫妻话别”;有的略写,如“伏击敌人”。这样,使作品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具有一种诗的节奏美。
看完名作家鲁迅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鲁迅笔下所写的阿Q是传统社会所产生堕落的中国人的典型,就如鲁迅所说,阿Q的影像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个机会把它发表出来罢了,而鲁迅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鲁迅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用带点讽刺意味的手法来写出中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蛮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最赢的「精神胜利法」了,这项特点从文章中的优胜记略以及续优胜记略里面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的出来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几个方向来讨论。精神胜利法这个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侪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与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再来我要以人权的问题来探讨,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穷的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过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现在景气不景气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学费税金却还是一直涨个不停,也不知道是背后有财团想黑钱还是政府高官在作怪,总觉得平民小百姓的压力愈来愈重,愈来愈没有人权的感觉!政府应该要重视这些问题,不要再让人民的生活更难过了。 终于写到最后一段了,虽然可能都是我个人的观点、但是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蛮深的一些问题吧,对于鲁迅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想要告诉大家的应该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2 《项链》莫泊桑
看过《项链》的人大多都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个美丽娇媚,但却出身不佳的女子的愚蠢,然后再自认为理智且正直地辛辣地指出小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爱慕虚荣的种种人性的弱点。
似乎这已成为经典的反面教材。真为玛蒂尔德感到悲哀与遗憾!
我并非有心为玛蒂尔德辩护,毕竟她命运悲剧的诞生,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天性爱美的性格,过分注重外在的虚荣,不守本分,想入非非。但不管怎么样,我对她的感情还是同情多于鄙夷的,这并不完全是她的错。
原来人们的习惯动作都是盯着别人的错误与愚笨的。
没有人能强行压制一个人对美,对富贵,对安逸生活的本能追求,对玛蒂尔德也是一样。她美丽动人,本不应该是城市平民的一员,但却受命运的捉弄降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在幻想有一个有钱的公子爱她,娶她的梦破灭后,她又嫁给一个同等地位的小职员,象其他中产阶级妇女一样,经营起了自己的的家庭。但事实上,在玛蒂尔德成为路瓦载夫人后,她的人生之路仍按生活的逻辑自然向前延伸。
她婚后的生活就是如此:差强人意的住宅,“好香的肉汤”,有一个小女仆“替她做琐碎家事”;还有一万八千法郎的遗产……因此,这位不需要任何劳作的少妇风采依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保养她那美丽的容貌、“粉嫩的手指”和作种种“狂乱的梦想”。
命运为她安排了这种舒适的生活,但她却对此毫不知足,不屑一顾,统统以“寒伧”、“穷酸”而鄙视之。
似乎她罪有应得。理由如此的充分,一个毫不知满足的人活该经受命运的折磨与考验。
于是,命运真的为她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收到请柬,借来了那令她“激动得发抖”,且“乐得发狂”的那“珍贵”的金刚钻镶成的项链,穿上美丽的衣服去参加舞会,她的美丽、高雅和迷人的魅力使那些自视为高贵无比的太太小姐们黯然失色,所有的男宾 “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白领阶层!)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她了”。多少年来朝思暮想、萦绕于怀的就在于此,还有什么比得到上层男子青睐,统统拜倒在她石榴裙下更令人陶醉的吗?至于贵妇人的羡妒的目光则更让她感奋不已!虚荣心得到极度满足的直接后果必然产生更为强烈的欲望,去寻找机会再显身手。无论如何,她已不可能回复到原先那种单调、寂寞和贫寒的“路瓦载夫人式”的生活。夜会的成功意味着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后,冒出了股股黑色的浓烟。命运从此给了她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这时的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慨,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迎接十年艰苦生活的严峻考验!值得佩服。她“粉嫩的手指”捡起了所有的粗活,累活,十年以后她已经变成了贫苦人家的强健粗硬而且耐苦的妇人了。“乱挽着头发,歪歪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发红的手,高声说话,大盆水洗地板。”一夜辉煌换来了十年艰辛,这对于玛蒂尔德而言或许是很值得的,因为那是值得她用一生来回味的人生的高潮,是她自身价值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体现,是她暗淡无光的人生经历中留下的光辉亮点。
命运有时就是这么的捉弄人,送人大喜,也给人大悲。
如果她没有那美丽的容貌,接受过贵族的教育,拥有良好的修养及迷人的气质,最主要的是,如果她不深深地了解上层贵族社会的生活状况,“宽敞的客厅,东方的帷幕,古式的壁橱,珍奇的古玩,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还可以在幽静的厅堂里,带着迷人的微笑,跟那些一般女人所仰慕最乐于结识的男子闲谈。”如果上天不赐予她这一切,也许她就不会存有那么多不合实际的想法,而是安心当好一个平凡的妇人,但她的自身素质与上层贵妇人相比毫不逊色。她具备了跻身于贵族阶层的全部条件--家景的贫寒和地位的低微除外!因此,“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和奢侈的生活”,并为此而“不断地感到苦恼”。是命运让她苦恼,是命运的变奏曲奏响了她生命中注定的悲歌。如果不能给她全部,就不要给她能够奢求的希望,偶尔的甜点即使甜到气噎,也无法遮盖住那浓烈的带有无奈意味的苦涩。
对于这样的命运,除了同情,还忍心说什么呢?
3 《边城》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样一句没有结局的幻想,结束了尚未开始的故事。白塔坍圮了又重新建好,那个流浪在远方的人。知道翠翠一直守着渡船等待他的归来吗?
如果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它会是什么样子的?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就是他为我们描绘的理想世界。在那个古朴自然得几乎与世隔绝的湘西,有着钟灵毓秀的山水,有着善良单纯的人们,也有着忧伤凄婉的心事。
《边城》以其独特的“牧歌田园诗”风格,用宁静清新的笔致将我们带进了青山绿水的茶峒,带到了诚挚淳朴的人们中,让我们随着少女翠翠一起感受了她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
沈从文说过,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以说是由偶然和情感拼凑成的。虽然与是否迷信命运无关,但在沈从文的世界中,新的偶然和情感,可能将形成你明天的命运,决定你后天的命运。《边城》也似乎在印证这个人生的顿悟,简朴的爱偶然的命运所支配的人生形式尽管带有悲剧性,仍然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形式”。《边城》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完美而自足的“湘西世界”。
《边城》所展示的不仅是湘西的山灵水秀,不仅是翠翠忧伤的结局,更多的是显示人性的光芒和人情的醇厚。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这沈从文向往的理想人格,或者说是他所追求的人性美。在他所构建的湘西,有着美好品质的人们的生命是闪耀着光芒的。
船总顺顺的两个出色的儿子天保大佬和傩送二佬都悄悄看上了守渡船人的孙女翠翠。这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凡从小城里出身的年青人所能够作的事,他们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兄弟两个“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善良,热情,有勇气,具有良好的秉性。虽然因为翠翠的确产生了矛盾,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是作出的可笑行为。”兄弟两人对爱的执着决定了他们“遵照当地的习惯,很诚实与坦白去为一个‘初生之犊’的黄花女唱歌”。天保大佬自知决比不上山歌唱得极棒的弟弟,同时也为了成全弟弟,便主动退出,遗憾的是大佬终于不幸身亡。作为手足的二佬对哥哥的死抱憾终生,他觉得自己对不起哥哥,就带着这份沉重的愧疚之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他所爱的翠翠。天保和傩送对爱的执着以及磊落的胸襟,都展现了美好淳厚的人性人情。他们的生活中没有过分的奢望,没有过多的要求,他们为了别人可以放弃自己的想望。这就是中国人自古相传并引以为傲但现在却即将失去的“成人之美”啊。
被兄弟两人所爱的翠翠对人生的责任勇敢承担,对爱情的理想执着追求,她的身上有一种温柔而又刚毅的美。她是一个“光人”,然而却赢得了茶峒两个最优秀的青年。虽然她的样貌很美,但通过天保大佬和老船夫的交谈可以看出,真正打动人的是翠翠内在的美,是耀眼的人性美,这就是翠翠的自然天成,是她的执着。初次见面,尽管翠翠并不十分明白那种情感,但她已经认定了二佬,她沉醉在那种浪漫的邂逅中,度过了一个“属于自己不管祖父的”“沉默”的夜晚。翠翠是很质朴很纯真的,对于爱情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一旦认定之后,就不会改变,矢志不渝。老船夫曾对翠翠进行四次婚姻问题的询问,翠翠总是“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哭”。也许她自己并不明白,但不难想像她的真心是放在傩送身上的。在傩送的歌声中,她“摘了一大把虎耳草”。虎耳草的形状近似心形,这样就不难理解翠翠的真实情感。当二佬愧于哥哥的死,又被逼迫去接受碾坊,而意思还在渡船,因此赌气下行时,翠翠选择了等待,执着地等下去。正是由于人性中最原始最纯正的执着,翠翠的爱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执着成就了一段悲剧,但也正是这样,“在爱的波涛里,坚定地勇敢地向着幸福彼岸前进的青年男女总要赢得人们的赞誉和一椈同情之泪——正是这样的人性美。”
其时,《边城》中对人性美的展现,又岂是仅在他们三人呢?说着“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皆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方配活到这块土地上!”的老船夫,坚持着“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的船总顺顺,又何尝不体现了人性中的勇气与义气呢?在湘西那片灵秀的土地上,有着善良美好的品质的人们,是多么令人向往。所有这些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就是沈从文所要表达,所不懈追求的人性美的极致啊!
沈从文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在他看来,“诚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崇尚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认为这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是那些原始古朴的,不带政治功利色彩的优美而自然化的人物。他的世界观复杂又充满矛盾,但是贯穿其中的是对人性的执意追求。沈从文将人性放到了一个几乎不可企及的高度,他曾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地做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体型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正是由于这种近乎信仰的追求,才使我们认识了那些忠厚善良、重义轻利的人们,才有了诗一般优美的《边城》。
人性美,是千百年来无数学者研究的课题,即便是宣扬“人性本恶”的荀子,不也是执着地找寻美好的未来吗?《边城》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沈从文对于人性的思索与向往。那是对渐已逝去的美的哀婉,是对现实道德沦丧的忧虑,也是对重建民族人格和道德的理想设计。猝然倒掉的白塔,象征了原始而古老的湘西的终结,象征了衰败的社会的终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的美好的渴望。仔细想想,沈从文所追求的人性美则美矣,却过于虚假。那种自然的状态无论如何再也回不去了,谁都不能阻止社会发展的脚步,所以那个湘西世界只能是梦想。
虽然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可能永远地失去了原始的自然状态,但也不必因此而泄气。即便不能如想像中的湘西一般美好,就在我们的身边,也在发生着足以令人感动的故事:对宝贵的生命的领悟,对无可替代的感情的珍惜,对他人的理解与信赖…
“城市”不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不是人类退化的根源。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因向往幻想中的美而对现实失去信心,所追寻的,应该是属于人类的美好的本质,例如善良体贴温柔,这些一直深藏在我们的内心。
人类本身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人性中一直有着美好的东西,舍己为人,执着梦想,这与我们身处的环境无关。我们人类努力着,坚持着,不就是为了看到周围人们的微笑吗?那么,不论是否处于自然的包围,只要我们热忱的心灵还没有泯灭,只要我们还有着对未来的坚定信念,我们的生命也会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人性的美丽!
带着这份美好的希望,人类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4 《一地鸡毛》
“……小林觉得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优点缺点,优点缺点是可以转化的。”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或许刘震云写的是现实吧,而且是最真实最琐碎的一种现实。当年的诗人们沦落到卖鸭子、在买豆腐找工作送礼辞保姆送女儿入托接待老家人所有林林总总的家长里短中挣扎,当年的文静的诗意般的姑娘变成了爱唠叨为省几分钱偷水的家庭主妇,当年初进单位天真率直闯下的祸,使得以后的工作变得磕磕碰碰。……
我不否认现实对人的庸俗化作用,我明白每一个爱幻想的人都会在成家立业后重重地摔回现实的地面。但我此刻坐在书桌前,坐在承载了我20年的生命小舟上,仍旧无法想象几年后自己会变成的那副圆滑世故的嘴脸,无法想象。我周围的人现在还是些多么纯真心地善良的孩子啊,难道当我们走出校园后就会变成尔虞我诈的竞争对手、低俗无聊的生活混混吗?可能吧。爸爸妈妈他们那一代人也是这样走过来的呀,谁不曾年轻天真过,况且他们那个年代还有自己的信仰,而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很多信仰已逐渐缺失。妈妈早就提醒过我,无论我将来做什么工作,到什么单位,都一样,人情世故少不了。这是中国具体国情。这是中国人的劣根性。有一句话说,改变不了环境,就只有去适应它。不是谁都可以成为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况且屈原这个孤心自傲的家伙也没得到什么好下场。适应,虽然过程是默默的,但现在看来是很痛苦,以后回想会很无奈吧。
幼稚的曾经的“一生纯洁”的理想遥不可及,但我不愿变得虚伪圆滑,就让我永远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吧,就算被“一地鸡毛”覆盖,也要记得最初的梦想最初的微笑和心跳。
文字,一直写下去吧。拿它净化心灵,偶尔隔离一下现实也是不错的。
5 《荷花淀》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编苇席,一会儿“就编成了一大片”;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能识大体、顾大局,懂得如何处理爱国与爱家的关系。当她知道丈夫报名参了军,虽然也心疼丈夫,依恋不舍,但她还是很快欣然同意,并为丈夫准备好了行装。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男人们参军才走几天,水生嫂和几个青年妇女便找借口去探望他们,她们对自己的丈夫有着深切真挚的爱。当然,她们又是乐观的。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时,她们虽然最初“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但她们“永远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她们就又说笑起来了”。这些情感丰富,爱说爱笑的女人们在遇到敌船时,虽然也心跳,但却不胆怯,不手软,她们机智地将船往荷花淀里摇,并下定决心,“假如敌人追上了”,决不投降,“就跳到水里去死”,表现出了坚定沉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回村后,这些经受了战争洗礼的妇女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新的飞跃,她们很快也学会了射击,拿起了枪杆子,成立了一支自己的队伍,“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水生嫂等妇女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冀中人民在民族自卫战争中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塑造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歌颂了冀中地区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的革命斗志以及爱国主义精神。 孙犁的小说之所以具有“诗体小说”的美誉,主要是因为无论写人、记事、写景都总是充满了诗情。《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充满诗的美感的作品。 首先,《荷花淀》在写人方面非常注意揭示人情美、人性美,从而使作品有了一种抒情美。小说的一个中心任务当然是写人,《荷花淀》的成功也首先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然而《荷花淀》的写人又有自己的特色。作者写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现人性美、人情美的场面,人物语言、动作,细节等,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现人物的可贵品质。作品写水生嫂等妇女如何组织队伍,练兵习武,如何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敌人等场面、情节,采用的是粗线条勾勒,而对于那些最能表现水生嫂等妇女内心深处感情世界的细节、举止、言谈、场面等,则采用工笔细描。如水生嫂与丈夫话别那个片断,就写得很精彩。深夜,水生归来,告诉妻子自己“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消息,疼爱丈夫的水生嫂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她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个细节非常传神,其中“震”、“吮”两个动作,把一个钟爱自己丈夫的妻子,不忍与他分离,又极力克制自己感情的复杂内心准确地表现了出来。接着,作品继续写人物神态、语言:“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简短的话语,似有对丈夫的赞许,又似有依依不舍的嗔怪,同时又似乎透露出人物不甘落后的自尊。“低着头”,准确地传达出了人物此时特有的心态。接着,丈夫一番劝慰后,“女人没有说话”。这片刻的沉默,同样准确地传达出了水生嫂此刻内心既痛苦,又强压痛苦的复杂心态,具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其次,注重写景的抒情性。如作品开篇水生嫂“月下编席”那段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描写很有诗意,它使人物犹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雾以及清清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着人情美的人物交相呼应,彼此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灵美。再有,作品写荷花淀伏击战时,也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段景物描写,通过奇妙的比喻,使景中有情,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深切之爱。 第三,《荷花淀》在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它结构简洁、灵活。从全篇结构看,作品力避平铺直叙地串联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了把“生活的碎块”连成一体的结构方法,以水生参军为开端,以水生嫂性格发展为线索,通过夫妻话别、探望亲人、淀中遇险、伏击敌人、奋起抗战等一连串充满生活情趣的典型画面,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这一连串生活画面,有的详写,如“夫妻话别”;有的略写,如“伏击敌人”。这样,使作品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具有一种诗的节奏美。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