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人生千差万别,各自选择的道路和在生活中的收获千姿百态,有的人一生辉煌,有的人平凡普通;有的人先甜后苦,有的人先苦后甜,如此等等。然而,千差万别的人生历程却有着某种共同的可能性,即都可能在一定阶段上身处逆境当中,要经受人生的挫折。我们都祈求能处于顺境之中,自己的愿望和目标可以得到满足和实现。不过,正如人们所说的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幸福与不幸、生与死等构成了矛盾的两个方面,在实际生活当中,这两个方面总是相对而言才有 意义。而在这两个方面中,后者都是某个层面、某个角度、某种程度上的人生挫折,如何认识、对待人生的挫折,如何与挫折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直接影响到人一生的成败与发展。为了有效地应对挫折,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应对挫折有-个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挫折是以一定的障碍的方式,使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处于逆境状态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所要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障碍和因无法克服这种障碍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因此,产生挫折的条件必须包括:有必要的动机和目标,有满足动机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或行为,有挫折情境的发生。如果动机和目标能顺利获得满足和实现,则无所谓挫折。就哲学的意义而言,挫折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说其必然,是指在人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们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可能遇到各种不同的挫折。有的人事业顺利,而爱情屡遭挫折;有的人大起大落,有的人则小挫不断。说其偶然,则是因为在人生族途上,每个人可能遇到什么挫折和遇到多大程度上的挫折,却又是难以预料的。因为引起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很多时候主客观的因素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发生作用的。由于任何个人的生活归根到底都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活,因此,社会发展的自然文化环境、人际交互关系、文明规则和制度等都与每个人的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情形在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和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尤为明显。在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在激发人们丰富多样的动机和目标的同时,又增大了人们在一定阶段上处于逆境、产生挫折感的可能性。因此,正确地对待人生过程中的各种境遇,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无疑就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会有效地应对挫折,身处逆境时能顽强拼搏、愈挫愈奋,首先需要我们正确地分析挫折的起因。对人生挫折的起因,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描述:第一,环境起因,即外界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就自然条件而言,这种阻碍来自无从意料、不可抵挡的天灾人祸。就社会条件来看,这种阻碍则来自社会变迁所引起的某些不良影响。比如,“文化大革命”夺去了许多人读书的宝贵年华;在某种意义上,使整整一代人遭受了人生挫折的打击。无论是自然的天灾人祸,还是社会变迁的影响,对于个体人生来说都具有不可选择的意义。因为人不可能选择出身于怎样的家庭、生活于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条件下,更不可能选择自然。第二,个人起因,即主体条件的限制和阻碍。它主要包括行为者自身的条件和认识的偏差两个方面。由个人自身各种条件限制而不能达到目标的情况是常见的,比如,个体的容貌、身高、健康、经济状况、已有经历、智能水平、心理素质等原因常使个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挫折感。另外,由认识偏差而引起的挫折感也是经常发生的,或者个体把目标定得过高,致使动机支配下的行动无论怎样努力都难以达到;或者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过高,当所达到的目标与期望产生距离时,导致个体动机得不到充分满足而产生挫折感。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应对挫折呢? 一只在水中行驶的船,其自身行驶速度是一定的,可是由于气候条件和驾驶者的原因,这只船到达目的地的行程就会受到影响。人生也是如此。无疑,人们都愿意在顺境中发挥才能、实现目标,然而,身处逆境、遭遇挫折对人来说未必都只是具有消极的意义。俗话说“吃一墅,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古往今来,战胜挫折做出伟大成绩的事例实在举不胜举。古人有“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说法,意在对身处逆境中的人加以鼓励;孟子更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的话似乎有点绝对,事实上,并非所有成大事业者都必须经过一个艰难困苦的逆境。但是,人能够在逆境中有所成就,却说明一个道理,逆境、顺境不能成为是否成功的决定因素,关键是如何应对它们。不同的人遇到挫折的可能性的大小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对挫折的反应也不会一样。当面对挫折时,人们的反应既有理智的也有非理智的。理智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受到挫折后保持较冷静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事实,分析原因,避免或减少焦虑的反应。非理智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发泄愤怒情绪,引起攻击性的侵犯行为;以退缩性的简单方式应付挫折情境;以非现实的想象应付挫折;以冷漠的态度对挫折做出反应。一般说,人们面对挫折时表现的不同反应是由其对目标的理解、心理承受力、情绪调控力三个因素所制约的。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追求 的人生价值目标是不同的,目标的重要性往往与反应强度成正比。面对挫折产生不同的反应,还与个人心理素质有关。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身处逆境、面对挫折时,能够做到处变不惊,表现出较强的承受能力。人的挫折承受能力与人的性格、阅历、教育程度等因素直接关联,青年人之所以在遭遇挫折时容易走极端,与其人生的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生活的磨炼和体验是有必然联系的。人们面对挫折的反应,首先表露于情绪,能否恰当调控情绪,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的重要反映。有的人之所以在别人看来总是事事如意、一帆风顺,并不是他们不曾有挫折,不曾有困惑烦恼,而是他们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能够从消极的挫折反应中尽快摆脱出来,正视现实,重新认定目标。反之,长时间地被挫折的困惑所缠绕、不能自拔,则可能引致更大的挫折,造成恶性循环。首先,要敢于正视挫折。一般而言,每个人遇到挫折的可能性不可避免,而具体来看,什么时候遇到挫折、遇到什么挫折却无法选择。因此,正视挫折是排除挫折的心理基础和思想前提。所谓正视,就是要以一种正确的态度去面对它,既不要简单地怨天尤人,归之命运,因为这实际上等于放弃争取转机的努力,屈从于困难;也不要消极地逃避退缩,为其寻找遁词,这对扭转挫折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只能是自欺欺人。其次,要冷静地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从理论上阐述产生挫折的原因往往是清楚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要进行客观的分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天灾人祸的意外引起的挫折外,其他的原因常常都不是单向的因果联系。譬如,环境条件不好,给人生带来挫折的例子很多,但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有的人却能较好地把握自己呢?青年期是自我意识确立的敏感期,思维方式的两极波动性常常使青年人容易冲动、偏激,甚至是逆向选择,即从简单肯定走向简单否定。因此,冷静地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不仅需要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武器,还要善于和自身的不良个性作斗争。最后,要积极地寻求恰当的方式方法战胜自我。如果说认识自我是极其困难的事情的话,那么战胜自我则更需加倍的毅力和勇气。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尤其是当人陷入某种困境之时,理性的迷失或降低是常见的情形。因此,要走出认识、心理上的某种误区,重新确立目标体系,这不仅需要和自卑、自欺、自弃的倾向进行不懈的斗争,同时还需要以科学的精神来寻求排困解惑的方法。比如移情调适、重建目标系统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