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告谕天下父母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其父是一个贫穷的私塾先生,一生俭朴。父亲晚年,曾书写了一副“家训联”,作为对林则徐的告诫。其中,也寄托了父辈对他的的殷切期望。 这副对联是: “粗衣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等事尔曹任之。” 咏读、品味这副对联,一个质朴、正直的老年读书人的坦荡胸襟,跃然纸上。作为一个老者,自己年老体衰,儿子已到“弱冠”之年。此时此刻,该对儿子交待一些什么事情呢?这个甘守清贫,俭朴一生的老先生,先是以上联自明心志:自己年近耄耋,操劳了一生,如今已经干不了什么大事,也该享享清福了。老先生以极为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了这种“清福”生活的全部内容:着粗衣,吃淡饭,闲来啜饮一盏淡淡的清茶。所求无多,仅此而已。这个上联所表达的,是一种多么从容淡定的心态,多么朴实无华的追求啊!然而,这种淡定的生活内容,绝不是一种万事皆休、无所作为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其中,还蕴含着老先生一份深远的希冀,这就是下联所表达的对儿子的嘱托:“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等事尔曹任之。”自己恪守的志向,需要儿子秉承;自己未竟的事业,需要儿子延续。自己的志向和事业是什么呢?“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从儒家的先师孔子、孟子提出并多次阐述了这个思想之后,几千年来的读书人都不约而同地把它当做了自己矢志不渝的志向和毕生的奋斗目标。林则徐的父亲也把这个期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俗话说,儿子是本人生命的延续嘛!延续生命,最为重要的就是延续前辈的志向和事业。倘若晚辈光是打着前辈的旗号招摇过市,但却抛弃了前辈的志向,背离了前辈的事业,这样的晚辈,岂不是忤逆的不肖子孙? 上面所说的还是林则徐的父亲写给他的那副“家训联”。本文所要“赏析”的,并不是这副对联,而是林则徐写给自己子女的一副“家训联”。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高官之日,正是其威望和权力如日中天之时。难能可贵的是,此刻的林则徐头脑一如既往地清醒。他油然回忆起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诲和嘱托,并由此及彼地虑及自己应该如何教育子女,从而使优良的家风薪火相传的问题。经过认真的思考,他效法父亲教导自己的方式,大笔一挥,也撰写了这样一副“家训联”,悬挂在其府衙的书房之中。不仅自己经常观览,自警自醒;也让家人和子女们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林则徐撰写的这副“家训联”,全文如下: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这副对联,自问自答,讲的是一个身为高官的前辈,要不要为后辈子孙留下更多的钱财的道理。 难得的是,本来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一言难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复杂问题,经林则徐之手,却通过对联的形式,寥寥30多字,就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清清楚楚、一语中的地讲了出来。既明白如话,又高屋建瓴。不能不令人对这位集政治家、将才、诗人于一身的杰出的民族英雄,产生由衷的钦佩和崇尚。 这副对联的上联,设想了一种情况,“子孙若如我”。就是说,如果后辈子孙跟自己一样,多才多能,学识出众,完全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开拓出一方天地,闯荡出一番事业,那么,作为前辈,再想方设法地聚敛钱财,留给他们,还有什么必要吗?当然,就完全没有必要了。给有能力、有出息、有作为的子孙,留下大笔的钱财和遗产,非但不是帮助和爱护他们,反而贻害无穷。 这种危害,主要表现在哪里呢?林则徐用了八个字进行概括:“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就是说,即使是一个素质很好、潜质很高的晚辈,其才学、智慧和能力,也必须在自身的艰苦奋斗中,方能开发、锻炼出来。如果身居高位的前辈,给他们留下了大笔的钱财和遗产,他们根本用不着自己去艰苦奋斗,拼搏进取,就可以唾手可得地获取前辈遗留下来的巨额财产,就可以享受十分安逸、富足的生活,甚至声色犬马,酒绿灯红。这种生活方式,势必把他们的奋斗精神,一天天地消磨掉;把他们的进取锐气,一天天地瓦解掉;把他们的聪明才智,一天天地窒息掉。一个原本贤德、聪慧、颇具潜质的年轻人,就将不可避免地蜕变为一个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缺德少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者、低能儿。如同那些被多年圈养的大熊猫,根本用不着自己去山林里觅食,依靠那些尽职尽责的饲养员按时送来的食品,就可以高枕无忧、舒适安稳地生活。于是,它们所有的野外生活本领,就逐步地蜕化,消失,变成了一群一无所能的寄生虫。一旦失去了人类无微不至的照料,它们就将断子绝孙。恰恰相反,那些奔走在崇山峻岭的猛虎,出没在辽阔莽原的雄狮,却因为得不到外来的恩赐,只能凭借自己的坚毅、勇猛和智慧,千辛万苦地扑捉猎物,方能生存。正是这样的生存方式,才培养、造就了它们坚强的四肢、锋利的爪牙,超强的奔跑能力,以及对大自然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些本领,是那些专门依靠人类的恩赐而生活的大熊猫们,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 君不见,那些晚清的“八旗子弟”,躺在前辈的余荫下,坐吃山空。结果,祖先留下来的奋斗精神,被磨蚀了;祖先赖以征服天下的骑射本领,被荒废了。除了提笼架鸟、狂嫖滥赌之外,一无是处,一无所能,只能一天天地堕落为人类的渣滓。 君不见,当代社会中的某些“官二代”、“富二代”,承继了前辈的巨额财富,却把先辈艰苦创业的奋斗、进取精神,抛弃殆尽,一味地沉迷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的豪奢生活,除了一掷千金、放浪形骸、坑蒙拐骗、仗势欺人之外,实在是什么本领也没有。充其量,不过就是一群酒囊饭袋罢了。 晚清的“八旗子弟”也好,当代的“官二代”、“富二代”也罢,其中肯定不乏潜质优秀、素质出众的“好苗子”。后来,这些“好苗子”之所以才华泯灭,道德堕落,沦落为一帮纨绔无赖,确实也不能一味地怪罪他们。正是那些目光短浅、给他们留下的巨额财产的父辈,为他们铺设了坐享其成、腐化败落的温床。倘若那些曾经大富大贵的父辈,深谋远虑,远见卓识,不给子孙留下那么多的财产,听凭子孙们白手起家,独立创业,在生活的激流险滩中,扬帆起航,在风雨中摔打磨练;与普通人家的孩子们,公平竞争,增长才干,说不定,这些晚辈之中,也将涌现出许多胸怀大志、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至少也不至于堕落若此吧! 这副对联的下联,又设想了与之相反的另一种情况,“子孙不如我”。也就是说,子孙完全不具备前辈的禀赋和潜质,凭着自己的本事,根本无法出人头地,只能混迹于芸芸众生。对这些素质一般,甚至是素质低下的子孙,有必要给他们留下一大笔财产吗?林则徐在他的下联中,也给出了明确的回答:“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一帮潜质优秀的“贤者”,得到了父辈遗留的大笔财产之后,尚且可能因此而堕落为坐享其成、无所作为、暴殄天物、肆意挥霍的酒囊饭袋;那么,那些素质低下、潜质低劣、道德败坏的“愚者”,一旦得到了父辈遗留的大笔财产,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富,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林则徐说道:“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八个字,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想象、推测的空间。对于那些素质低下、潜质低劣的、道德败坏的“愚者”来说,巨额的财富,只能成为他们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男霸女、违法犯罪的发动机和助推器。这样的实例,什么“衙内”、“阔少”、“孽障”、“恶少”、“混混儿”之类,什么“我爸是李刚”之流,人们见到、听到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林则徐在这副名联中,分别设想了“子孙若如我”和“子孙不如我”这样两种互相对立的情况,并直言不讳地回答了“留钱做什么”的问题。“子孙若如我”,留钱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则“增其过”。这就是说,无论后辈子孙“贤与不肖”,能力大小,才智高低,父辈留给他们一大笔钱,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蠢举。眼光深远的父辈,断然不可出此下策也!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然而,爱子之道,却不可不察哦! 林则徐在这副名联中所阐述的思想,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矣。 我国古代史籍《战国策》中,有一篇“触龙说赵太后”。赵国的大臣触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就是说,父母爱惜子女,就要深谋远虑,把眼光放远些,不能只顾及子女一时的安全、舒适,必须放手让子女在各种险境的磨砺中,经受锻炼,独立成才,建功立业。 唐朝诗人罗隐有一首赠友诗,其中写道:“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就更是直言不讳地告诫各级官员,要以身许国,而决不能为后代子孙聚敛财富了。 稍早于林则徐的清代大臣、学者王世贞,也曾撰写过一副“家训联”,教导自己的晚辈。联曰:“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读此联也,一个清廉、正直的大臣、学者,渴盼俭朴、清正的家风一脉相传的拳拳之心,感人至深。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作如是观。他们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背景,出于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的深谋远虑,把共产党人清廉质朴的家风薪火相传,教育子孙,不恋钱财,不慕虚荣,以勤俭为荣,以奢靡为耻,扎扎实实,艰苦奋斗,为国效力。 共和国的元勋朱德曾经给子女写过一首五言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勤俭建国家,永久是箴言”。 德高望重的吴玉章老人也撰写过一副“家训联”:“创业难,守业更难,明知物力维艰,事事莫争虚体面;居家易,治家不易,欲自我身作则,行行当立好楷模”。 伟大领袖毛主席更是以身垂范。不仅自己廉洁奉公,一尘不染,而且处处严格要求子女,事事“乐与众同”,不得有任何特殊化:不能享受不应有的待遇,不能利用父辈的职务、人脉和声望谋求不正当的私利。临终前,不给子女留下分文财产。老人家的后代子孙,至今仍然过着普通百姓的平平淡淡的生活。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严格教诲下,子女们毫无坐享其成之念,满怀锐意进取之心,顺境中恪守其操,逆境中不失其节,逐步锻炼成长为各自行业的优秀人才,光明磊落的合格公民,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由衷尊敬。 奉劝那些绞尽脑汁、处心积虑地为子女营造“安乐窝”、“黄金巢”的领导干部,如果你们还有那么几分共产党员的“党性”,至少是做人的“良知”的话,在你们“台上讲廉政,台下捞‘黑钱’”的百忙之中,是否忙里偷闲,静下心来,读一读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诫子书》,读一读宋朝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这两位先贤,在他们的短文中,把以俭教子的道理,讲得多么简明透彻、淋漓尽致,多么语重心长、入木三分啊!如果你们忙于交际应酬,觥筹交错,实在抽不出时间阅读这两篇几百字的短文,那就认真读一读林则徐这副“留钱做什么”的36字名联也好。这点时间总该有吧?聆听一下先贤的教诲,深夜抚心,思考一下,为什么有些共产党人振振有词、高谈阔论“三个代表”,而实际上,眼光和胸怀比之封建士大夫都“弗如远甚”?你们究竟是与时俱进了,还是堕落倒退了?你们还担得起“共产党人”这个神圣称号吗?难道你们听不到人民群众愤怒地斥骂你们是“资产党员”吗? 近些年来,某些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每每谈及自己的子女,往往听到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不类我也”的连声慨叹。“不类我也”,是两千多年前,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刘邦,面对自己不争气的儿子,发出的无可奈何的叹息。如今,这种叹息,轮到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头上了。这些身居高位的“大领导”,年轻时,谁人不曾有过一段艰苦奋斗的成才史?通过兢兢业业地求学,扎扎实实地工作,方才一步步爬上了高位。然而,自己的子女,却一个个“不类我也”了:进取心差而虚荣心强,胸无大志而嗜钱如命,追逐享乐而懒于创业,疏于真才实学而精于“潜规则”、“厚黑学”。这些领导干部常常为子女的才智平庸、难成大器而百思不解。殊不知,子女的这些特性,处处都显露着他们日常熏陶感染的痕迹。他们孜孜求学、奋发图强的历史,登上高位之前努力奋斗、不懈进取的历史,孩子们未尝得见,或者知之甚少。他们“居庙堂之高”后的一言一行,子女们却是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子女们身上的所有毛病,一方面,来自社会上各种病毒的感染;另一方面,则是他们对位高权重的父辈所作所为的复制和克隆。“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时,父辈那种金丝笼中养雀、玻璃缸里喂鱼式的爱子之道,本身就窒息了他们艰苦奋斗的活力,造就了他们胸无大志的惰性。“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某些“大领导”,让子女从小就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特权,拥有着远远优越于同龄人的物质条件,而且还早早地替他们设计好了未来的生活道路,积累了终生享用不尽的丰厚财富。在子女的心目中,似乎永远都是阳光灿烂,绝不会有什么乌云和风波;永远都是笔直的坦途,一帆风顺的顺境,绝不会有什么坎坷和挫折;永远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绝不需要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正是这种金丝笼里养雀,玻璃缸中喂鱼的爱子之道,残酷地窒息了他们发愤图强、勇于拼搏的生活动力,无情地扼杀了他们胸怀大志、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逐步地造就了他们鼠目寸光、坐享其成的惰性。 面对自己不成器、不做脸的子女,领导同志既不要“怨天”,也不必“尤人”。还是从自身找一找原因吧。你们整日里挥霍公款,花天酒地,却幻想子女克勤克俭;你们整日里声色犬马,却幻想子女艰苦奋斗;你们整天沉迷于“潜规则”、“厚黑学”,却幻想子女奉公守法;你们整日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却幻想子女实事求是;你们处心积虑地以权谋私,聚敛巨额财产,把子女置于钱堆之上,却幻想子女艰苦朴素。这岂不是痴人说梦,缘木求鱼吗? 要医治这些领导干部的“狂想症”,林则徐悬挂于自家厅堂里的这副“家训联”,倒不失为一个上好的药方。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不妨也请人书写出来,挂在醒目之处,时不时地叫上老伴儿、孩子,读它几遍,入脑入心地仔细品味一下其中的道理,对于父辈和晚辈,也许都将获益不浅。当然,不能奢望一剂药就立竿见影地解决所有问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