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回答
展开全部
高渐离和荆轲相识的过程:
高渐离与秦国著名乐师旷修是神交知己。旷修是曲谱《高山流水》的唯一传人,在旷修被秦国囚禁后,他深恐《高山流水》从此在世上失传,于是便请名士荆轲将此曲谱带给高渐离。虽然二人之前从没见过面,但旷修却说:“唯有燕国的高渐离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将《高山流水》,传承下去。”
于是,荆轲带着曲谱,来到燕国寻找高渐离。在寒冬的酒楼与高渐离第一次见面。高渐离与旷修都是醉于琴心的人,在他从荆轲处得到曲谱后,还是决定去秦国见旷修一面。在秦城外,旷修与高渐离无视于秦军的埋伏,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完成了旷修的遗愿,也为这乱世留下了一曲千古绝音。
后与荆轲并肩作战,杀出秦军重围,离开秦国。二人于城郊分别,惺惺相惜,从此将对方作为自己的乱世知己,有了一生的深厚友谊。荆轲刺时他与太子丹护送荆轲至易水,并弹奏一曲变徵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1] 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高渐离与秦国著名乐师旷修是神交知己。旷修是曲谱《高山流水》的唯一传人,在旷修被秦国囚禁后,他深恐《高山流水》从此在世上失传,于是便请名士荆轲将此曲谱带给高渐离。虽然二人之前从没见过面,但旷修却说:“唯有燕国的高渐离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将《高山流水》,传承下去。”
于是,荆轲带着曲谱,来到燕国寻找高渐离。在寒冬的酒楼与高渐离第一次见面。高渐离与旷修都是醉于琴心的人,在他从荆轲处得到曲谱后,还是决定去秦国见旷修一面。在秦城外,旷修与高渐离无视于秦军的埋伏,合奏了一曲《高山流水》,完成了旷修的遗愿,也为这乱世留下了一曲千古绝音。
后与荆轲并肩作战,杀出秦军重围,离开秦国。二人于城郊分别,惺惺相惜,从此将对方作为自己的乱世知己,有了一生的深厚友谊。荆轲刺时他与太子丹护送荆轲至易水,并弹奏一曲变徵之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战国末燕(今河北省定兴县高里村)人,荆轲的好友 ,擅长击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后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友,秦王也就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了,所以就被杀了。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1] 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
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2013-10-12
展开全部
楼上已经介绍了他们如何相识的,我就向你说下高渐离是怎么有机会刺杀秦始皇 的把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酒保,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作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侍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庸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他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薰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2
展开全部
是田光介绍的,高渐离为了成事,自杀让荆轲献其头颅,而田光为了表示正义,三人守,一人当死,也自尽了,现在想想仍令人热血沸腾啊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2
展开全部
荆轲和高渐离(一)
他是一个寂寞的游侠,负长铗而独行,从韩魏到燕赵,从荆楚到齐吴。他是一个博爱的游侠,眼见铁骑飞驰,战火绵延,黍麦离离,民失其所,因而忧伤不已。他是一个有雅好的游侠。受冷遇而不怒,遇争道而让之,不夸勇,不斗气,因为他立志不止于此。他是一个有抱负的游侠,他临川而长叹,振剑且啸吟,欲以所学救苍生。他说于王者,王者不听。他游于民间,民不解之。因而孤独。一日,他修长的背影见于燕国。从此与这个在大国博弈中风雨飘摇的小邦结下不解之缘。他是一个达观的乐师,不得入王廷事权贵,遂隐闹市而自乐。他是一个神秘的乐师,时人识其音,而不识其人;知其名,而不知其心。他是一个怪异的乐师,身长貌美,而衣衫褴褛。他击筑铮铮,而忧喜不定。他也是一个寂寞的人,人言其筑声有杀伐气而不喜之,鲜有与善者。一日,燕国街头出现了一个写满忧愁的面孔。他的眼睛亮了,随即操起木筑,击强音而诱之。叫卖声声的闹市街头,让他悲喜交集。可怜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尚不曾遭兵马之祸。又可怜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不知异国兵马已觊觎已久。突然,一阵刚硬的琴声传到耳际,这琴声截然不同于眼前这莺歌燕舞不知兵戈为何物的燕国市景。他慢慢转过身来。一双刚劲有力的男人的手,一个藏在虬髯中的狡黠又可爱的笑容,两只剑眉拱卫下犀利而热烈的眼睛——尤其是那眼睛,让这个尝尽人情冷暖,早已心如止水的剑客心头一热。他快步走向前去,站于筑前。乐师振衣而起,大手一挥,筑声戛然停止。一人按剑,一人持筑,衣带飘飘,相对而立。然后,仰天长笑。无需赘言,早已神通。他们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就已经是交心过命的朋友了。这就是我们的荆轲和高渐离。让我们期待了很久,他们终于相识了。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可能是荆轲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不再游历,因为他找到了朋友。这也可能是高渐离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一如既往地狂诞不羁,因为他幸而得知音。荆轲并未忘志。他还结识了燕之处士田光先生。田光者,燕地少有之贤豪长者也。少而不遇,郁郁而至迟暮。其知荆轲非庸人也,故善待之。田光后来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时,如是言之:“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因为田光以死相激,遂有荆轲刺秦王之行。荆轲要等一个人,一起去秦国执行刺杀任务;其人居远未来,因而稍有耽搁。顷之,未发,太子怨其太迟,疑其改悔。先是催之,继而疑之。荆轲遂怒而出易水。高渐离眼见好友一步一步走向生死难测之路而不能言,心里必定极为痛苦。太子丹虽不堪为之死,燕国却需要勇士为之死。好友欲舍身报燕。高渐离身为燕人,又有何言!高渐离身穿白衣,至易水之上,为荆轲击筑送行。易水,因在古易州而得名。当时水多深,河多宽,今已不知。两千年来,沧海桑田,易水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因为两千年前的易水送行,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这条河已在历史上获得了永生。任他沧海桑田,历史的易水永远如两千多年前一样,水面上歌声渺渺,筑声悠悠,荆轲所乘之车在易水河边扬起的尘土,依然没有散去。甚至,假如你史记读得好,你还能在易水岸边看到荆轲毅然绝然的背影。
荆轲去了,高渐离哭了。他的朋友,要去秦国,执行刺杀秦王的任务了。此乃明知不可而为之啊!之前,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已把赵国四十万降兵全部活埋。四十万赵兵尚不能挡秦兵之锐气,荆轲一人远赴强秦,胜算几何,高渐离心如雪亮。可是,燕国需要一个这样的人,对秦国做最后的抗争。那四十万被活埋的赵兵让每一个诸侯都心惊肉跳,彻底死了与秦谋和的念头,除了死拼,终无全策。
荆轲和高渐离(二)自荆轲离去之日起,高渐离就在等一个自己想都不愿去想的事实。最终,秦国谈和的使者没有来,来的是势不可挡的黑衣铁骑踏破燕地。燕王喜杀了太子丹求和,也没能免了燕国亡国之祸。高渐离绝望了,遂隐姓埋名,亡命异地为人卖酒。荆轲如何在秦王廷上动手行刺,最终身被刀剑,惨死他乡,高渐离虽不亲见,亦可想象。每思之,即全身痛而战栗,恨而发抖。他日思夜想要报好友荆轲之仇,雪燕国亡国之恨。怎奈苦无良机,只能隐忍。痛而不能言,只能更痛。高渐离没能隐忍多久,就重出江湖了。为了报好友相知之情,他决定不惜性命。在主人家一次宴会上,高渐离华服木筑,铁指一挥,举座皆惊——高渐离,他还活着!六王毕,四海一;书同文,车同轨;杀清谈儒生以堵天下之口,收百姓铁器铸就铜人十二,自号始皇帝,秦王志得意满了。始皇喜听筑,荆轲若地下有知,他肯定也开始为高渐离担心了。而活着的高渐离却如荆轲出易水时一样决绝。他不想再苟且下去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接近始皇的机会,代价是被马粪熏瞎了双眼。那双炯炯的眸子,无数次注视着好友荆轲纵情饮乐,透着刚毅,藏着柔情的眸子,现在却流着浑浊的泪水,被马粪熏瞎了。据说,出主意熏瞎高渐离眼睛的人,就是那个用药袋子砸落荆轲匕首的秦王御医夏无且。而高渐离已无心管他。高渐离心藏深仇大恨,一心想接近始皇。他击筑铮铮,心里却默念:荆轲,我的好朋友,我来了。我就在你当年刺杀秦王的王廷之上,你那时站在哪个位置?你在哪个位置被秦王刺中的?我来为你报仇来了。荆轲,我要你好好看着,看着你的高渐离!始皇似乎很喜欢音乐。与赵王渑池会晤时,就曾力求赵王为他弹琴,结果让蔺相如坏了心情。今天,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他的爱好更没理由不坚持下去。瞧,这个燕国瞎子,老老实实地坐在朕的面前,为朕奏乐。此番心情,何乐可及也!于是,他赞了一声:“好!”岂料,话音未落,那架让他艳羡不已的木筑突然飞了起来,直奔他的面门!始皇命大,高渐离砸偏了。没有听到始皇的惨叫声,高渐离的心陡然一沉。耳边响起了嘈乱的喊叫和始皇的怒吼。他惨然一笑。听说,荆轲当年也是出手失误,当时情形,是否和现在一样?荆轲!荆轲!高渐离无能,让你失望了!木筑落地,断裂了,露出了空心里灌进去的黑色的铅。按:史记传曰:“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数十年后,司马迁从夏无且那里听到此事,颇有感触,遂记之于史,并接着写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公赞五位刺客“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对高渐离竟不置一语。两千多年后,我读到此处,甚是不平。高渐离不计凶险,不顾生死,既为国仇,亦为相知,奋然以木筑相抗,其意向之明,立志之坚,亦足让我等后生望其项背,惜之,敬之。高渐离的木筑在空中画下的那道刚烈的弧线,已为后人定下了一个如何做人、如何重情重义的历史的高度。(完)
他是一个寂寞的游侠,负长铗而独行,从韩魏到燕赵,从荆楚到齐吴。他是一个博爱的游侠,眼见铁骑飞驰,战火绵延,黍麦离离,民失其所,因而忧伤不已。他是一个有雅好的游侠。受冷遇而不怒,遇争道而让之,不夸勇,不斗气,因为他立志不止于此。他是一个有抱负的游侠,他临川而长叹,振剑且啸吟,欲以所学救苍生。他说于王者,王者不听。他游于民间,民不解之。因而孤独。一日,他修长的背影见于燕国。从此与这个在大国博弈中风雨飘摇的小邦结下不解之缘。他是一个达观的乐师,不得入王廷事权贵,遂隐闹市而自乐。他是一个神秘的乐师,时人识其音,而不识其人;知其名,而不知其心。他是一个怪异的乐师,身长貌美,而衣衫褴褛。他击筑铮铮,而忧喜不定。他也是一个寂寞的人,人言其筑声有杀伐气而不喜之,鲜有与善者。一日,燕国街头出现了一个写满忧愁的面孔。他的眼睛亮了,随即操起木筑,击强音而诱之。叫卖声声的闹市街头,让他悲喜交集。可怜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尚不曾遭兵马之祸。又可怜这一片土地上的百姓,不知异国兵马已觊觎已久。突然,一阵刚硬的琴声传到耳际,这琴声截然不同于眼前这莺歌燕舞不知兵戈为何物的燕国市景。他慢慢转过身来。一双刚劲有力的男人的手,一个藏在虬髯中的狡黠又可爱的笑容,两只剑眉拱卫下犀利而热烈的眼睛——尤其是那眼睛,让这个尝尽人情冷暖,早已心如止水的剑客心头一热。他快步走向前去,站于筑前。乐师振衣而起,大手一挥,筑声戛然停止。一人按剑,一人持筑,衣带飘飘,相对而立。然后,仰天长笑。无需赘言,早已神通。他们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就已经是交心过命的朋友了。这就是我们的荆轲和高渐离。让我们期待了很久,他们终于相识了。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於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这可能是荆轲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不再游历,因为他找到了朋友。这也可能是高渐离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他一如既往地狂诞不羁,因为他幸而得知音。荆轲并未忘志。他还结识了燕之处士田光先生。田光者,燕地少有之贤豪长者也。少而不遇,郁郁而至迟暮。其知荆轲非庸人也,故善待之。田光后来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时,如是言之:“窃观太子客无可用者:夏扶血勇之人,怒而面赤;宋意脉勇之人,怒而面青;武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光所知荆轲,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因为田光以死相激,遂有荆轲刺秦王之行。荆轲要等一个人,一起去秦国执行刺杀任务;其人居远未来,因而稍有耽搁。顷之,未发,太子怨其太迟,疑其改悔。先是催之,继而疑之。荆轲遂怒而出易水。高渐离眼见好友一步一步走向生死难测之路而不能言,心里必定极为痛苦。太子丹虽不堪为之死,燕国却需要勇士为之死。好友欲舍身报燕。高渐离身为燕人,又有何言!高渐离身穿白衣,至易水之上,为荆轲击筑送行。易水,因在古易州而得名。当时水多深,河多宽,今已不知。两千年来,沧海桑田,易水早已荡然无存。然而,因为两千年前的易水送行,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绝唱,这条河已在历史上获得了永生。任他沧海桑田,历史的易水永远如两千多年前一样,水面上歌声渺渺,筑声悠悠,荆轲所乘之车在易水河边扬起的尘土,依然没有散去。甚至,假如你史记读得好,你还能在易水岸边看到荆轲毅然绝然的背影。
荆轲去了,高渐离哭了。他的朋友,要去秦国,执行刺杀秦王的任务了。此乃明知不可而为之啊!之前,长平一战,秦将白起已把赵国四十万降兵全部活埋。四十万赵兵尚不能挡秦兵之锐气,荆轲一人远赴强秦,胜算几何,高渐离心如雪亮。可是,燕国需要一个这样的人,对秦国做最后的抗争。那四十万被活埋的赵兵让每一个诸侯都心惊肉跳,彻底死了与秦谋和的念头,除了死拼,终无全策。
荆轲和高渐离(二)自荆轲离去之日起,高渐离就在等一个自己想都不愿去想的事实。最终,秦国谈和的使者没有来,来的是势不可挡的黑衣铁骑踏破燕地。燕王喜杀了太子丹求和,也没能免了燕国亡国之祸。高渐离绝望了,遂隐姓埋名,亡命异地为人卖酒。荆轲如何在秦王廷上动手行刺,最终身被刀剑,惨死他乡,高渐离虽不亲见,亦可想象。每思之,即全身痛而战栗,恨而发抖。他日思夜想要报好友荆轲之仇,雪燕国亡国之恨。怎奈苦无良机,只能隐忍。痛而不能言,只能更痛。高渐离没能隐忍多久,就重出江湖了。为了报好友相知之情,他决定不惜性命。在主人家一次宴会上,高渐离华服木筑,铁指一挥,举座皆惊——高渐离,他还活着!六王毕,四海一;书同文,车同轨;杀清谈儒生以堵天下之口,收百姓铁器铸就铜人十二,自号始皇帝,秦王志得意满了。始皇喜听筑,荆轲若地下有知,他肯定也开始为高渐离担心了。而活着的高渐离却如荆轲出易水时一样决绝。他不想再苟且下去了。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接近始皇的机会,代价是被马粪熏瞎了双眼。那双炯炯的眸子,无数次注视着好友荆轲纵情饮乐,透着刚毅,藏着柔情的眸子,现在却流着浑浊的泪水,被马粪熏瞎了。据说,出主意熏瞎高渐离眼睛的人,就是那个用药袋子砸落荆轲匕首的秦王御医夏无且。而高渐离已无心管他。高渐离心藏深仇大恨,一心想接近始皇。他击筑铮铮,心里却默念:荆轲,我的好朋友,我来了。我就在你当年刺杀秦王的王廷之上,你那时站在哪个位置?你在哪个位置被秦王刺中的?我来为你报仇来了。荆轲,我要你好好看着,看着你的高渐离!始皇似乎很喜欢音乐。与赵王渑池会晤时,就曾力求赵王为他弹琴,结果让蔺相如坏了心情。今天,普天之下,莫非王臣,他的爱好更没理由不坚持下去。瞧,这个燕国瞎子,老老实实地坐在朕的面前,为朕奏乐。此番心情,何乐可及也!于是,他赞了一声:“好!”岂料,话音未落,那架让他艳羡不已的木筑突然飞了起来,直奔他的面门!始皇命大,高渐离砸偏了。没有听到始皇的惨叫声,高渐离的心陡然一沉。耳边响起了嘈乱的喊叫和始皇的怒吼。他惨然一笑。听说,荆轲当年也是出手失误,当时情形,是否和现在一样?荆轲!荆轲!高渐离无能,让你失望了!木筑落地,断裂了,露出了空心里灌进去的黑色的铅。按:史记传曰:“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扑秦皇帝,不中。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数十年后,司马迁从夏无且那里听到此事,颇有感触,遂记之于史,并接着写道:“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公赞五位刺客“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对高渐离竟不置一语。两千多年后,我读到此处,甚是不平。高渐离不计凶险,不顾生死,既为国仇,亦为相知,奋然以木筑相抗,其意向之明,立志之坚,亦足让我等后生望其项背,惜之,敬之。高渐离的木筑在空中画下的那道刚烈的弧线,已为后人定下了一个如何做人、如何重情重义的历史的高度。(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