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历史课堂的探究性学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根据我校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挖掘、整合,对课堂教学形式也进行了重新设计,适时、适宜、合理地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下面,就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设想。 案例一:历史播报——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激发探究兴趣 当今的课堂教学早已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老方式了。新的时代赋予它更多、更新、更活跃的内容,它已经是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作为导演的教师,就应该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去展现,去体验,去学习。为此,在历史教学课堂中,我就设计了“历史播报”这个环节。 具体做法是:利用课堂前五分钟,学生进行历史演讲。 内容: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历史知识,人物、事件、传说、历史之谜等等。 手段: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 评价:学生自主评议。 评价标准: 1、内容要充实完整健康有积极意义; 2、语言流畅,口齿清晰; 3、要有课件,课件制作要图文并茂,图文一致; 4、演讲要脱稿; 5、演讲是否有创意和新颖。 这种做法我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历史播报”这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非常积极地寻找素材,认真地制作课件,争先恐后地演讲自己的作品。可以说,短短的五分钟,却给了他们极大地展现自我能力的空间。譬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查阅历史资料的能力; 组织历史素材的能力;课件制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培养和提高。同时,我还感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潜在能力需要教师去发掘和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发现学生看待历史问题的视野和角度有独到之处,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比如:男生们比较喜欢战争,所以,他们播报的内容大多是:三国时期的战争和人物,并结合现在的网上游戏,制作的课件很新颖。初二、二班的王心逸同学播报的《历史上的拿破仑》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他的最大特点是历史材料非常丰富,运用大量的,不同时期、不同战役的地图来说明拿破仑的功与过,制作课件时还用了大量的动画技巧,使人一目了然。他在演讲时还设计了有趣的提问,设问与听者进行互动,最后还有自己对拿破仑的评价。尽管,有些评价不够全面和准确,史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确实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全新方式。新课标中谈到,我们教育工作者不仅要重视学生们在校的学习过程,更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学习。历史播报这种形式,正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对学生终身受益。 在指导学生进行历史播报的过程中,我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教学相长”。作为教师不仅授之于人,而且还要不断学习,这里不排除从学生那里获取有益的东西。初一、一班的一位来自漳州的学生,演讲的内容是《我的家乡漳州的历史和现状》,他从漳州的历史渊源、丰富的历史文物、杰出的历史学人、光荣的革命历史到地理特点、名胜古迹、风俗土楼,甚至还介绍了漳州的市花——水仙花、中国女排的训练基地、以及那里的美食和水果。经过它的介绍,我们既了解了漳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还从中激发了我们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我也从中获取了一些知识,受到了很大的感染,促使我更努力地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好今天的学子,明天的人才。 我在进行历史播报的活动中,还要由学生进行评议,这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评价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互相取长补短。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提高他们正确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综上所述,历史播报是一种很好的让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我今后还要继续这项活动,并使之不断完善。 案例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发探究兴趣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现在看来它们从时间到空间都很陌生,这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难度: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例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幺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幺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那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幺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幺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幺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案例三:虚拟历史情境,培养情感体验,激发探究兴趣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部分内容,以前,我们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从农业、手工业、城市的繁荣或商业的发展等几方面,把某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给学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课堂气氛僵化,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太理想,所以在上《(唐)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我虚拟了这样一个历史情境:“假如我们乘着时间隧道来到唐朝,我们将怎样生活呢?你可以是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官吏、皇帝,等等,要求是要符合唐朝经济生活的实际”,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五分钟。然后分别扮演角色,以下是几位学生的发言。 学生一:“我是唐朝的农民,我用曲辕犁耕地,用简车灌溉庄稼,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抓住了唐代农具的改进这一知识点,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将曲辕犁的构造制作成动画,突出反映其三大改进之处,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大作用,从而化解了难点。) 学生二:“我是唐朝时居住在江南的一个农民,我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了许多茶树,我还专门研究可以喝了增肥的茶树种。”(学生大笑,教师及时肯定,唐朝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而且唐代以胖为美,符合唐朝审美观,这位同学没讲错。) 学生三:“我是唐朝的商人,经营高档陶瓷,我的店铺里有三彩陶瓷,有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我的越窑的青瓷是专门从运河水路运到这里的。”(能联系隋朝历史,具有创新思维。) 学生四:“我来到唐朝,当上了皇帝,穿着精制的丝绸衣服,经常到长安朱雀大街上逛逛。朱雀大街可热闹了,有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士。” 学生五:“我来到唐朝,成了唐玄宗的一个县令,却正好遇到了蝗灾,大量庄稼被蚕食,我带领我的人民去消灭蝗虫。” 学生六:“我成了唐朝的商人,专做贩马的生意,因为唐朝女子春天有骑马郊游的风俗,贩马生意肯定好。” 学生七:“我是唐朝的诗人,专门写诗歌颂唐的繁荣。我写过一首诗……” 学生八:“我也做商人,专门经营丝绸,我还接待来自阿拉伯的商人……” 整整一节课,学生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由于虚拟了历史情景,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使学生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是一节课。从课后调查来看,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 新的课程标准已经明确地指出,学校的教育直接决定着每个孩子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 的可能性。而原来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来学习“确定的知识”,已很难使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很难具有应对2l世纪的急剧变化、不断创新的社会变革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改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寻求新的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已成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这也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迫切任务。我们将努力探索出一条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新路子。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