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进行家校合作?
1、稳步发展,求大同存小异
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首先就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发展尊重意识、信任意识、锻炼意识、适应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大方向对了就可以。
2、尊重平等,消对立固同盟
要利用家长的正能量来帮助我们引导和管理好孩子。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是教育中的常见现象,我们要因势利导,层层深入,选取诸如“是爸妈不爱我们,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
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远胜于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和坐视不理的漠然行为,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家校合作的观望者,而是携手努力的创造者,同时也会收获家长、学生双方的认可,消除了家校对立,巩固了家校同盟。
3、身体力行,展魅力献智慧
告诉家长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分析对待子女的态度是专职还是迁就,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体谅还是相互指责,指出家长教育孩子时的问题、误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和建议。
在家长面前,在学生面前,教师都要拥有个人魅力,无论你的审美,无论你的着装,无论你的能力,兴趣、爱好,总之把你的浑身解数展现出来,让学生佩服你,让家长觉得有这样的老师来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会多才多艺。
4、携手共进,靠引领求创意
在班级活动中,要积极挖掘家长这独一无二的资源。班主任导演,学生编剧,家长做演员,学生搭台,家长唱戏,学生意图让家长表达……这些,让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活生动起来。
5、互惠双赢,助成长促发展
带动家长这个团队,让他们一起拉着他们的孩子,和我们一起奔向一个理想的目标。教育者不仅对好学生视如珍宝,谈起孩子们的学习,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对待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不放弃,树信心,给方法。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教学上。
扩展资料:
家校合作的所有活动可以归结为六大类型,可以指导发展平衡的、全面的合作伙伴计划,包括关注家庭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机会,对学生、父母和教师产生的潜在重要结果。
这种以“关怀”为核心的家校合作活动分类(实践模式)为:当好家长(Parenting)、相互交流(Communicating)、志愿服务(Volunteering)、在家学习(Learning at home)、决策(Decision making)、与社区协作(Collaborating with community)。
六种主要参与类型的框架以众多研究成果为基础,是对教育工作者和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家长多年辛勤实践的总结。
每种参与类型都包含了双向的联结,学校必须了解家庭、支持家庭,家庭也要积极了解并支持学校。这六种家庭与学校伙伴关系的参与模式在实践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新的成绩,积累了新的经验。
这些经验包括建立伙伴关系的重要原则、实施关爱模式的行动步骤以及一些成功项目的特点等。这些经验一致表明,好的伙伴关系将有助于学校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增强家庭参与,使社会充满活力,并促进学生获得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校互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家校互动
一、稳步发展,求大同存小异
创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首先就是在一些原则问题上达成共识,在发展尊重意识、信任意识、锻炼意识、适应意识和发展意识的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大方向对了就可以。
意识决定心态,心态决定一切。良好的教育意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利。现在的孩子读书很好,但是做人的道理方面差了很多。
在基础教育阶段,教书很重要,育人更重要,我们要教的是价值观,一定要教他怎么学会做人,通过做人的道理来学知识。育人的主体是家庭,学校当然责无旁贷,当家长都能积极参与进来,德育工作方能事半功倍。
二、尊重平等,消对立固同盟
不要把家长有意见或人家提过意见、挑过刺,我们就跟他针锋相对,不用这样,我们要“化敌为友”。就是要利用家长的正能量来帮助我们引导和管理好孩子。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是教育中的常见现象,我们要因势利导,层层深入,选取诸如“是爸妈不爱我们,还是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爱?
会不会他们已经表达了而我们却未察觉”、“如何平衡自己的隐私权和父母的监护权”等两难问题,让不同的价值观念发生碰撞,激起个体内心的价值冲突,如此,班主任不再是“消防员”,而是“调解员”。
触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远胜于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和坐视不理的漠然行为,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是家校合作的观望者,而是携手努力的创造者,同时也会收获家长、学生双方的认可,消除了家校对立,巩固了家校同盟。
在孩子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学习、思想上的问题是正常的,老师和家长要及时引导,让他们学会思考,做出正确的分析,逐渐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用意,这才是他们真正应该学到的东西。
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这句话,值得学生,家长,老师一起深思。
三、身体力行,展魅力献智慧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过“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因此告诉家长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分析对待子女的态度是专职还是迁就,家庭成员之间是相互体谅还是相互指责,指出家长教育孩子时的问题、误区,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和建议。
在家长面前,在学生面前,教师都要拥有个人魅力,无论你的审美,无论你的着装,无论你的能力,兴趣、爱好,总之把你的浑身解数展现出来,让学生佩服你,让家长觉得有这样的老师来教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会多才多艺。
四、携手共进,靠引领求创意
在班级活动中,要积极挖掘家长这独一无二的资源。班主任导演,学生编剧,家长做演员,学生搭台,家长唱戏,学生意图让家长表达……这些,让平淡无奇的教育生活生动起来。
如“我老爸最棒”活动(爸爸们展示各自绝活)---活动时学生眼中的父亲形象瞬间高大起来;“老妈,加油”……不同的形式,同样的精彩。
十几岁的孩子,会对佩服的人怀有一种敬意,佩服谁就更听谁的话。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家长要勇于表现自己,要树立起自己的权威,要让孩子了解到我的父母很不错。对孩子教育问题,不仅学校要用心,也要教会家长如何用心。
五、互惠双赢,助成长促发展
带动家长这个团队,让他们一起拉着他们的孩子,和我们一起奔向一个理想的目标。
老师在某方面的学识,一定要有品位,让家长能够服气。教育者不仅对好学生视如珍宝,谈起孩子们的学习,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对待成绩差一点的学生,不放弃,树信心,给方法。把全部的心思都用在教学上。
希望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帮助先生提高成绩,对办班想方设法挣孩子们的钱没有感觉,把本职教学当做自己人生的事业来开拓,这就足够了。筑梦教育,家校合作,有热爱,有坚持,有理想,有担当,善美同行,互惠双赢。
扩展资料:
缘起:
20世纪80年代的中学非常流行嵌入电影名的歇后语,其中“家长会后——今夜有暴风雨”(系误传,正确的电影名为《今夜有暴风雪》,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由陈道明主演)让很多学生感同身受。
这个歇后语直接包含有两个有意思的信息:学生家长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会;会后,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暴风雨般的打击。还暗含有一个可以接受的推理:家长会上,教师向家长告了学生的状。
通过这幽默自嘲的歇后语,学生们非常智慧地描述了自己对家长参与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的感受。如今,那时身为学生的人,已身为教师、校长和家长,他们是如何看待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呢?在家长参与和家校合作的实践中,他们还有当年的幽默智慧和自嘲勇气吗?
从学生成长为教师,从孩子成长为家长,每个角色都在不同的角度体验家校合作,都认为家校合作有必要、很重要,但是每个人的期待和做法不一样,甚至某个人的期待和做法也充满矛盾,以至于我们对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合作显得力不从心。
孩子们希望教师向家长传递表扬自己进步的信息,而对教师的告状心存芥蒂;学校在收取校服费的时候希望家长为学校的组织文化建设锦上添花,却对家长关于教育教学的评论不屑一顾;家长希望全面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却在进入校园的时候深感难以克服的弱势心理。
每个人都认为家校合作有作用,却没人说得清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方面有作用,有多大的作用。长期以来,家校合作就这样在一个目标不明、各怀心思、自行其是的状态下,
简单复制经验:复制我们做孩子时,观察到的家长经验;复制我们做学生时,观察到的教师经验;复制我们做老师时,观察到的前辈经验。
然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家校合作已经进入到以科研为基础的、以科学理论引导的专业化实践阶段。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爱普斯坦(Joyce L. Epstein)教授率领一个专业团队致力于家校合作研究20多年,他们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已经成为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国际标准。
这一标准在新加坡和我国香港地区都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在我国台湾地区,上个世纪50年代即开始从“政府”层面统一推进以研究为基础的家校合作。
实际工作中的困惑,加上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显著差距,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将家校合作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后,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研究和实践课题——我们应当如何做家校合作的工作?
当我和我的同事面对这个问题时,也得到了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判断,这就是:家校合作是一个有着巨大前景的教育改革领域,一定意义上讲,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获得了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先机。
2011年9月,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牵头,与江西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合作申报的《创新中小学家校合作教育机制》被列入江西省教育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项目。我们集中精兵强将,并吸收省内外有关研究力量,调研了江西、山东和台湾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设置与运行。
系统检索和翻译了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196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与文献,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科研引领、行政推动、学校实践”的行动路径,开展并实施了一系列活动,包括推动家长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遴选“家校合作”试点学校。
举办专项培训会,开展大样本跟踪调查,驻校指导和调研,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已完成了第一轮的大样本调查。
形成了江西省家长委员会建设的省级规划,初步形成了家校合作的实践框架与统一规范,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这在一定程度提升了家校合作的水平和工作起点。
目前,我们本土的家校合作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对家校合作的有关研究,还停留在对工作的简单经验总结上,停留在政策诠释上,停留在对国外经验的零散介绍上,停留在家长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德育功能等单项研究上,尚不能对政策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实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构建“家校合作”与“家校共育”的良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