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展开全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和自我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选题阶段,实践阶段和评奖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交互推进的。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学生确定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对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明确研究方向、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过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培养,研究成效的高低,甚至关系到某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成败。因此重视和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指导,将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成效。 一、 精心选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是首要环节。选准选好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才能有所见识,参与才能生成探究欲望,激发探究热情,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研究萌发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鉴于此,我认为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进行选题。 1.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活动和研究的范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充分发掘和利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研究课题,是有效地选择和组织研究性学习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向生活学习……生活即是教科书。、 2. 从课本中提出问题。在我们现行使用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中隐藏着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注意,去发现。然后经过提炼综合成为有研究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如《圆的面积》教学,在回顾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后,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牢固的转化思想。这时我把圆的面积怎样计算?这个问题交给学生研究,四人小组讨论开了,最后不仅有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然后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得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而且还有学生把圆平均分的一份(扇形)看成近似的三角形,而计算出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再乘以近似三角形的个数。还有学生把两个近似三角形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先算出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乘以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像这样通过小组研究以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了,课堂气氛活了,学生思路开阔了,能力也提高了。 二、引导观察,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老师要用亲切的语言和正面激励的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询问,对于不熟知的问题提出质疑。对于方法上的问题,教师要现身说法,和那些比较灵活的学生配合起来做好示范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培养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循序渐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师要提出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便于其进行观察。尽量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并用,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听一听、闻一闻、甚至尝一尝等,这样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高年级小学生,教师要逐步放手,引导小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其观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