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鼹鼠吃什么?》教学分析

高阵S7
2013-10-12 · TA获得超过502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047
采纳率:66%
帮助的人:866万
展开全部
这是一堂有关研究鼹鼠的课,目的是对鼹鼠吃什么进行研究。 课的开始,老师把孩子们吸引到一个装着鼹鼠的笼子旁边,问孩子们,鼹鼠吃什么呀,谁知道?孩子们有的说吃糖块,有的说它不吃面包,也不吃火腿。这时候一个声音冒了出来:我看过鼹鼠吃生菜! 老师就抓住了这个问题,问孩子:“鼹鼠是怎么知道它吃的是生菜的呢?” 孩子有的说是闻见的,有的说可能是看到的……这时候由于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猜测和理解,老师就顺水推舟提出了这堂课要研究的一个题目:鼹鼠吃食物究竟是看到的还是闻到的?这个题目立刻就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 同时,在问题提出以后老师紧接着就追问:我们怎么样、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知道鼹鼠吃食物到底是看到的还是闻到的呢?而且紧接着就引导孩子们继续思考,怎么才能知道它们不是闻到的而是看到的呢?研究的问题又缩小到一个稍微小一点的范围。这个问题提出来以后,孩子立刻就沿着这个问题的指向,积极地开始思考了。 为了要证明“鼹鼠不是闻到而是看到了食物,看到了生菜它才过去吃的”这样一个观点,有个孩子立刻想到了:把鼹鼠的鼻子堵上!把鼹鼠的鼻子堵上之后,就只剩下了一个感官,排除掉了干扰因素。第二个孩子又说:“我们应该仿造一个像生菜的东西,看它吃不吃?”老师说:“那你们怎么仿造呢?”有的孩子说:“我用绿色的蜡笔画一棵生菜”。老师又问:“还有什么办法?”学生说:“我可以找一张绿纸……”老师这时候又开始追问:“你们为什么要选择绿色的东西呀?”孩子说:“因为为了让这些东西看起来更像是生菜,这样我们就能够明白鼹鼠到底是不是能够“看”,是根据“看”才能发现生菜了。” 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使我们常常关注:让学生去发现鼹鼠喜欢吃什么,到此为止,只要把鼹鼠喜欢吃的食物归纳起来,就达到教学目标了;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观念使我们认识到:应该关注科学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即关注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知道鼹鼠在吃食物的过程中是怎样发现食物的。从刚才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整个的这堂课中,这个主题活动中间,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鼹鼠吃什么,也不是鼹鼠到底吃不吃,而是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够知道鼹鼠在吃食物的过程中是怎样发现食物的。这里面首先也有一种假设,假设鼹鼠是先看到的,然后闻到的,那么如果要是为了获得对这样一种假设的验证,该怎么办?那就是要搜集事实,要搜集证据,怎么搜集证据,就是要帮助孩子们去设想,这样的一个科学实验应该怎么做,这就是研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于孩子们来说,科学真正开始于当他们意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找出事情真相的那一刻:比如通过筛选一捧泥土、通过吹泡泡、把盐放在水里等等。这些做法可能会改变他们之前所持有的看法以及对现象的解释。而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主要涉及科学的一些最基本的观点,学生只要对周围物体和材料进行简单的探究就能发现。产生什么样的观点不仅取决于具体的事件,而且还取决于孩子们对事件的推理方式、加工信息的过程,即过程性技能,如观察、分类、推理、预测、交流等,这些都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不可缺少的技能。另外,科学教育还特别强调孩子们头脑中所进行的一些活动的锻炼即思维活动的锻炼。 当前“动手做”科学已经成为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随着对科学探究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真正的探究发生在孩子的头脑中,着力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孩子的科学智慧才是我们课堂的重心。然而仅仅是动手也不是探究,盲目的动手和操作会是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因为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往往会对感性材料本身特别感兴趣,常常会因为一味地操作材料而忘记去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在操作过程中,也往往会由于漫无目的的操作而使探究无功而返。 因此,探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应该让学生了解我们应该做什么,为什么要做实验,即明白实验目标,可平常的实验中,我们往往会因为实验目标太大太空而致使目标缺失。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常常喜欢问为什么,可是基于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说,他们又只能解决怎么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学生动手之前组织孩子进行研讨,将“为什么”之类的原理性的目标转化为“怎么样”之类的操作目标。因此如何使动手便得更有效,能够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成为我们当前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