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地位如何?

初中历史... 初中历史 展开
 我来答
汽车之路w
高粉答主

2019-03-16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97万
展开全部

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地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

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

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

这18年时间(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扩展资料

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1、日本经济崛起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调整生产关系,变革落后封建因素之束缚,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

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改革是日本经济兴旺发达的基础和前提,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铲除封建残余势力,这无疑将会为本国经济发展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打通迅速前进的道路。正是有效的措施才使生产力越提高,经济跃居大国之首,这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根源。

2、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对军国主义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军国主义浓厚,正是这股势力的膨胀,最终酿成了亚洲文明遭到践踏。日本人民痛定思痛,大肆消除法西斯主义,虽然难动摇其根,残余犹在,但民主势力已占上风,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军国主义的抬头。

3、日本重视科技教育事业,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本国国情,日本政府把目光转向了科技教育,依靠科技来促进经济的伟大复兴,建立高科技高资本高附加值的新兴企业。通过一系列教育事业,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科技的飞速发展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使生产率大大提高。在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科技才能兴国,只有科技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日本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正是这样做的。

4、明治维新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后经济的再次崛起奠定了物质基础。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向帝国主义过程中,日本国家政权还与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基础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投资,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这一切使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末由最大的债务国家变成债权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奠定了基础。

5、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美国的推动也是密不可分的。

二战后,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属国,但由于美苏争霸需要,美国积极地调整战略,扶植日本经济,保留了日本的经济基础,使之不但未遭破坏,反而坐收渔利。此外朝鲜和越南的军事订货在更大程度上刺激其经济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日本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3-01
展开全部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采取建立“政、官、财”的复合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高级化、优先发展机械制造业、促进本国技术更新、实存贸易自由与保护民族幼稚产业等产业政策,使日本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这些政策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应结合实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式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制造业,发展规模经济,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加强政府职能等,以实现经济翻两番的目标。

半个世纪前,日本经济经过10年的恢复,进入高速增长期,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强国。自1955年起,日本的国民生产总价值从172680亿日元增加到1975年的932596亿日元,(注: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M].青海人民出版社,139.)超过了英、法、西德,在20年中翻了两番。日本在短短的的20年中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是国际国内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其经济高速发展时的产业政策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政策

(一)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

1957年,日本政府在《新长期经济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以“产业结构高级化”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作为此计划的延续,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实施重化工业化的具体计划。政府为保证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在财政方面对重化工业采取优惠政策,在金融政策方面,通过建立“改善产业结构金融制度”,对重化工业企业给予优惠贷款,同时还通过银行为重化工业企业设立专项资金来解决企业引进和推广先进技术的资金需求,而且政府的公共投资也主要是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并服务于战略产业的发展。重化工业化的实质是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1956~1973年的18年间,重化工业的设备投资大幅上升,钢铁、石油、化学三部门分别为178亿美元、85亿美元和147亿美元,而轻工业中最大行业纺织业总计投资仅为55亿美元。其次是大量引进重化工业的国外先进技术,占制造业引进技术的四分之三。”(注:(日)经济企划厅编.经济白皮书[M].1979,480.)

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推动了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实现。主要表现为:第一,带动了大规模的设备更新,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二,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见表1)。

  表1 日本三大产业占国内净产值的比重(%)

年代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5年    23.1    28.6     28.6

1975年    6.6     35.8     57.5

资料来源:《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青海人民出版社,第145页

进入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经济萧条,日本再也无法获取廉价石油,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美元危机又火上浇油,日本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赋予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新的涵义: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

(二)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变动的中心内容。为此,日本制定了《机械工业振兴暂行措施法》(简称“机振法”)。“机振法”规定:机床、电动工具、轴承等14个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部门属于“特定机械工业”。发展特定机械工业所需资金,由政府给予保证。私人企业对特定机械工业进行投资,可享受减免税优待。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政府又将“机振法”延长了10年,继续扶持机械工业的发展,使机械工业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由于机械工业的优先发展,日本的工业到70年代初已经用世界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装备起来,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建立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它以制造技术的“高、精、尖”为特点,以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快速的产品技术创新为武器,创造了一个日本制造业的全球时代。

(三)引进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技术更新的“技术立国”战略

日本在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时候,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针对这种情况,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进、创新为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其主要措施有:(1)颁布了《外汇及外贸法》和《外资法》,将吸引外资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2)公布重点产业政策,引导引进技术流向石油、化学、电子、合成纤维等新兴工业部门。(3)政府挑选能承担引进新技术的大企业,给予法律保护。

技术引进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1955年到1970年的短短15年间,日本引进技术总计24918件,花费57.4亿美元,节省了60%的时间,90%的研究经费。(注:李毅.产业结构调整与日本型新经济的探索[J].世界经济导刊,2002,(5).)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日本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1955年日本的技术出口已经略有收益,出口额占进口额的1.2%,到1960年为2.4%,1965年为10.2%,1970年为13.6%。1971年日本政府在其“70年代通商政策展望”中表示向“知识密集性产业转换”,技术的自主开发更受到重视,能力也越来越强,1975年技术的出口与进口之比已达近1∶4。(注:不同类型国家经济翻两番概况[M].青海人民出版社,141.)

(四)推行贸易自由化政策

1955年,日本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这就要求其实行贸易自由化。而当时日本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实行贸易自由化对日本产业发展极为不利。所以,日本对原料部门首先实现自由化,使日本能够在国际上以低廉价格进口原料和燃料,到1963年8月,进口自由化率已达到92%。原料进口自由化使工业品价格下降,提高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对汽车、电子计算机、重型机械等重点产业实行贸易保护,直到1965年,电子、机械、汽车、钢铁、电力、石油等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国际竞争力大为增强,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能够抵挡国际竞争时,日本才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

另一方面,日本通过产业组织政策,加速企业规模的大型化和集团化,提高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便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在政府的促进下,1964年三菱公司与三重公司合并;1966年日产汽车公司与王子汽车公司合并;1968年日商与岩井两大综合商社合并;1970年当时名列日本钢铁业第一和第八的八幡和富士两大钢铁企业合并。(注: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62.)合并后的企业,规模大,实力雄厚,竞争力强,为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五)政、官、财复合体制

上述具体产业政策是建立在日本政府对企业的强力管理之上的。二战后,日本发展经济的起点比北美和西欧低很多。为了实观赶超,日本政府采取了“政、官、财复合体制”,即日本政府规划战略,银行根据政府的导向提供贷款,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导向制定发展计划和组织生产。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合作,政府成为经济活动脉搏的启动中心。所以日本经济被称为“典型的政府指导型市场经济”。这种体制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了强有力支持,但是也有很多弊端,如误导企业的发展,企业过分依赖政府,官企勾结导致腐败等等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