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老师如何读懂教材

rrfo080
推荐于2016-12-01 · TA获得超过433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04万
展开全部
。新课程倡导的教材观是“用教材教”,笔者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美其名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出现了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其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一、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新世纪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看一看(一)” 教材是选用讲台作情景,采用连线的方式来学习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我想意图有三:一是学生对讲台极为熟悉且大小适合观察;二是讲台上放置的粉笔盒对观察结果起参照辨析作用;三是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其看到的图形是不一样的。而教材下面的观察长方体最多看到几个面,才使学生认识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为三视图的学习打下基础。有的老师没有理解教材这样安排的目的,在教学中把讲台换成长方体,把不同方位观察和面的学习并合在一起,这样处理看起来与原教材没有多大出入,却使情景的典型性、结构性丧失,学习起点被抬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时,教材选用“数熊猫”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即掌握横着数和竖着数的策略;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及时地抽取出横着数、竖着数这一数的策略,也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使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线,真正弄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发掘每一份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教材的编排大都是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进行的,即各册教材各单元教材之间有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承接关系(包括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教师课前要充分地研读教材,梳理教材内容,理清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既要着眼于本课时的教学,更要放眼于整个单元,甚至整册书,树立“大单元”的思想。从内容的编排看,一是全新知识,二是后继性知识。因此了解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学很重要,也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内容有没有联系。也就是说,是不是全新知识或后继性知识,如果是全新知识,作为老师就要想一下这些知识与我们平时的生活有没有联系,它是怎样联系的,学生已经了解了多少,是怎样了解的。如果是后继性知识,我们就要了解它是在前面学习了哪些内容的前提下再学习的,它新在什么地方,新的知识点我们怎样引导。如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意义”教学,百分数是一种新的数吗?它和分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师都要重点引导。其次要了解本节知识内容与后面要学的知识内容有什么联系。前面讲了数学教材的编排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因此很多内容首先在低年级出现让学生感知,然后在中高年级再具体的学。如三年级的“比赛场次”和六年级的“比赛场次”在内容结构上有什么不同,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什么不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不难发现教材根据学生特点,三年级的“比赛场次”通过用列举、图表、连线等直观方法重在引导学生建立几何模型,而六年级重在归纳、抽象出代数模型,我们只有了解了它们的联系,教学是才不会任意降低或拔高教学目标。 由此看来,把握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要做到“瞻前顾后”,“瞻前”是指处理某一教材时,除了要着眼于该部分的教材,还要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教材,理解已教过的内容,达到解释前疑、深化知识的目的。所谓“顾后”,就是在处理某一部分教材时,不仅要着眼于该部分的知识,还要放眼于教材后面的乃至初中教材中的内容,以便为现学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例如五年级的老师起码要了解本班学生在三四年级已获得哪些知识点,了解以后六年级还要学到哪些知识点。尤其是在教材不断变化的今天,教师更应该通读学生使用过的教材,分析实验教材和老教材在编排上有何不同,教材为什么要改动,学生理解的难易度等,这样才能把握好处理教材的“度”,才能科学地把文本处理成课堂教学的各个细节及其整体。三、读懂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个“度”,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知道、理解还是掌握,这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某一内容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是否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否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培养等。 1、读懂《课标》对每个学段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它的学段目标是:知识与技能方面,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数学思考方面,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类比与猜测,发展初步的合情推理能力;解决问题方面,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借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情感与态度方面,在他人的鼓励与引导下,能积极地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2、读懂本册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仍以“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一内容为例,它对本册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是: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会进行相应的乘法估算和验算;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读懂本单元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分糖果”,这一单元是“分一分与除法”,在认识除法意义前安排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糖果”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课时。教材安排这个内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节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怎样实施?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中的“分20块糖果”和“分50根小棒”这两个活动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数量上由少到多,更是层层递进,在分法上有所借鉴,有所简化,这样分法会更加合理,从而更好地优化策略。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的基础上,下节课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4、读懂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能有几个知识点,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例如,一年级教学5的认识,由于学生入学前一般都能按实物点数,就不宜在主题画上用过多的时间练习数数,而应把5的组成和写数字5作为教学的重点。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其实也就是难点。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例如,教学用两位数除,关键是使学生掌握用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商一位数的试商方法,至于多位数的可依此类推。又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四、读懂教材中的习题。 新教材的习题改变了以往教材的以题论题的弊端,把枯燥的数学学习融入了具体的生活情景,极具时代气息,把方法的探究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从练习内容安排的形式看:有试一试、做一做、练习、带问号的拓展性题目、实践活动题目。 试一试和做一做属于基本练习,它是连接例题与练习题之间的桥梁,它与练习题既适当分工,又互相联系与配合。试一试中的题目多为新课例题的再现题,因此课前应让学生带着明确具体的问题去阅读教材,独立地运用旧知去感知新知,探索新知,尝试完成试一试。做一做提供了及时反馈的材料,学生做完做一做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查自改后互查互改,教师巡视,了解试做情况,搜集反馈信息,并及时矫正。对于问号的思考题目,教师要认清教材安排问号题的作用,采用分层次教学,分解成多个难度层次,或先作一些铺垫引导解题方法,再结合单元知识的运用逐步提高难度进行教学,这样满足班级学生不同的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深入思考,达到变问号题为巩固练习题的教学效果。新教材中还有实践活动题,例如让学生用七巧板自己搭各种形状的图形,利用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对称设计各种各样的图形……例如有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是学习数学、探究数学很好的题材,教师却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有的习题需要学生到校外进行调查与实践,需要学生与家长合作学习,本是好的学以致用的好机会,教师却轻易放过,极大地弱化了习题的功能。五、读懂教材的“留白”。 新教材在许多知识点的教学时,一改以往教材知识讲得过满、法则写得过全、探究空间过小等编写策略,在教材的关键处,都设计了呼之欲出却欲言又止、仅用一句话提醒暗示的“空白”。如智慧老人带有启发性语言的话语,“你还能想出更好的方法吗?”,小精灵吐出了一个泡泡,“你发现了什么?”,或者教材中的省略号等等。教材中的留白,使教材不再是封闭的结构,它虽然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使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的意义和答案,也为教师和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新教材中的 “留白”, 以教材中的“实体”部分为基础,极具教学活力和教育价值,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空间。类型涉及到计算法则、图形特点、规律探索、发散思维的引导等方面。对教材出现的“留白”,教师应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具体理解程度决定教学补空的内容及形式,一些简单地、浅显易懂的知识,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教材留出的“留白”,完全放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口诀补充完整;对于图形特点的发现,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在小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以研究报告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如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就可以采用这种“补白”方式;对于新教材中的“探索规律”这些内容比较复杂的探索性知识点的“补白”,应该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然后引导学生对比、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完成确定性的结论“补白”。教师要经常思考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在可能生成的教学资源中,学生可能会补出什么样的白,学生补出的白,我们为师者该如何更好利用与处理呢?读懂教材中的“留白”,使用教材时才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多让学生探索、自己总结,在独立思考和集体讨论的背景下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识,确定为最后补空的结论,而并非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留白” 给数学课本增加了“营养”,使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使个性化的学习得到了展现。 其实读教材的目的就是把教材“死”的结果变为学生灵活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把静态的,不会说话的教材结果变为动态的学习过程。孙晓天教授曾语重心长的告诫我们:“当你看不懂教材或认为教材不当时,请先不要改,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教材为什么选用这个素材?为什么这样呈现?为什么这样探究等等,弄明白了再考虑改的问题”。 按照新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教师去进一步开发、完善和创造的教材。课一节一节上,书一本一本读,知识一点点积累,道理一点点明白,要想达到“用教材”的理想境界,首先从“读懂教材”开始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