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个回答
2013-10-12
2013-10-12
展开全部
影响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对服饰的要求不断发展,款式新颖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2
展开全部
六大特点
(1)服装的色彩。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三年困难时期,棉毛衫裤、线衣、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床单、毛巾、袜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靠票证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3)“补丁”服装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着上是以朴素为中心。当衣服穿破时,常见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损处打补丁,缝上一块颜色相宜的布,继续穿用。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纪中期,身着补丁还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4)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文化对着装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理想服装形象的认同受中国文化内涵的制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非常讲究体面、传统,要求服装式样端庄、大方,不愿标新立异,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崇尚和谐含蓄之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特点才有所突破,“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
(6)服装的“革命”范式:服装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改革开放之前的服装带有相当浓烈的“革命”色彩,与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话语、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苏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相比,虽然有新异的成分,但更多是作为革命的象征、对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戴而形成的时尚。“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军便服取代,这更明显地标明,服装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
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
(1)服装的色彩。50年代的苏式服装,60年代的中山装、制服热,70年代的“绿色海洋”。。。
(2)“票证经济”下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折射出国家的物质水平和综合国力。1954年,全国城乡开始凭布票供应棉布。三年困难时期,棉毛衫裤、线衣、线毯、毛巾被、绒毯、浴巾、床单、毛巾、袜子、汗衫、背心、人造棉布、麻布、蚊帐、枕芯、枕套等纺织品,一律凭票供应。靠票证维持社会经济稳定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广大民众的生活消费。与此相适应的形成了朴素、实用、色彩单一的着装风格。
(3)“补丁”服装和“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穿着上是以朴素为中心。当衣服穿破时,常见的做法是在衣服的破损处打补丁,缝上一块颜色相宜的布,继续穿用。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人群和经济水平低下的国家来说,是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在20世纪中期,身着补丁还是思想革命与进步的象征,甚至也是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4)城市民众的服装沿着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广大乡村这一路径扩展,从而影响全国,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文化对着装心理、审美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理想服装形象的认同受中国文化内涵的制约。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非常讲究体面、传统,要求服装式样端庄、大方,不愿标新立异,色彩不求鲜艳跳跃,崇尚和谐含蓄之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特点才有所突破,“时尚”、“个性化”才成为人们着装的重要因素。
(6)服装的“革命”范式:服装曾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中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改革开放之前的服装带有相当浓烈的“革命”色彩,与政治生活中的革命话语、革命范式等同一致。苏式服装与中国传统服装相比,虽然有新异的成分,但更多是作为革命的象征、对领袖、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戴而形成的时尚。“文革”十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旗袍、布拉吉、西装等成为封、资、修的象征,被军便服取代,这更明显地标明,服装是革命的表征,是革命的一部分。
50年中国服装“流行”变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