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什么,什么意思?

王子dzUv9
推荐于2019-07-29 · TA获得超过1.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4万
展开全部

訾是一个汉字,读作zī/zǐ,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基本释义  :

1.[ zī ]姓。

2.[ zǐ ]说别人的坏话,诋毁(连—毁):不苟~议。

常用词语:

訾议、足訾、诹訾、訾笑、訾议、訾算、訾用、訾辱、訾度、訾咎、訾责。

訾姓:

拼音:zī xìng 。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7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

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市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

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

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姓氏源流

第一个渊源:源于国名,出自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属于以国名省文简化为氏。

在三千多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有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娵氏,亦称訾陬氏、有娀氏,是远古“三皇”时期的著名的部落,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的曲阜一带。传说,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訾娵氏部族女子。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在夏王朝时期建有皆陬国(今山东寿光一带),为诸侯国之一,其国君及民众大多称訾陬氏。訾氏,就是夏帝的喾妃,为訾娵氏女,其族后简称訾氏。

訾娵氏族人的后裔子孙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去“陬”字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汉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訾顺,在西汉成帝刘骜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陈留郡(今河南开封)爆发了“樊并起义”,当时河南尉氏人樊并等十三人发动农民起义,攻杀了陈留郡太守(今河南开封),夺取兵器,释放了被官府囚禁的农民。后樊并自称将军,建立了农民起义军。訾顺率军前往镇压,樊并的起义军在官军压力下,内部出现了叛徒李谭,其联络一帮人将樊并杀害,起义宣告失败。由于訾顺成功镇压了这次农民起义,因功被封为楼虚侯,赏千户,他就是该支訾娵氏的后裔族人。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周朝祭国訾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周王朝时期,有爵位为伯爵的姜姓祭国,时称祭伯,后晋为祭公。

当时的祭国故址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中牟县一带,都城在今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祭城村。该国筑有訾城(今河南中牟邵岗),由于其位置在东周京畿的东面,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作“东訾”,伯爵,君主称“訾伯”或“祭伯”。

在周穆王姬满执政时期(盘古王表记载为公元前1001~前947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976~前922年在位),祭国出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谋父,其邑地就在訾城,后出任周王室的卿大夫,历史上尊称其为“祭公”或“訾伯”。

祭公谋父是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

周穆王曾向祭公谋父请教治国之道,祭公谋父以周文王、周武王两位先王治理国家为榜样指出:“治国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轻易使用暴力,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宠爱亲戚疏远贤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国家。”他的这个观念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有一年,周穆王准备倾全国之力攻打犬戎民族,祭公谋父则劝说周穆王:“圣明的君王向来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但是周穆王不听劝告,仍然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使得周王朝周边的各个民族因此产生了极大的反感,再也不称臣纳贡了。

此后,周王朝国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姬宫湦执政时期,周王朝竟然被少数民族犬戎打败,周幽王被杀,继位的周平王姬宜臼不得不迁都成周(今河南洛阳),以避犬戎。

到了东周初年,郑庄公姬寤生(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大力开疆拓土,为创建霸业,他将祭国视作郑国在中原地区的绊脚石,因此在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郑庄公四年,公元前740年)发兵一鼓吞灭了祭国。

后来,訾城又一度被齐国夺取吞并,祭公谋父的后裔子孙以及訾城之住民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史称訾氏正宗。

姜姓訾氏族人大多尊奉祭公谋父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东周訾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东周王室有一个邑地,名称也为訾城,其城紧靠黄河南岸,属于周王朝的京畿范围之内,为了与祭国之“东訾”有所区分,史称其为“西訾”,地理位置就在今河南省的郑州市巩县西南部。

在訾城居住的周王室贵族后裔子孙中,很早即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巩訾族”,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第四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卫国訾娄,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个邑地,地理位置在今山东省的济凝市下辖曲阜市息陬镇。

在史籍《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襄王十一年冬,邢人、狄人伐卫,围菟圃。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及朝众曰:‘苟能治之,毁请从焉。’众不可,而后师于訾娄,狄师还。”

周襄王姬郑十一年(卫文公姬辟疆十九年,鲁釐公姬申十九年,公元前641年),邢国人联合了北狄人攻击卫国的菟圃(今山东泗水),当时卫文公准备放弃菟圃,而大夫们皆认为不可,于是请求鲁釐公出兵支援。鲁、卫二国军队会师于峄山之北的訾娄,声势浩大,邢、狄二军见事不可为,于是退兵。

事后,作为感谢,卫文公就将訾娄之地送属予鲁国(一说鲁釐公乘机以功霸占了訾娄)。后世著名的儒学大师孔子就诞生于訾娄。

在訾娄居住的卫国贵族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訾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枝,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湖北省的宜昌市下辖枝江市,一说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县。

在史籍《左传·文公十六年》中记载:“顷王九年(姬壬臣,公元前610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

在訾枝地区居住的楚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宋国訾毋,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訾毋,是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邑地,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的周口市鹿邑县马铺乡。

在史籍《左传·襄公十年》中记载:“简王二十四年(姬夷,公元前562年)楚子囊、郑子耳伐宋,师于訾毋。庚午,围宋,斗于桐门。”

在訾枝居住的宋国贵族的后裔子孙中,很早就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訾氏,世代相传至今。 

教育界小达人
高粉答主

2021-06-16 · 专注于分享教育知识。
教育界小达人
采纳数:478 获赞数:63707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上面一个此,下面一个言,念訾[ zī ]、[ zǐ ],多音汉字。

读[ zī ]时,

1、同“赀”

2、姓。读[ zǐ ]时,说人坏话:~议。~毁。

本意是指“就餐”,引申义为“嘴边”、“鼻前”,该文字在《礼记·丧服》和《左传·昭公二十一年》等文献均有记载。

字形结构

首尾分解查字 :此言(ciyan)

汉字部件构造 :止匕言

笔顺编号:2121354111251

笔顺读写:竖横竖横撇折捺横横横竖折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2
展开全部
訾 拼音: zǐ,zī, 笔划: 13
部首: 言 五笔输入法: hxyf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2
展开全部

念 zi 第一声
作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8-02-16
展开全部
訾 zǐ或zī 姓
一、姓氏源流
訾(Zī)姓源出有四:
1、以地名为姓。春秋时期周国有地名为訾(在现今河南省巩县一带)的,居住在此地的人家就将地名作为姓氏,形成訾姓的一支。
2、为他姓所改。古代有訾陬氏部族,帝喾的一个妃子即为该部女子,訾陬氏后人有的省去陬字,成为訾姓。
3、出自祭氏所改。南北朝的时候,居住在齐地的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于是将祭姓改为訾姓,称此氏。
4、出自姜姓,以城名为氏。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有城名为訾。后来这个城被齐国夺取,此城的人遂以訾为姓。
得姓始祖:祭伯。关于訾姓,《姓苑》上有“今齐人本姓祭,以不祥为訾。”的记载。由此可见,訾氏是由祭氏改姓而来的。这个姓氏的前身祭氏,系出周朝的爵位为伯的祭国。祭国的子孙,“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依照《路史》的考证,当时的祭国也就是今河南省郑县的东北。换言之,我国的訾姓家族,在3000年前发祥于中原地区,是一个流源古老的家族。訾女取氏是上古“三皇”时期的一个古老而著名的姓氏,主要分布于现在的山东省境内。根据我国许多姓氏的得姓途径判断,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后人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单姓的訾氏的缘故。而訾氏家族多年来,又主要以山东为繁衍中心。望族居渤海郡(今河北省沧县)。訾氏后人奉祭伯为訾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訾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最先出现的訾姓,是从訾陬氏简化而来的。夏朝诸侯国中有皆陬国,它的国民大多是称为訾陬氏。而訾陬氏后来简称为訾氏。古代姜姓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村)有訾城,后为齐所灭,但子孙仍以訾为姓,以纪念这个曾经存在的国度。春秋时,周国有一地名为訾(今河南巩县)的地方,当地的居民世代就以地名为姓,为訾氏。訾姓的望族居渤海郡(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三、历史名人
訾 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訾 顺:西汉人,成帝时,抓捕到谋反的尉氏人樊并而立功,因功被封为楼虚侯。
訾 亘:金朝山东博州人。寡默少言,禀赋淳厚。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遇丹阳真人,始入全真教,赐号“亘初”。明昌元年(1190年)改师丘长春,后又从刘长生学道。訾亘终年修行,勤而不懈,刘师尽传道法,赐道号“守真子”,因避圣讳,改作“存真子”。承安年间(1196-1200年)抵钧台,白日乞食街市,夜则归河龛,隐迹于市中,世人未知其有道行。时逢大雪,人多馁死,而訾亘十日未饮食,仍端坐自如。自此之后,乡间人士,俱往学道。贞佑四年(1216年)元兵侵关陕,破京师,官民散乱惊失,而訾亘料事平安,乡人俱以保全。元光年间奉诏入京,庭对称旨。正大元年(1224年)赴蔡州千簪会,深得称誉.府掾遂舍家园三十余亩,创立玄真道院,令訾亘为主持。不数年,道众涌至,授徒数百人。金哀宗临幸蔡州,诏殿上,亘对答称旨,备受奖赏。天兴三年(1234年)病卒,享年82岁。
訾汝道:元朝德州齐河人。少时以孝闻名,后来与弟弟分家时,将良田美宅都让给了弟弟,他的家乡闹荒时,曾广为借贷济人,并把借券全部焚毁,乡里人都感念他的善举。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2、堂号
直博堂: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訾祏,是一个直而且博的人,就是说他既正直,又有渊博的知识。有一次,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范宣子想去打和大夫。于是找到訾祏请教。訾祏用自己的端正纠正了对方的狡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讲道理。结果范宣子采纳了他的建议,增加了给和大夫的田,两人重归于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