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有敲门声续集

谁能帮我改编一下《门外有敲门声》这篇文章呀,我要排小品,拜托了!... 谁能帮我改编一下《门外有敲门声》这篇文章呀,我要排小品,拜托了!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13
展开全部
课前设计:

  《门外有敲门声》是一篇科幻小说。题目即设悬念,围绕敲门声三次外面来人,结尾更是出人意料,惊讶之余留下耐人寻味的议题——科技能造福人类,但盲目发展,人类就会自食其果。语言简洁,却细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来令人深思。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绝大多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会有障碍。因此,我把品味语言与理解主题的表现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主题的表现方法则是本节课的大框架。

  新课程提倡教学从学生的认知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所以,我以最后一个情节即两家面对面后产生的问题——“哪一家才是真正的格林一家”作为切入点,然后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悟出主题,并理解作者作如此情节设计的匠心所在。这样,能达到教与学的碰撞,并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语言的教学应当落实到语言的品味上。所以,我又安排了“品味语言,体会通过心理活动来表现主题的方法”这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我是心理学家》的小游戏,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在游戏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中的对话、动作、神态等语言描写。

2、理解科学发展必须为人类的根本利益服务的道理。

3、学习通过情节构思及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2、学习文章通过情节构思和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克隆”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科幻小说,是关于当今世界上最热门的话题——“克隆”。说起“克隆”,你们知道些什么?

2、交流课前搜集的信息。

3、出示课题。结合平常敲门后的情况,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说说文章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你认为哪一家才是真正的格林一家?(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学生简单交流)

3、教师不作出结论,暂且搁置问题,导入下一环节。

三、再读课文,探究问题

1、出示探究题:

格林夫妻、父子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审讯试的盘问呢?他们用了哪些方法来验证对方身份?

2、学生阅读讨论。

3、齐读格林夫妇关于“人类还要不要发展科技”的对话。

4、你对格林夫妇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悟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但如果滥用它的话,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灾难”。)

5、再回到开始的题目: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告诉读者“哪一家才是真正的格林一家”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情节呢?

(教师明确: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四、重点品味语言,体会通过人物心理活动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1、朗读,做小游戏:《我是心理学家》

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人物心理的词或标点符号,写在黑板上,然后用一两个词来概括所反映的人物心理。

2、教师小结。

3、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

(克隆人横行,人人真假莫辩,人与人之间互相猜疑,互不信任)

4、教师小结:词语、标点   人物心理   文章主题

五、课外作业

1、想象两个“格林一家”相遇后的情景,并写成一篇小练笔。

2、推荐克隆人电影:可从下列影片中选择一部加以观看。

《第6日》《绝地再生》

教后反思:

《门外有敲门声》一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课前设计的目标和要求。经过听课老师及专家的点评,我认真地进行了反思总结了以下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中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游戏等活动,多媒体中的图片也很有吸引力。

2、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能把学生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学的基本点,从学生的认知热点出发,使学生经过从一般阅读到重点阅读再到探究的过程。

3、努力地把重点放在语言的品味上。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上黑板写,读读写写,多种方式结合,更能加深印象。

不足之处:

1、由于第一个环节花费时间太长,以致第二个环节——品味语言显得很仓促。

2、点拨时应点拨到位。应使学生弄清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3、语言的落实可穿插在情节、主题的探讨中。还应注意词语的积累。

4、应给学生留有质疑的时间。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