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3-10-12
展开全部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它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不只是某个个体所特有的,是种系所共有的,可遗传的。它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在抗感染过程中,它发挥作用快、范围广泛,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下述五方面:皮肤、粘膜和屏障结构的屏障作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等)的过滤作用,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的杀菌作用,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生活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功能,是出生后形成的。其特点为具有特异性,例如患过伤寒的病人就只获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而对其他病原菌则无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是通过自然的方法,如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疾病因而获得了对该疾病的免疫力。此种免疫可以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又如,胎儿经母体胎盘、初生婴儿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使其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一般六个月)不容易得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这也属自然免疫。人工免疫则是指人体经过预防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免疫期可持续几个月至几年,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很大作用;或者人体经注射抗体以获得对抗传染病的能力,均称“人工免疫”。后者有效期短,一般2~3个星期。多用于治疗或暂时预防某些传染病。
3、吞噬细胞。
把外界固态物质吞入细胞内的过程。吞噬的颗粒外包一层来自质膜的薄膜,称为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靠近,两者的膜互相融合形成消化泡;不能消化的剩留残渣排出细胞外。有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借此摄取营养。后生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中,能吞噬外界的细菌、灰尘和各种胶体,有防御的功能,称为吞噬细胞。
4、抗原
凡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并能抗体结合的物质叫做抗原。大多数蛋白质和细菌多糖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
5、抗体
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它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里。过去把抗体叫做丙种球蛋白,现在都叫做免疫球蛋白。
6、疫苗
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把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制成的免疫制剂称疫苗,将用细菌菌体制成的称菌苗,把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的称类毒素。近年来,随着制造免疫制剂方法的改进,把预防接种用的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疫苗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按疫苗性质把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死疫苗)两大类。活疫苗用减弱毒力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制成。接种后,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但不发病。它在体内作用时间长,免疫效果好,接种次数少,但不易保存。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灭活疫苗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毒力后而制成。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这类疫苗在人体内不能生长繁殖,较为安全、稳定,但对身体刺激时间短,产生的免疫力不高。需多次注射才能产生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如百白破混合疫苗、乙脑疫苗等。
7、疫苗的研制
自有人类以来,疾病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尤其以传染病为甚。中世纪,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些传染病中,有些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有些的元凶是病毒。20世纪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性感染不再是医生面临的难题,但病毒性传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全球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扰着人类,这将又是一场疾病对科技和人类的挑战。
细菌与病毒是致病元凶。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被抗生素及多种化学药物杀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有疫苗才能消灭它,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此次在我国及世界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细菌通常以微米(mm,1/1000毫米)作为测量单位,而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nm,即1/1000微米)。由于病毒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研制有效的无毒抗病毒药物要比抗菌药物困难得多。
抗生素只作用于细菌,对各种病毒感染均无效。与抗生素相比,疫苗的成分较为复杂,为多种蛋白质或糖类等的混合物,主要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在发病前使用,发病时一般不使用。每种微生物疫苗只能预防相应的疾病,专一性极强。疫苗免疫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该种类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体内的抗体立刻将其识别,并与病原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的机制,最终将病原体消灭。
疫苗与病毒的斗争由来已久。
在人类借助各种仪器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的存在,通过免疫预防传染病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天花是最早被人类文字记载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热、呕吐,然后出皮疹,皮疹经过丘疹、疱疹、脓疱的过程,最后干缩,患者或者留有疤痕,或者双目失明,或者在皮疹尚未出血前即已死亡。天花的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成功范例。据推测,可能在一二万年前地球上就有天花。约在公元2、3世纪,天花传入我国,16世纪传入美洲,18世纪传入澳洲,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幸免。在天花流行期间,每4个感染者中就有1个死亡。中国民间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天花患者身上干缩、脱落的痂碾碎,吹到正患天花病症的人的鼻孔里。目前,没有任何记载显示中国人如何得到此种治疗天花的方法,也许是中国人精通的以毒攻毒法使然,但此法确实能够令天花病人的病症不再恶性发展。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它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不只是某个个体所特有的,是种系所共有的,可遗传的。它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在抗感染过程中,它发挥作用快、范围广泛,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下述五方面:皮肤、粘膜和屏障结构的屏障作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等)的过滤作用,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的杀菌作用,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生活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功能,是出生后形成的。其特点为具有特异性,例如患过伤寒的病人就只获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而对其他病原菌则无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是通过自然的方法,如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疾病因而获得了对该疾病的免疫力。此种免疫可以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又如,胎儿经母体胎盘、初生婴儿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使其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一般六个月)不容易得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这也属自然免疫。人工免疫则是指人体经过预防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免疫期可持续几个月至几年,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很大作用;或者人体经注射抗体以获得对抗传染病的能力,均称“人工免疫”。后者有效期短,一般2~3个星期。多用于治疗或暂时预防某些传染病。
3、吞噬细胞。
把外界固态物质吞入细胞内的过程。吞噬的颗粒外包一层来自质膜的薄膜,称为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靠近,两者的膜互相融合形成消化泡;不能消化的剩留残渣排出细胞外。有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借此摄取营养。后生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中,能吞噬外界的细菌、灰尘和各种胶体,有防御的功能,称为吞噬细胞。
4、抗原
凡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并能抗体结合的物质叫做抗原。大多数蛋白质和细菌多糖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
5、抗体
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它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里。过去把抗体叫做丙种球蛋白,现在都叫做免疫球蛋白。
6、疫苗
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把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制成的免疫制剂称疫苗,将用细菌菌体制成的称菌苗,把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的称类毒素。近年来,随着制造免疫制剂方法的改进,把预防接种用的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疫苗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按疫苗性质把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死疫苗)两大类。活疫苗用减弱毒力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制成。接种后,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但不发病。它在体内作用时间长,免疫效果好,接种次数少,但不易保存。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灭活疫苗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毒力后而制成。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这类疫苗在人体内不能生长繁殖,较为安全、稳定,但对身体刺激时间短,产生的免疫力不高。需多次注射才能产生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如百白破混合疫苗、乙脑疫苗等。
7、疫苗的研制
自有人类以来,疾病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尤其以传染病为甚。中世纪,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些传染病中,有些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有些的元凶是病毒。20世纪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性感染不再是医生面临的难题,但病毒性传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全球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扰着人类,这将又是一场疾病对科技和人类的挑战。
细菌与病毒是致病元凶。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被抗生素及多种化学药物杀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有疫苗才能消灭它,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此次在我国及世界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细菌通常以微米(mm,1/1000毫米)作为测量单位,而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nm,即1/1000微米)。由于病毒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研制有效的无毒抗病毒药物要比抗菌药物困难得多。
抗生素只作用于细菌,对各种病毒感染均无效。与抗生素相比,疫苗的成分较为复杂,为多种蛋白质或糖类等的混合物,主要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在发病前使用,发病时一般不使用。每种微生物疫苗只能预防相应的疾病,专一性极强。疫苗免疫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该种类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体内的抗体立刻将其识别,并与病原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的机制,最终将病原体消灭。
疫苗与病毒的斗争由来已久。
在人类借助各种仪器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的存在,通过免疫预防传染病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天花是最早被人类文字记载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热、呕吐,然后出皮疹,皮疹经过丘疹、疱疹、脓疱的过程,最后干缩,患者或者留有疤痕,或者双目失明,或者在皮疹尚未出血前即已死亡。天花的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成功范例。据推测,可能在一二万年前地球上就有天花。约在公元2、3世纪,天花传入我国,16世纪传入美洲,18世纪传入澳洲,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幸免。在天花流行期间,每4个感染者中就有1个死亡。中国民间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天花患者身上干缩、脱落的痂碾碎,吹到正患天花病症的人的鼻孔里。目前,没有任何记载显示中国人如何得到此种治疗天花的方法,也许是中国人精通的以毒攻毒法使然,但此法确实能够令天花病人的病症不再恶性发展。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