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任性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共情:孩子非常任性,对抗大人,不听劝告,一定让您感觉很生气和无助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应该如何来面对。
二、具体化:您可以举例说明下孩子任性的具体表现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孩子渴望被更多关注: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缺少必要的关注,孩子希望通过任性的行为,制造麻烦,从而让家长能够关心自己的状态。
解决: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和孩一起游戏或者娱乐,并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细节,满足孩子合理的关注需求。
b 孩子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励:会不会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肯定、赞美的太少,批评指责的过多?孩子希望自我价值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这时非常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就会用叛逆、对抗、执拗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
解决: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他的优点和优良表现,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这次考试进步了不少,我注意到这是因为你近期的努力和认真!”“你现在做作业很专心,效率越来越高!”
c 孩子渴望必要的权利和自由:有没有可能父母忽略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需要,而事事都要求孩子服从大人的安排?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需要不断的练习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如果没有合理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孩子往往就会表现出任性、对抗的行为。
解决:在合理的、在可以承受后果的范围内,逐步放手,尝试让孩子去自己做判断、选择、做决定,并承担自然的后果。这时对孩子真正成长非常重要的过程。当一些小的决策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的权利、自由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以后,遇到比较重大的决策时,孩子就不会轻易任性,造成严重后果了。
二、具体化:您可以举例说明下孩子任性的具体表现吗?
三、探讨问题的成因,并具体分析:
a 孩子渴望被更多关注:可能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缺少必要的关注,孩子希望通过任性的行为,制造麻烦,从而让家长能够关心自己的状态。
解决: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和孩一起游戏或者娱乐,并多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的细节,满足孩子合理的关注需求。
b 孩子渴望得到肯定和鼓励:会不会是父母平时对孩子肯定、赞美的太少,批评指责的过多?孩子希望自我价值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欣赏,这时非常正常、合理的心理需求。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就会用叛逆、对抗、执拗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
解决: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发现他的优点和优良表现,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如“你这次考试进步了不少,我注意到这是因为你近期的努力和认真!”“你现在做作业很专心,效率越来越高!”
c 孩子渴望必要的权利和自由:有没有可能父母忽略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需要,而事事都要求孩子服从大人的安排?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需要不断的练习自己做选择和决定。如果没有合理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孩子往往就会表现出任性、对抗的行为。
解决:在合理的、在可以承受后果的范围内,逐步放手,尝试让孩子去自己做判断、选择、做决定,并承担自然的后果。这时对孩子真正成长非常重要的过程。当一些小的决策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的权利、自由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以后,遇到比较重大的决策时,孩子就不会轻易任性,造成严重后果了。
展开全部
作为独生子女的孩子,家长个个是疼爱有加,放在手心怕飞,含在嘴里怕化。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慢慢地孩子就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可以说: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和娇纵的结果。同时,我们在对待孩子任性的问题上,也应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反抗期”。 3-4岁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这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对着干,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大人“唱反调”,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好像故意与父母和老师作对,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慢慢的这种情形依然延续,孩子经常表现出不服管教的特性。当大人提出某种要求时,他们往往会说“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变得非常暴躁。孩子的这种独立性倾向常常被大人们认为是不听话,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任性常常是由家庭的娇宠造成的,也是与孩子某一时期想独立的心理特点有关。为了改变孩子的任性,不妨可以试试以下的几种方法:一、创设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交往是建立个人与社会联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孩子正是在与各种不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待人处事应有的态度,所以培养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多为孩子提供磨练的机会,尽量减少对孩子的百般呵护。以便让孩子在交往中能够自己去克服困难,锻炼意志,增强独立的意识。从而学会并懂得如何去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转移兴趣法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当孩子任性起来,非要这要那时,应该利用当时的情景特点,设法把孩子的注意力、兴趣点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尤其要教育幼儿在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能将自己长时间地束缚在引起自己不满的地方或活动上,要让他们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绪,真正懂得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不能将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绪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活动中去。以便使他忘却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这种“兴趣转移法”不仅使幼儿的情绪得到良好的发泄,还能使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三、因材施教、正面引导如果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暂时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便会停滞不前。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其实孩子有点“不听话”并非坏事,往往这种孩子兴趣广泛,有独立见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心理发展也较健康。面对孩子的任性,我们可利用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童话、故事、寓言里面的道理来教育孩子。并利用故事中的榜样和现实生活中的任性相对比,让孩子从内心里拒绝任性。说他不会像某某一样任性,从而达到我们企盼的结果。四、做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在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长教育观点要一致。在孩子面前树立一个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乱许诺,也不要用欺骗的语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误以为大人心虚、没理,从而更放纵自己任性的行为。同时,家长不要宠惯、溺爱孩子,以免助长孩子任性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们要舍得拒绝,切莫轻易满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对已为父母的人说过:“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那任性也就让你无法收场了。“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凡事都有一定的规矩和界线,什么是该做的,什么又是不能做的。从小我们就要给孩子指出来? 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五、先置之不理,后循循善诱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以至哭闹、撒泼时,大人千万不要急着去哄他,去抱他,可暂时不予理睬,先让他把所有“本事”都使出来,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这样,也会让孩子深刻明白到:他的“哭”、“闹”“小脾气”是不会起到丝毫作用的,他自然就会罢休。事后,家长对孩子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孩子的任性行为中,有时会蕴藏着积极的因素。六、适当惩罚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孩子吃饭时很多家长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如孩子任性不吃早饭,或者是做了面条他要吃包子,做了包子他又要吃米饭……这时家长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慢慢地就会按时吃饭了。 人的性格形成与教育、生活环境、家庭气氛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孩子的性格在学龄前已初步形成,但不稳定,随着年龄增长而趋于成熟,并有很大“可塑”性。所以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应该从小抓起。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重要的是疏导。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以我为主”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