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姓氏有哪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春秋姓氏杂谈(一)
一、姓和氏的区别
我们现在说“姓氏”,在一般情况下其意义只是指“姓”,很多人可能不清楚“氏”是什么意思。而在先秦时代,“姓”和“氏”有着不同的意义。姓表示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同姓不能通婚。氏的作用是“明贵贱”,相当于后代称地望的意思。比如魏晋时最重门第,但同是崔氏,清河崔氏就要比博陵崔氏门第高。现在汉字中的姓恐怕有两三千个,常用的约有四百个。这些姓大部分属于先秦时的氏。先秦古姓只有约三十个,如姬、姜、羸、妊、风、子等等。多数古姓现在已经很少见了,还在用的也不算现在的大姓。现在中国人的十大姓起源如下:
1、李姓 主要出自嬴姓
2、王姓 来源较复杂 出自姬姓、子姓、嬴姓都有
3、张姓 主要出自姬姓
4、刘姓 主要出自祁姓
5、陈姓 主要出自妫姓
6、杨姓 主要出自姬姓
7、赵姓 主要出自嬴姓
8、黄姓 主要出自嬴姓
9、周姓 主要出自姬姓
10、吴姓 主要出自姬姓
为什么要说是“主要”出自某姓,因为今姓的起源大多不是单一,后来又有皇帝赐姓,少数民族改姓等等情况出现。如果按先秦时的习惯才叫,现在的十大姓应该称为十大氏。而姬姓毫无疑问是中国人的第一大姓。现在某些地方,对同姓结婚还会有些顾忌。而现在所说的同姓,实质上是同氏。由以上十大氏的起源可知,同氏,有可能族属关系非常遥远。如子姓王氏和姬姓王氏,三千多年前已经不是一家了。异氏,并不表示没有族属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姓和氏的区别在今天仍然是存在的。古今所修的族谱,都只叫某氏族谱,不会叫某姓族谱。
二、秦始皇何以应叫“赵政”
现在历史书上都说秦始皇姓嬴名政,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实际上按当时的习惯,不应该这样叫。因为先秦时对贵族男子称氏不称姓,《春秋经》中对男子没有一例称姓的。秦国公族是“嬴”姓是没错,但他们还有氏。《史记秦本纪》说:“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秦始皇本纪》中也说:“(秦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楚世家》更是直接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准南子》中也直称始皇为赵政。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中同样称儿时始皇为赵政,但看他的意思,似乎是认为始皇母亲名赵姬,又生在赵国,所以称为赵政。我们首先分析一下赵姬的出身。按照现在的理解,“姬”有美女的意思,赵姬就是赵姓的美女。而在春秋时期,姬的含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姬姓。当时由于同姓不能通婚,为了易于辩别起见,对女子习惯冠以姓称呼。常用的一种称呼是家族的氏名加姓,如鲁国君的女儿称为“鲁姬”,齐国君的女儿则称为“齐姜”。还有一种常用的称呼是夫家氏名加姓,如鲁姬嫁给齐国君可称为齐姬。赵姬不大可能是赵氏族人,因为赵国公族和秦公族同姓,如果赵姬是赵氏族人,她应该称为“赵嬴”。为什么当时的赵氏一定是出自嬴姓?因为当时平民无氏,有的观点更认为平民连姓也没有,只有名。有氏,是出身贵族的象征,不是随便安一个上去就可以的。而且国君公族的氏名,怕也无人敢冒。所以赵姬如出自赵氏,一定是嬴姓,而且一定是赵国公族的宗族。这样一来始皇父母可就是同姓通婚了,为当时礼法所不许。所以赵姬更有可能是姬姓,赵是从夫家氏名。赵氏原是晋国的上卿,和韩、魏三家分晋后才成为诸候。晋本为姬姓国,赵国有大量姬姓族人很正常。所以秦始皇被称为赵政,并不是从母氏,而更有可能是其母从夫氏。
太史公为什么数次强调秦公族为“赵氏”,因为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按周朝的规矩,诸候以国名为氏。比如《左传》记载晋国讨伐齐灵公,军队渡河时祀河神,其祷词就说“齐环怙恃其险,负其众庶,弃好背盟,陵虐神主”,环是齐灵公的名。春秋时讲究礼仪,那怕两国交战,对敌国国君也比较客气。一般情况下不会直呼国君的全名。史书上如要对国君称名,一般加上爵位。如《春秋经》中常见的称呼是齐候环、晋候重耳(晋文公)等等,这是对尊者的礼仪。但国君在上天面前,也是卑者。在祀神时称齐灵公为齐环,可见这是他的正式名字。秦国既是诸候,按惯例其公族应以“秦”为氏,那么秦始皇的名字应为秦政。但秦公族绝对不是以秦为氏的。考之《史记》,其中提到的姓秦的人只有9个,除了《秦本纪》中提到秦国的祖先秦候、秦仲、秦嬴,这三个严格来说不是姓名,只能算是称号。其他6个都不是秦国人。有四个是孔子的学生,列于《仲尼弟子列传》。鲁国有秦氏,是鲁国公族的一支,因祖先封地在秦邑而为秦氏。所以这四个秦氏学生应该是鲁国人。其余两个,都是秦国的敌人,一个是荆轲刺秦的副手秦舞阳,是燕国人。秦未反秦义军中有将领名秦嘉。秦公族不以秦为氏,但他们一定有氏名。后人可以对秦国国君直接称姓,称始皇为嬴政,二世为嬴胡亥,这是后人不懂礼法。但是如果说堂堂大秦帝国公族没有氏名,这是对他们的侮辱。
先秦时赵氏只有一个起源。所以没错,战国时打生打死的秦国和赵国,其公族是起源于同一祖先,都出自嬴姓。实际上他们族属关系还要更近一些。据记载时,西周时周缪王赐赵先祖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而秦先祖非子当时还属于赵氏家族,是赵氏支族。后来周孝王以秦地封给非子,号为“秦嬴”。不过非子当时只是大夫,和诸候还差着两个级别。春秋时姓不能改变,变更氏名还是很常见的。但赵国赵氏这一支,从来没有变更过氏名。造父后七世至叔带,周幽王无道,叔带去周如晋,事晋文候。叔带后五世孙赵夙为晋献公将兵征伐,功成后被赐耿城。同时为将的还有战国时魏的先祖毕万,被封魏城。毕万是姬姓,毕公高之后,所以毕为氏。毕氏自此后就改为魏氏。但赵氏并没有因此改为耿氏。也许是因为赵城是周王封的,赵氏之立是周王亲赐,规格上比晋国国君更高。秦的先祖不改为秦氏也可能是这个原因。因为非子一开始作为大夫受封,并不比赵城受封更尊荣。周朝建立之初分封诸候,有一个“赐姓命氏”的制度。这个制度的内涵现在众说分纭,已不大可靠。依本人浅见,赐姓或者是针对异姓国的。比如陈国,是舜帝之后,妫姓。《史记陈杞世家》说:“至于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这个妫姓或者就是周王赐的,或者胡公一族本来就是以妫为姓,周王重新加以赐封,有追溯远祖的意味。至于命氏,倒是很容易理解。诸候以国名为氏,有立家的意思。我们也要注意到,多数诸候国都是周朝建立早期就已受封,就连较迟立国的郑国,也是周宣王时受封。当时的赐封礼仪或许真的有一道“赐姓命氏”的手续。而秦国自秦襄公始取得了诸候的地位,时间已是平王东迁之后,年代已入东周。赐姓命氏的礼仪恐怕久已不行了,或者平王走得匆忙,来不及施行。秦国虽然也是周王亲封,长久以来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遇之,待遇等同于楚国,说不定也有一些礼制上的原因。春秋时华夏大国公族不以国名为氏,只有秦国这个例外。
《史记》中关于赵氏人名的记载很多,有不少是秦国人。如出名的赵高。《史记》提到他的出身,说是诸赵疏远属。《史记》类似的提法不少,如《田单列传》:“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商君列传》:“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这是说田单、商鞅出身于齐国、卫国的公族。战国时的齐国国政已经被田氏夺取,齐国公族是妫姓田氏,不是春秋时的姜姓齐氏了。一些人据此认为赵高是赵国人,且是赵国公族远亲
。王立群先生似乎也是这么认为的。更众所周之的一种误解是赵高为宦官,太史公从来没这样说过。如果赵高是赵国人,而且从小被净了身,他显然不可能早早来到秦王的后宫。更有可能是秦灭赵国,秦始皇到邯郸后将他收录的。《史记》还提到赵高“通於狱法”,赵律和秦律显然很不一样。而秦始皇自被高渐离谋刺,终身不复近诸候之人,这是史有明载的。自秦灭赵国至秦始皇死去,约二十年时间。一个出身敌国宗族
,地位卑微的宦官,用十多年时间成为多疑的秦始皇的心腹,这种可能性有多大?所以《史记》记载赵高的出身,其本意实际是指他出自秦国公族。《史记》记载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南登琅邪,作琅邪台,立石刻,刻文中记当时的从者有“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等人。其中赵亥是建成
候,地位非常之高。排在他前面的王离是王翦之孙、王贲是王翦之子,将门之后,都是大有军功的。李斯如此重臣,因为没有军功,当时尚且不得封候。赵亥如果是赵国来的客卿,能够封候,必然立有大功,事迹于史上亦应多见。但赵亥、赵婴于《史记》中仅此一见。那么他们能得高位就只有一种可能:皇帝的近亲。
秦国公族为赵氏,不仅太史公再三强调,而且《史记》中的记述也可印证。如果称秦始皇为嬴政,是约定俗成。所谓“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古人一直都是这么叫的。秦始皇是非常之帝,自然要冠以非常之名。嬴政不比赵政响亮多了。但嬴在先秦时实际上是大姓。如果按柏杨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那样,秦始皇老爹为嬴异人,称秦二世为嬴胡亥,齐桓公为姜小白,晋文公为姬重耳,这显然是由于对当时的姓氏礼制不了解所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