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汉文帝是历史上最好的皇帝?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汉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政绩的充分肯定。
========提起中国历史上的汉文帝,也许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正是汉文帝和他的儿子汉景帝,继承了高祖开创的基业,励精图治,缔造了中国历史发展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繁荣。仁慈和节俭是汉文帝最为显著的特征,在大多数人眼中,汉文帝或是一个文弱书生,或是一位宽厚长者,应该是慈眉善目,仁慈谦虚的形象。然而历史上的汉文帝并非仅仅只是一张这样仁慈甚至有点懦弱的脸,在他的另一面,深藏着一张不为多数人所知的面孔。
仅仅有着忧国忧民的想法和慈悲为怀的心肠,是没有办法治理好天下的,尤其是治理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象汉初那样一个民生凋敝,百废待兴的社会更是如此。汉朝建立的时候,天子找不到四匹马,大臣坐牛车上班,这样一副悲惨的场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建国初期都严重。虽然经过了高祖和吕后的苦心经营,社会的发展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但是由于起点太低,人民生活依然很贫困,社会生产仍没有达到战国末期的水平。而且汉文帝是在吕后之乱以后,由群臣拥立登基的,地位并不稳固,某些功臣居功自傲,加上此时人心浮动,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很可能国家再度陷入动荡。在处理这错综复杂的形势过程中,汉文帝表现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很多时候不动声色,手段相当高明。如果仔细品读史书对汉文帝的记载,会发现汉文帝是一位政治老到,聪慧谨慎的皇帝。
在吕后专政期间,文帝还在代国为诸侯王,此时的他并没有象一些诸侯王那样享乐一禺,而是时刻关注着局势的变化。在吕后让他迁封内地的时候,他说愿意为国家长久守边为理由,既没有入圈套,又委婉地拒绝,而也正因如此,刘恒躲过了被吕后谋害的命运。
诛灭诸吕中,周勃陈平等大臣并不是象书上常说的那样忠心不二,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心怀鬼胎,见风使舵。在吕后在世的时候,这两人总是阿谀奉承,顺从甚至还有点推动吕后的专政,而在看到吕后过世,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起事,灌婴又领兵在外徘徊不前,吕氏将倾的情况下,才把自己的筹码押在了刘氏一方,加入了倒吕阵营。毕竟如果刘襄和刘章入京灭吕,周勃陈平如果没有点表示的话,很可能就会被划为吕后一党消灭。尽管他们在此间大部分时间还是在犹豫观望,但是对于很快消灭吕氏还是起做了一定贡献。在吕后之乱平定之后,诸位大臣开始讨论拥立皇帝的问题。惠帝的几个儿子被众臣认为不是刘氏后代,不能立,且全被周勃等杀了;而此时刘邦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两个儿子,此外,有可能继位的还有朱虚侯刘章,在灭吕氏时候他立功最大,但是在此过程中,他所表现出来的果断和勇猛,让周勃陈平等重臣感到了不安。经过细致的商量,大家决定拥立在当时有着“贤圣仁孝”著称的代王刘恒为帝,也就是历史上的汉文帝。收到这个消息后,刘恒仍十分谨慎,担心有欺诈,跟王府里的近臣商量了方案,先以有病为由推脱了好几次,用来争取一些时间静观其变,并派人去跟朝廷里的一些大臣打听确认,得知确实是局势已定,大臣们的确要拥立自己,才动身来到京师。在面对由代王到天子的转变,他掩盖住自己内心的喜悦而静观事态发展;在自己的侄子被大臣诛杀的时候,他忍住自己情感,选择了沉默,喜怒不形于色,内心却做了细致的分析判断,这些都表明刘恒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清醒的头脑,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能放下个人情感人。
在到了京城之后,刘恒在推让再三后,终被众臣拥立为天子,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他要处理的自然是跟拥立的大臣之间的关系。果然,刚到长安的时候,周勃就给刘恒奏报,自己有话要跟他单独说,这很明显是周勃居功自傲,要和刘恒谈条件的。而刘恒一句“天子不能有私语,有事情可以朝堂上说。”将周勃的发难挡住,这句话太高明了,即回绝了一些居功自傲的大臣的邀功或怀着别的目的谈话,又向大臣们展示了自己开张圣听的姿态,回答得委婉却又庄重。这时候,一些曾怀着立傀儡皇帝想法的大臣,想必此时已经略微感觉到了这位帝王决不是任人摆布的玩偶。
此时的汉文帝深知自己得位根基不牢固,处事十分谨慎,总担心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妥,引来重臣的不满。对于朝廷的老臣们,汉文帝处处以礼相待,十分恭谦。甚至都到了让一些大臣看不惯的地步,袁盎提议汉文帝不能这样对臣下过于恭敬,应该有君臣的样子,从袁盎的反应,汉文帝也大致明白了大臣们的想法,上朝就变得十分严肃。从这件事情可看出,汉文帝善于洞察大臣的想法,而且展示了以退为进的政治谋略。一个能说出“君无私语”的人并不是不懂得君臣之别,上下之礼,只是因为毕竟他是大臣拥立的皇帝,根基并不深,他让大臣开口来说这个事情,比他一来上任就摆出一副无比严肃的样子效果要好得多,否则肯定会引起大臣们的反感,而现在是经过他一段时间的恭敬礼对,大家有目共睹,又由大臣给他建议,他也顺理成章地拿起皇帝的权威,成为众臣眼中的“穆穆天子”。
汉文帝能很好地调节和众臣之间的关系,既有所限制,又在他们可以接受的程度之内。周勃可以说是功臣中最难处理的一个,在渭桥时候就想跟文帝私谈,此后自认为有大功,趾高气昂。文帝刚上任,自然不敢跟功臣正面冲突,只是来了下明升暗降,把周勃捧上丞相的位置,实际上是夺取了他手中的兵权。此后文帝在朝堂上问了周勃几个问题,他一个也答不上来,被问得满身是汗,后来文帝问陈平,陈平圆满回答了这几个问题。文帝用这个办法,很巧妙地暗示周勃:你不适合这个位置,识相的还是赶紧自动引退,否则大家都不好过。周勃经人提醒后,主动辞官。之后文帝还多次用软刀子去压制周勃,先是让他作为表率,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周勃回到家中,天天都穿着盔甲,生怕有人要害他,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入狱,请人去太后那里求情,文帝顺水推舟把周勃放了。其实这只是文帝打击以周勃为代表的功臣派的一个手段,一开始就没打算杀他,只是想让这些大臣明白君臣界限,不要有非分之想。打击了周勃以后,对别的大臣自然是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而且文帝打击的力度恰到好处,既压制了某些骄横的大臣,又在大多数的大臣能接受的程度之内。文帝对周勃的打击,并没有使得别的大臣感觉到不安。对于由大臣拥立的皇帝,大多难以摆脱权臣的羁绊,而汉文帝能不经过流血杀戮,如此漂亮地做到这一点,真可谓柔能胜刚,充分地表现出文帝敏锐的判断,善于抓住关键,也能统筹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
刘恒登上天子之位后,自然也会为自己子孙后代的长久统治而考虑。而此时,最有可能威胁到文帝一脉延续的人是淮南王刘长和齐王一系的刘襄刘章兄弟。对于他们,文帝自然是十分忌惮。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是却采取了一系列很隐蔽刘恒入长安继位这时期,刘章刘襄的威胁最为直接。他们在诛灭诸吕的时候手举义旗,其中刘章立功最大,而尤其让刘恒不安的是,在起事的时候他们私下约定灭吕后,刘襄为天子,刘章为齐王。对于曾擅自提出废立皇帝的人,对于哪个皇帝都会十分忌惮,何况是具有高度政治敏感的汉文帝?因而在对灭吕论功行赏的时候,刘恒故意找出刘章刘襄兄弟在起事过程中一些不合法度的行为,贬低他们在灭吕中的功劳,把灭吕的头功给了周勃。此时的汉文帝头脑清楚得很,周勃陈平等功臣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不至于有取代刘氏的野心,顶多是想通过自己捞点好处,在这个时候他们是自己可以依靠的力量;而刘章刘襄可不一样,他们又是刘邦的长孙,是可以被立为皇帝的,只要把齐王一系排除在外,自己又没有大的过失对话,皇位应该是稳坐的。当然文帝还是尽量稳住齐王那边,把吕后从齐国夺来的土地全还给他们,封了刘章和刘兴居为王。的打击压制的措施。
而到了文帝后期,由于刘章和刘襄过世,刘兴居谋反失败自杀后,齐王一席的威胁没有了。这时候,刘邦的儿子中,只有文帝和淮南王两个人。刘长为人狂妄,举止无度,不守汉法,甚至在朝廷杀人。刘长杀审食其这件事让文帝的夫人和太子感到十分震恐,文帝也不得不作考虑,在自己百年之后,他的儿子能否压制住他这个骄横的弟弟。史料记载中,汉文帝对刘长一直是比较宽容和忍让的,对于他不合法度的事情基本上不加以职责。表面上看,这是文帝的仁慈和大度,但是深究起来疑点还是不少的,既然能约束控制群臣,又怎么会对自己弟弟放任不管?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文帝是在故意让刘长展示他行为的荒诞,这样,他自己不但赢得美名,还使得刘长丧失问鼎帝位的可能。结果刘长发展到了公然反抗朝廷,又背地谋反的地步。虽然文帝不想杀他,但是却想让刘长背上谋反的恶名,后来决定对他流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