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童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娃娃亲”曾经在中国旧社会中风靡一时,是我们所熟知的一种业已过时和近乎匿迹的早婚现象和习俗。殊不知,在当今印度,这种早婚风俗依然盛行。童婚是流行于印度教徒中的习俗。印度童婚始于何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吠陀时期就存在。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算起,迄今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印度女孩如果到了12岁还未结婚,人们就会感到惊讶。

  在印度西北部的拉加斯坦邦马尔瓦尔地区,每年4月底的阿卡蒂节,常常有上万名儿童举行集体婚礼。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阿卡蒂节是一年中最吉祥的日子。这一天,在农村可以看到大人们带着“小新娘”和“小新郎”做在牛车里或列队徒步而行。去结婚的儿童们,有的睡在母亲怀里,有的坐在父母膝上,他们东张西望,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成千上万还在父母怀中的婴儿就与别家娃娃举行婚礼。这种婚礼和正常婚姻一样,经过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最后举行正式结婚仪式。婚礼也和成年人的婚礼一样,3、4岁的孩童穿戴整齐,戴项链和手镯在大人指点下,绕着“圣火”进行。尚不会走路的婴儿便放在金属制的大托盘里,完成各种婚礼仪式。由印度教僧侣把小女孩举起来放到一个看来象托盘似的称为“泰里”的大圆盘上,然后他把面纱的一端塞到新郎的手中。现在两人必须围绕一堆圣火转三圈以确认他们的结合。僧侣抱着新娘、新郎在旁边绕行,在乐师们的急速击鼓声中,在摇鼓的哗咚声中,在妇女们节奏单调的高亢歌声中,礼仪结束了。

  按照习俗,幼女婚后仍住在娘家。11、12岁后去夫家,此后的命运就由夫家决定。她们干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家务,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经常遭夫家指责和打骂。有的十几岁就做母亲。守寡的少妇不许改嫁,要穿最粗劣的衣服,不准参加任何娱乐活动。她们的未来命运全掌握在夫家手里。她们要操持许多家务劳动,家庭成员稍不如意,就会对她们任意打骂和责罚。

  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生活贫困的家庭占很大比例。童婚现象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贫民区。

  童婚过去在印度是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有70%以上的妇女实际结婚年龄不到15岁,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大部分印度妇女都是早婚。即使到了印度独立后的1961年,情况依然没有大的改善,农村女子的平均结婚年龄仍在15岁左右。

  据《印度时报》1994年1月9日的报道,在道格拉地区的一个名家顿马的小村里,有居民219人。这个村庄的新娘最大年龄不超过12岁。这个村子里的女孩子大多是在10岁前结婚的。小的有四五岁的。甚至刚刚学会说话和独立玩耍。村子里的大人们把他们的贫困归罪于孩子的婚事。认为,婚礼的花费,直接与新娘的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所需越少。如一个村民把自己五岁的女儿嫁出去只花了五千卢比,这可称得上是操办婚事的最低花费了。早婚导致早育。5、6岁结婚的女孩到了15岁就成了母亲。每年4月,印度各邦,尤其是北部,都有成千上万的儿童,包括婴儿,在这个季节完成他们的婚事。多数情况下,村民采用集体婚礼形式。集体婚礼的人数多寡主要依据当年的收成状况而定。一般有6到8对儿童举行这种婚礼。1993年4月,斋普尔地区约有500名儿童举行婚礼。拉加斯坦邦在校小学生的30%已婚。整个拉加斯坦邦,所有已婚夫妇中有25%的年龄在15岁以下。

  童婚习俗严重地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印度政府对遏制童婚陋习的决心非常坚定,一些邦政府已经先后开始拟定结婚要到政府部门登记的法律草案,决心用法律手段彻底解决童婚陋习问题。

  1929年,印度政府通过了《禁止童婚法》,1930年开始实施。但这一法令与印度教徒早婚的传统观念相违背,被认为是反宗教的,所以实际行不通。1978年,印度政府修改了《禁止童婚法》,把女子的结婚年龄从15岁提高到18岁,男子从18岁提高到21岁。

  但在很多山区部族里,童婚的习俗仍盛行不衰。据当地人说:“印度童婚的习俗是印度教经典提倡的。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变来变去,但宗教经典却是永恒的。” 童婚陋习难禁,有其错综复杂的经济、宗教、历史及社会原因。

  其一,经济上的节省。

  印度有些地方之所以童婚盛行,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农民经济困难。眼下在印度,姑娘出嫁时女方仍然要付给男方一笔价值不菲的嫁妆。按印度的规矩,女孩越小,男方要的嫁妆就越少;而男孩越小,举行仪式的费用也越少。印度父母希望通过让女儿提前出嫁免去昂贵的嫁妆,而男方也乐得早早给幼子定下终身,省下将来操持排场婚礼的大笔花销。城市居民尚且如此,对生活贫困的农民来说,儿女结婚更是一个倾毕生之力都难以支撑的负担。在许多农民看来,童婚和集体婚礼仪式比较省钱。据说,童婚和集体仪式每人至少可以省掉两万卢比(合三千元人民币)。因此,许多经济困难的家庭希望早日让未成年的子女结婚。

  其二,陈规的沿袭。

  童婚在印度古代宗教法典中得到过肯定,并作为一种社会习俗沿袭存在了上千年。印度不少古代法典中有大量记载,并肯定童婚,提到女子在月经来之前可以结婚 。如《摩奴法典》明确写道:“30岁的男人应同12岁的幼女结婚,24岁的男子应同8岁的幼女结婚。”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多处记载了童婚习俗 。《梵天往世书》中甚至提到幼女4岁以后可以结婚。印度教徒认为,婚姻一种圣礼,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神圣职责。几千年来陈陈相因,童婚就构成了一种传统习俗。而对于许多老百姓而言,传统就是法规。

  其三,家庭观念的影响。

  在印度,儿孙们毕竟还是唯一的养老保证。早生孩子意味着养老就有了保障。还有,按照印度教的观念,一个男人去世时,如果有他的女儿和一个孙子在他床边祈祷,那么,这个男人的灵魂由于有过多次生儿育女的痛苦而会得到拯救。陈旧的观念使一些老人极力主张孩子早日结婚,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四世同堂"的美满结局。如印度农村有一老太太逼着让她的三个11到14岁的孙子同时结婚,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她自己重病在身,希望去世前亲眼见到她未来的孙媳妇和玄孙。

  其四,出于贞节观的安全考虑。

  在农村地区,女孩通常独自在田野里放牧,容易发生不测。一旦遭到强暴,未婚女孩则极难找到婆家。早婚可给女孩及父母一种安全感。也有人将这种现象归罪于英国人对印度的入侵。为了保护女孩的贞节,人们及早将女孩嫁出去,以避免英国人玷污和破坏她们的贞节。

  其五,缺乏严格的行政管理。

  在印度这么大的国家里,结婚登记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准则。宪法虽然规定了结婚的年龄,但没有行政手段进行法律认可也是枉然。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偏远乡村举行的集体童婚,政府根本就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于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习得以长期存在和蔓延。

  由此看来,要禁止童婚,光靠制定法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唤醒民众,制造社会舆论,提高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加快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1)气候炎热,人的生理周期较快,性成熟较早,当然寿命也相对较短;(2)印度的文化,有70%的印度人信印度教,重视家庭出身,有所谓“种姓”之称,同时性别歧视较严重,女儿基本上都是早早订婚,娃娃亲特别多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印度政府已经意识到法律方面存在的漏洞,也多次明确表示了制止童婚的决心。一些邦政府已开始拟订关于结婚登记的法律草案,“印度全国妇女委员会”也开始进行童婚危害教育的宣传。然而,一些社会学者指出,在经济落后的农村,人们大多认定教义重于法律,即使有了新的法律,长期遭受宗教传统禁锢的人们也只能先顾及自己的吃穿,一旦觉得法律可能影响自己的经济生活,他们就不会顺从和执行。
参考资料: http://www.doudouditu.cn/sgdtq/2010-09-19/1278.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政治国家体系,风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