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灵山寺怎么走?
2013-10-14
展开全部
古刹灵山寺座落在距冕宁县城20公里的小相岭西麓深山中,因背倚灵山,其祖师杨学信肉身不腐及“灵山灵感,,而闻名遐迩。
历尽沧桑话灵山
灵山主峰海拨4000多米,挺拔屹立于灵山寺(海拔2254米)后,巍峨俊秀,长年云蒸雾锁。屏障于东的小相岭,7月披雪,气势磅礴。寺庙周围层峦叠嶂,林壑幽深,绿荫青翠欲滴,清泉石上飞流。灵山寺的殿宇亭阁掩映在绿荫翠盖之中。
雄踞于37级台阶之上的山门,为琉璃瓦盖的双层飞檐,与门前的古松相映,同寺后的灵山并峙,极为壮观。山门正中挂“灵山寺”金匾,两旁为钢架护栏,屋脊双龙戏珠,在朝云晚雾及夜间七彩灯光下,显得十分雄伟辉煌。
进入山门是一个大天井,正面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整个寺院呈“七星抱月”状。正殿与前殿及中厢之间为大天井;左右中厢、边厢与正殿及前厅、前殿之间构成4个小天井;殿门与前殿及中厢、左右下厅之间构成3个小天井。7个小天井环抱大天井,故称“七星抱月”。
大雄宝殿殿宇飞檐画栋,高10余米,面积为270.48平方米,坐北朝南,穿逗屋架全用优质冷杉构建,中间4根粗大的柱子,门的两壁为雕花门窗,挂名家手书匾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高约5米,两旁为18罗汉像,佛像背面为开山祖师杨学信塑像及肉身照片。
开山祖师杨学信(1748—1804年),法名悟真,号普度,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先祖杨超为清朝雍正年间阁老。其父杨廷是乾隆三年的翰林。母亲郭氏,生有三子,杨学信为长子。两个弟弟名叫杨学震,杨学仕。
杨学信16岁结婚,次年妻子亡故,18岁人川求道。后来到西昌(实为今德昌,因当时德昌属西昌县,故碑文记为西昌。)经“神人”指点人佛门,拜师德昌紫微山仙人洞解觉寺了妙大师。赐名悟真,佛号普度,居山数年,苦行修身,得到师父了妙、华光长老真传,学成后辞别师长,往朝四大名山。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杨祖师路经冕宁,忽然看见冕宁东面雪山高耸,景色雄奇,于是打算前去观看。路遇“神人”,问:“大师从阿处来,到何处去?有什么打算?”杨答:“自西郡来,到什么地方没有一定,朝山观景会有什么打算呢。”神人又说:“既然朝山,灯台山原是燃灯古佛道场,为何不去朝拜呢?”杨问:“有什么可以观赏?”答:“五百罗汉化身之处,再往上就是燃灯古佛讲经说法之台,这就是一个好去处。”大师问:“在什么地方?”神人指着白云深处说:“那高耸雪山之下就是。”杨道谢“多承指教”,还想再问,“神人”转眼不见。
杨祖师惊喜交集,策杖而行。至山林之中,但见“雄虎前导,麇鹿后随,直至顶峰。果然圣迹犹存,故址显在,天生异景,地产奇形,千瓣花之象,万盏灯之华,数十莹海水”。其景前所未见,杨祖师为奇峰异景所动,结庵修行,皈依者日众。次年县城文武官员、绅士、百姓迎其入城,会商兴建灵山寺院。经多方筹募资金,于乾隆四十八年破土动工。悟真亲自平基伐木,采办菜食,奔走操劳,历尽艰辛,经过15年的兴建,灵山寺于嘉庆二年竣工落成。寺院竣工建成时,紫微山长老华光亲将经书《达摩西来正法》送来,自此香火日旺,久盛不衰。悟真收徒48人,弘法21个春秋,于嘉庆九年(1840年)二月初六在灵山寺内端坐圆寂,时年56岁,其弟子见其肉身满面笑容,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供奉,其后肉身完全干涸不腐至1964年杨祖师肉身被毁,其间前后计160年。
灵山寺1797年竣工,建成观音殿,大雄宝殿,膳食房,善友朝山歇宿房等。后又经20多年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七星抱月”建筑群。
同治七年(1868年)普雄一带黑彝奴隶主涌入冕宁烧杀抢掠,灵山寺亦不能幸免。众匪将寺庙付之一炬,寺庙净地顿成火海,两廊及观音阁等建筑群化为灰烬,所幸大雄宝殿未毁。僧众逃灾避害,或云游他方,或分散乡村,灵山寺几乎成了一座空庙,虽有少数不忍离开的僧徒,都遭到侵扰,伤戮掳夺殆尽。灵山寺破败凋零。
同治八年,周大夫奉命剿抚越冕两县夷务,委派丁××带兵进驻冕宁,后平息了奴隶主抢掠。丁某听说杨祖师肉身成佛,经数十年不腐,须发犹存,手足不败,虽死犹生,不但县境内官绅士民献袍上对联,县外也有信众供斋进香。丁某来灵山寺朝拜,见到杨祖师实形真躯,自愿捐银壹百两,交给当时吕姓知县,并令各界募捐重建灵山寺,灵山寺又逐步复兴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重建灵山寺时,募捐的款项责成广修和尚和其他僧人共同主持修建庙宇,管理庙产山场,广修因监修城隍祠不能到职,只由其他僧人承建。在灵山寺被奴隶主毁坏后,地方豪强霸占庙产山场,所得收益不仅不归还寺庙,还蒙蔽地方长官。长官偏听偏信,将寺庙百步之外划归地方豪强,僧众“含血喷天,呈控府辕”无赖银尽无钱打官司。正如碑文所记“事无成效,告天无路,呼地无门”。后来僧人们联络原灵山寺在外的“本堂宗支子孙”,他们捐银,帮助伸冤,许姓知府根据僧众提供的杨祖师所留典当约据,恢复了灵山寺山场庙产。
历尽沧桑话灵山
灵山主峰海拨4000多米,挺拔屹立于灵山寺(海拔2254米)后,巍峨俊秀,长年云蒸雾锁。屏障于东的小相岭,7月披雪,气势磅礴。寺庙周围层峦叠嶂,林壑幽深,绿荫青翠欲滴,清泉石上飞流。灵山寺的殿宇亭阁掩映在绿荫翠盖之中。
雄踞于37级台阶之上的山门,为琉璃瓦盖的双层飞檐,与门前的古松相映,同寺后的灵山并峙,极为壮观。山门正中挂“灵山寺”金匾,两旁为钢架护栏,屋脊双龙戏珠,在朝云晚雾及夜间七彩灯光下,显得十分雄伟辉煌。
进入山门是一个大天井,正面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整个寺院呈“七星抱月”状。正殿与前殿及中厢之间为大天井;左右中厢、边厢与正殿及前厅、前殿之间构成4个小天井;殿门与前殿及中厢、左右下厅之间构成3个小天井。7个小天井环抱大天井,故称“七星抱月”。
大雄宝殿殿宇飞檐画栋,高10余米,面积为270.48平方米,坐北朝南,穿逗屋架全用优质冷杉构建,中间4根粗大的柱子,门的两壁为雕花门窗,挂名家手书匾牌。殿内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高约5米,两旁为18罗汉像,佛像背面为开山祖师杨学信塑像及肉身照片。
开山祖师杨学信(1748—1804年),法名悟真,号普度,湖南省常德府龙阳县人(今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其先祖杨超为清朝雍正年间阁老。其父杨廷是乾隆三年的翰林。母亲郭氏,生有三子,杨学信为长子。两个弟弟名叫杨学震,杨学仕。
杨学信16岁结婚,次年妻子亡故,18岁人川求道。后来到西昌(实为今德昌,因当时德昌属西昌县,故碑文记为西昌。)经“神人”指点人佛门,拜师德昌紫微山仙人洞解觉寺了妙大师。赐名悟真,佛号普度,居山数年,苦行修身,得到师父了妙、华光长老真传,学成后辞别师长,往朝四大名山。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杨祖师路经冕宁,忽然看见冕宁东面雪山高耸,景色雄奇,于是打算前去观看。路遇“神人”,问:“大师从阿处来,到何处去?有什么打算?”杨答:“自西郡来,到什么地方没有一定,朝山观景会有什么打算呢。”神人又说:“既然朝山,灯台山原是燃灯古佛道场,为何不去朝拜呢?”杨问:“有什么可以观赏?”答:“五百罗汉化身之处,再往上就是燃灯古佛讲经说法之台,这就是一个好去处。”大师问:“在什么地方?”神人指着白云深处说:“那高耸雪山之下就是。”杨道谢“多承指教”,还想再问,“神人”转眼不见。
杨祖师惊喜交集,策杖而行。至山林之中,但见“雄虎前导,麇鹿后随,直至顶峰。果然圣迹犹存,故址显在,天生异景,地产奇形,千瓣花之象,万盏灯之华,数十莹海水”。其景前所未见,杨祖师为奇峰异景所动,结庵修行,皈依者日众。次年县城文武官员、绅士、百姓迎其入城,会商兴建灵山寺院。经多方筹募资金,于乾隆四十八年破土动工。悟真亲自平基伐木,采办菜食,奔走操劳,历尽艰辛,经过15年的兴建,灵山寺于嘉庆二年竣工落成。寺院竣工建成时,紫微山长老华光亲将经书《达摩西来正法》送来,自此香火日旺,久盛不衰。悟真收徒48人,弘法21个春秋,于嘉庆九年(1840年)二月初六在灵山寺内端坐圆寂,时年56岁,其弟子见其肉身满面笑容,宛然如生,即将肉身移置佛堂供奉,其后肉身完全干涸不腐至1964年杨祖师肉身被毁,其间前后计160年。
灵山寺1797年竣工,建成观音殿,大雄宝殿,膳食房,善友朝山歇宿房等。后又经20多年的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七星抱月”建筑群。
同治七年(1868年)普雄一带黑彝奴隶主涌入冕宁烧杀抢掠,灵山寺亦不能幸免。众匪将寺庙付之一炬,寺庙净地顿成火海,两廊及观音阁等建筑群化为灰烬,所幸大雄宝殿未毁。僧众逃灾避害,或云游他方,或分散乡村,灵山寺几乎成了一座空庙,虽有少数不忍离开的僧徒,都遭到侵扰,伤戮掳夺殆尽。灵山寺破败凋零。
同治八年,周大夫奉命剿抚越冕两县夷务,委派丁××带兵进驻冕宁,后平息了奴隶主抢掠。丁某听说杨祖师肉身成佛,经数十年不腐,须发犹存,手足不败,虽死犹生,不但县境内官绅士民献袍上对联,县外也有信众供斋进香。丁某来灵山寺朝拜,见到杨祖师实形真躯,自愿捐银壹百两,交给当时吕姓知县,并令各界募捐重建灵山寺,灵山寺又逐步复兴起来。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重建灵山寺时,募捐的款项责成广修和尚和其他僧人共同主持修建庙宇,管理庙产山场,广修因监修城隍祠不能到职,只由其他僧人承建。在灵山寺被奴隶主毁坏后,地方豪强霸占庙产山场,所得收益不仅不归还寺庙,还蒙蔽地方长官。长官偏听偏信,将寺庙百步之外划归地方豪强,僧众“含血喷天,呈控府辕”无赖银尽无钱打官司。正如碑文所记“事无成效,告天无路,呼地无门”。后来僧人们联络原灵山寺在外的“本堂宗支子孙”,他们捐银,帮助伸冤,许姓知府根据僧众提供的杨祖师所留典当约据,恢复了灵山寺山场庙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