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史家多认为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死对头,其实不然,他们官场上政见不同,但个人间相互礼遇,友善相处,同为文人,并不相轻。同在朝廷做官,有分歧而不相倾!他们有类似的品格和志趣,有相近的秉性和共同的怪癖。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进行改革,推出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雇役法(或称免役法)、保甲法等。变法的重点放在理财政策、强兵方针、教育方案三方面。变法不久,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其中有欧阳修、苏轼、苏辙等人,也包括司马光。司马光曾用激烈的言辞弹劾王安石。因当时神宗为王安石撑腰推行变法,司马光竟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隐居洛阳,用了19年的时间编纂《资治通鉴》,以示不问政事。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神宗死后哲宗即位,十岁的哲宗不懂事,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执政。高太后一向反对新政,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汴京担任宰相。此时的司马光虽然又老又病,但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司马光执政,王安石则离京到江宁府“休养”去了。可见两人政见天壤之别。 以公心来说,司马光与王安石同是为了国家,但在具体方略上,各有政见。王安石着眼财政、军事上存在的问题,大刀阔斧地改革。司马光则着眼于伦理纲常的整顿。 政见不同而能友善相处,古今都是少有的,但他们做到了。 当时文人圈子里相传的“嘉祐四友”就是指王安石、司马光、韩维和吕公著。王安石曾作《明妃曲》二首,司马光和作《和王介甫(即王安石)明妃曲》,盛传于京都。变法初始,王安石向朝廷推荐吕惠卿,司马光忠告王安石说:“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许多年后,司马光的忠告被印证,王安石被自己最亲信的助手出卖。王安石先司马光半年过世,身为重臣的司马光也已是年老多病,但他出于对王安石的人品、才学和事业心的敬重,当然也不乏友情因素,抱病作书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根据司马光的建议,王安石死后被追赠正一品荣衔——太傅。几个月后,司马光亦撒手人寰。凡此,可见二人友谊之笃厚。
展开全部
王安石不懂变通,司马光只会砸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4
展开全部
司马光和王安石都是北宋朝著名人物,他们原来是朋友,二人身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品德、学识、性格等,治国理念却截然相反,耐人寻味。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
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
司马光本官员子弟,父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官居四品,入官场有庞籍提携,光尊籍为恩师;王安石则有欧阳修等人推荐。
王安石文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章、诗词流传于世,著有《王文公文集》;司马光文采也极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少时就聪明,砸缸的故事千古流传,“警枕”表现了他读书刻苦用功,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王安石入仕后,在地方为官,享有盛名,但中央征召几次,均坚辞不受,名声益彰。
司马光和王安石私生活都非常检点:王安石不纳妾,夫人背着他为他纳一妾,王发现后马上打发走了;司马夫人也像王夫人一样,给司马光纳了个妾,晚上姬妾去司马光房间,司马正颜说道:“夫人不在,你竟敢来此?速去!”
司马光不喜奢华,在朝廷宴请新科进士的闻喜宴上,司马光独不戴花,别人劝说是天子所赐,他才勉强戴了一支;二人都在群牧司供职时,群牧使包拯请客,司马光本来不大喝酒,觉得包拯劝酒、盛情难却,勉强喝了几杯,而王安石,不管包拯怎么劝,就是滴酒不沾。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好朋友,政治上却不太一致。早年东坡先生反对变法,被王安石排斥,晚年东坡先生反对全盘否定变法,又遭到司马光不满。
王安石对变法坚决推行;司马光则极力反对。
王安石说:“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
王马之争以前被冠以“儒法之争”,说司马是儒家,王是法家,其实二人都是儒家,王安石还一度配享孔庙,位列孔子孟子之后。
公元1086年,5月,王安石去世;10月,司马光去世。
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关于二人成为正式的政敌的故事
公元1067年,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 大典.本来,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 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 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 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事实上,这 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今天的年底发放双 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 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 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
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 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 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时 间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 大体表达清楚.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 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
变法主张.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
司马光于1038年中进士,时年19岁;王安石于1042年中进士,时年21岁。
司马光本官员子弟,父司马池曾为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属翰林学士),官居四品,入官场有庞籍提携,光尊籍为恩师;王安石则有欧阳修等人推荐。
王安石文采出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许多文章、诗词流传于世,著有《王文公文集》;司马光文采也极高,有《温国文正司马公集》,但更为著名的是他编纂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司马光少时就聪明,砸缸的故事千古流传,“警枕”表现了他读书刻苦用功,对后世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王安石入仕后,在地方为官,享有盛名,但中央征召几次,均坚辞不受,名声益彰。
司马光和王安石私生活都非常检点:王安石不纳妾,夫人背着他为他纳一妾,王发现后马上打发走了;司马夫人也像王夫人一样,给司马光纳了个妾,晚上姬妾去司马光房间,司马正颜说道:“夫人不在,你竟敢来此?速去!”
司马光不喜奢华,在朝廷宴请新科进士的闻喜宴上,司马光独不戴花,别人劝说是天子所赐,他才勉强戴了一支;二人都在群牧司供职时,群牧使包拯请客,司马光本来不大喝酒,觉得包拯劝酒、盛情难却,勉强喝了几杯,而王安石,不管包拯怎么劝,就是滴酒不沾。
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好朋友,政治上却不太一致。早年东坡先生反对变法,被王安石排斥,晚年东坡先生反对全盘否定变法,又遭到司马光不满。
王安石对变法坚决推行;司马光则极力反对。
王安石说:“善理财的人,可以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说:“天地间物产总有一个定数,不在民、便在官,你所谓的善理财只不过是盘剥百姓罢了”。
王马之争以前被冠以“儒法之争”,说司马是儒家,王是法家,其实二人都是儒家,王安石还一度配享孔庙,位列孔子孟子之后。
公元1086年,5月,王安石去世;10月,司马光去世。
王安石被封为“荆国公”,谥号“文”;朝廷追赠司马光为“太师”,封“温国公”,谥号“文正”。
关于二人成为正式的政敌的故事
公元1067年,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 大典.本来,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 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 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 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事实上,这 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今天的年底发放双 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 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 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
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 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 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时 间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 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 大体表达清楚. 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 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 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 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 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
变法主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