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象名称

比如荧惑守心、枉矢蛇行、景星之类的........... 比如荧惑守心、枉矢蛇行、景星之类的........ 展开
 我来答
空白880818
高粉答主

2019-06-29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3万
展开全部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以将“五行”分别与五颗星相配,即为沿用至今的水、金、火、木、土的名字。因为这五大行星在天空中均衡向划过,类似于纬线,所以古合称“五纬”。“五纬”、“五星”也就称作“五曜”。

1、水曜

水星,古名“辰星”。是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从地球上观测“水星”时,它一般都出现在太阳的两侧,距太阳的距离总保持在三十度内。

这里的“度”,为中国古代的单位,三十度左右约为一“辰”,《新唐书·志第二十一·天文一》中就曾有“十二辰”的说法,所以由运动距离来定“水星”名为“辰星”。

“水星”用肉眼是比较难观测到的,因为“水星”的公转轨道半径最小,是地内行星,一般都是随太阳在天空中划过,太阳的强光盖过了“水星”,每年只有很少的几天的条件,才可成功用肉眼观测到“水星”。

2、金曜

金星,古名“太白”。缘于其反射光为明亮的白色,是行星中最亮的一颗。其银白色的亮光最亮时比淡蓝色的“天狼星”还要耀眼。

《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大东》中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所说的“启明”和“长庚”似乎为两颗不同的星,其实两者实际上都是“金星”,当其在日出前可见时,就是所谓的“启明”,而在日落后可见时,就是“长庚”了。

3、火曜

火星,古名“荧惑”。由于“火星”表面的土壤及岩石都为红色,所以其反射光为淡淡的火红色,类似于荧光;另外,“火星”是第一颗地外行星,它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其在地球上自视的运动方向会产生变化,令人迷惑,

《后汉书·志第十一·天文中》就有“荧惑逆行”的记载,所以古代中国人民称其为“荧惑”。“火星”是“类地行星”中与地球最相似的一颗,最 近,“火星”曾达到距离地球相当近的距离,给对其的观测提供了良机。

4、木曜

木星,古时又名“岁星”。因其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个“星次”(即岁行一“次”)而得名。我国古代天文观测认为“木星”的运行周期是十二年,如果将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每个部分称为“次”,那么“木星”每年经过一个“次”,即上面所谓的“岁行一‘次’”。

这里的“十二次”分别为:星纪、玄枵、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木星”为目前已知的太阳系里最大的行星,其“木星大红斑”曾经是天文界一项著名的谜题。

5、土曜

土星,古名“镇星”。“土星”古代中国人民测其约二十八年绕天一周。平均每年行经“二十八宿”之一,好象轮流驻扎于“二十八宿”,即称“岁镇一宿”,所以称“土星”为“镇星”。

另外,也称“土星”为“填星”,其中“填”同“镇”,应为通假字。“土星”最初令人惊异的,就是它的“环”,从地球上观测,似乎长了两个“耳朵”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曜

匿名用户
2013-10-14
展开全部
1.彗星《天官书》中记有天棓、彗星、天欃、天枪四,那都是具有直而长的彗尾的彗星。有蚩尤之旗,那是尾巴特别弯曲的彗星。有五残星,那是有五条彗尾的彗星,等等。

2.大流星和陨石 有的大流星,由于气流的影响,它的余迹会发生扭曲变化,人目看来就好象蛇行一样,称之为枉矢。

有的流星体很大,它们能进入到低层大气,形成火流星,最后堕入地面,造成很大的陨石坑,陨石形如狗,因称之为天狗。有的火流星未堕到地面就爆炸毁灭了,如果它们发生在白昼,人们看不到(或注意不到)它们的亮光,而只听见它的爆炸声,这就是《天官书》中说的天鼓。关于一般堕落地面的陨石,《天官书》称为坠星。

3.极光《天官书》中记载了多种极光现象。烛星:一种象火炬形状的极光。卿云:若烟非烟,若云非云,是一种无定形的弥散光面型极光。天开:在黑夜的天幕上突然出现一条光带,好象天开裂了一样。还有归邪、旬始等,都是各种形状的极光。

4.黄道光《天官书》关于格泽星的描述就是一幅黄道光图像的写照,“如炎火之状,黄白,起地而上,下大上兑(锐)。”在太阳系中存在许多尘埃粒子,它们主要分布在黄道面及其附近。

太阳光照在这些尘埃粒子上,再反射出来,被人们观测到,就成为黄道光。它的图像就如上述格泽星的描述。因为它很微弱,所以很难观测。西方是在十七世纪由法国天文学家开始观测的。

因此,司马迁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描述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奇。

5.新星和超新星它们绝大多数是原来暗得肉眼不可见的恒星,忽然亮度增加几千乃至几万倍,人们就看到天上新出现了一颗星,因称新星。有的会增亮几千万乃至几亿倍,就称为超新星。新星和超新星的亮度后来又慢慢降下去,逐渐消失不见。

古人因称之为客星。有的客星很亮,受大气衍射的作用,看上去好象射出许多光芒,古人因而又称为孛星。这两种名称在《天官书》里都有记载,但奇怪的是未作定义性描述。由于彗星也具有出现后又消失的现象,有极少数彗星也会向四周所有方向喷 射出气体,因此古人也把彗星称为客星或孛星。精细如司马迁,居然未能从运动或不运动来区分彗星和新星、超新星,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除了上述这些奇异天象名称的介绍外,《天官书》中也有一些天象的记录。但这些记录极为粗略,无法具体确定其发生的日期乃至年份。从这一点来说,《天官书》的意义不是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录,而是开创了一个在纪传体史书中有专门篇幅保存天象记录的先例(至于准确的天象记录则在《史记》的一些本纪和年表中有所记载)。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4
展开全部
我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四千年前就有可考的文字星象记载。我国古代的天象记录,不但年代连续,而且相当丰富,其中有一些,在现代天文学问题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里,我们介绍有关古代太阳黑子、彗星、流星雨和客星的记载。
日中有“黑气”
太阳,是我们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我们祖先善于实践,勤于观测,对太阳上的细节都进行详细描述,精确记载,见于史书。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黑子记事,是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所见的太阳黑子现象,载于《汉书·五行志》:“成帝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一记录把黑子的位置和时间都叙述得很详尽。
事实上,在这以前,我国还有更早的黑子记载。在约成书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这一著作的卷七《精神训》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叙述。踆乌,也就是黑子的现象。而比这稍后的,还有:汉“元帝永光元年四月,……日黑居仄,大如弹丸。”(《汉书·五行志》引京房(前77—前37)《易传》)。这表明太阳边侧有黑子成倾斜形状,大小和弹丸差不多。永光元年是公元前43年,所以这个记载也比前面的记录为早。
黑子,在太阳表面表现为发黑的区域,由于物质的激烈运动,经常处于变化之中。有的存在不到一天,有的可到一月以上,个别长达半年。这种现象,我们祖先也都精心观察,并且反映在记录上。《后汉书·五行志》有这样的记载:“中平……五年正月,日色赤黄,中有黑气如飞鹊,数月乃销。”灵帝中平五年是公元188年。《宋史·天文志》也记有宋高宗“绍兴元年二月己卯,日中有黑子,如李大,三日乃伏。六年十月壬戍,日中有黑子,如李大,至十一月丙寅始消。七年二月庚子,日中有黑子,如李大,旬日始消。四月戊申,日中有黑子,至五月乃消。”绍兴元年是公元1131年。
黑子,不但有存在时间,也有消长过程中的不同形态。最初出现在太阳边缘的只是圆形黑点,随后逐渐增大,以致成为分裂开的两大黑子群,中间杂有无数小黑子。这种现象,也为古代观测者所注意到。《宋史·天文志》记有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四月辛卯,日中有黑子,乍二乍三,如栗大。”这一记载,就是属于极大黑子群的写照。
我们祖先观测天象,全靠目力。对于太阳只有利用日赤无光、烟幕蔽日之际,或太阳近于地平、蒙气朦胧之中,以及利用“盆油观日”方法,始可观望记录。从汉代到明代共一千六百多年间,黑子记载超过一百次。
上述史书所载的黑子“如钱”、“如栗”、“如飞鹊”、……都是表示黑子的形状;至于“数月乃销”、“三日乃伏”等等,是表明黑子的消长过程的。因为黑子大小相间,此生彼灭,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在望远镜未发明之前,史书所载的一定是大而易见的,所以至多不过二三枚,存在几天或几月而灭,这是和近代精密观测结果相符合的。至于“日赤无光”、“昼昏日晡”等等,乃是描写观测时候的情景。这些都是合乎科学的。对于前人精察天象的实践,外国学者也多有赞扬。美国天文学家海耳(1868—1938)就曾经指出:“中国古人测天的精勤,十分惊人。黑子的观测,远在西人之前大约二千年。历史记载不绝,而且相传颇确实,自然是可以征信的。”
欧洲发现太阳黑子,时间比较晚。他们最早的黑子记事是公元807年八月十九日。这已经是公元九世纪了:但是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太阳黑子的发现是伽利略(1564—1642)使用望远镜完成的天文学进展之一;他在公元1610年才看到黑子,直到1613年才把结果公开发表。
黑子的消长,有它的盛衰周期。平均周期十一年这数字是1843年德国业余天文学家施瓦贝(1789—1875)首先得到的。但是,如果引用我国古代太阳黑子的记录加以分析,也完全能够得到相同的结果。
1975年,我国云南天文台编集我国从公元前43年到公元1638年的黑子记录,共一百零六条,进行计算,得出周期是一○·六±○·四三年;同时还存在六十二年和二百五十年的长周期。这一重要结果,是研究我国古代黑子记录、探索它的规律的良好收获。
历代古记录已经表明:黑子出现最多的年月,也是极光出现频繁的时期。黑子和极光互有关系。
彗星记事
我国很古就有彗星记事,并给彗星以孛星、长星、蓬星等名称。古书《竹书纪年》上就有“周昭王十九年春,有星孛于紫微”的记载。但是因为这本书真实年代有待考证,对这件事暂且存疑。最可靠的记录,开始见于《春秋》:“鲁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鲁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次哈雷彗星①记录。《史记·六国表》载:“秦厉共公十年彗星见。”秦厉共公十年就是周贞定王二年,也就是公元前467年。这是哈雷彗星的又一次出现,不过《史记》没有记载它出现的时间。
哈雷彗星绕太阳运行平均周期是七十六年,出现的时候形态庞然,明亮易见。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末的二千多年,共出现并记录的有三十一次。其中以《汉书·五行志》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记载的最详细。
“元延元年七月辛未,有星孛于东井,践五诸侯,出河戌北,率行轩辕、太微,后日六度有余,晨出东方。十三日,夕见西方,……锋炎再贯紫宫中。……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炎入市中,旬而后西去;五十六日与苍龙俱伏。”
这样生动而又简洁的语言,把气势雄壮的彗星运行路线、视行快慢以及出现时间,描绘得栩栩如生。其他的每次哈雷彗星出现的记录,也相当明析精确,分见于历代天文志等史书。在西洋关于哈雷彗星记载,一般书籍认为最早是在公元66年,但是还可上溯到公元前11年,欧洲已有哈雷彗星的观测记载。不过,也还比我国《春秋》可靠记载晚了几百年。
我国古代的彗星记事,并不限于哈雷彗星。据初步统计,从古代到公元1910年,记录不少于五百次,这充分证明古人观测的辛勤。
哈雷彗星的来临,姿态固然十分雄伟,但是其他彗星的出现,气势也相当壮观。《新唐书·天文志》:“上元……三年七月丁亥,有彗星于东井,指北河,长三尺余,东北行,光芒益盛,长三丈,扫中台,指文昌。”唐高宗上元三年是公元676年。这种记录,不但形象描绘逼真,而且位置准确,所经过的亮星都加注记,这正是我国古代天象记录的优点。
在古代,我们祖先不仅观测彗星的形态和位置,对彗星的成因也有见解。《晋书·天文志》载有:“彗体无光,傅日而为光,故夕见则东指,晨见则西指。在日南北皆随日光而指,顿挫其芒,或长或短。”这种解释也是正确的。《晋书》修于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到二十年,就是公元644年到646年。而在欧洲直到公元1532年才有类似的认识。
我们祖先重视彗孛,有些虽然不免泥于占卜,但是观测勤劳,记录不断,使后人得以查询。欧洲学者常常借助我国典籍来推算彗星的行径和周期,以探索它们的回归等问题。哈雷彗星就是明显一例。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克罗梅林(1865—1939)和考威耳(1870—1949)曾利用我国古代哈雷彗星记录,跟计算所得的每次过近日点时间和周期相比较,最古记录上推到公元前240年。对照结果都比较符合,足证古代记录的可靠。前人辛劳记录的功绩未可泯灭!
近年来美国学者勃勒德,研究从1682年到二十世纪的哈雷彗星运动,曾经引用我国有关古代记录,来探索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归,并且研究太阳系中是否还存在第十颗大行星在对哈雷彗星的运动施加影响。在爱尔兰天文台工作的中国天文学者江涛,也研究哈雷彗星的运动,并且在1971年发表《哈雷彗星的从前轨道》一文。1977年,我国天文学家张钰哲(1902—1986),利用我国古代的哈雷彗星记录,上推到公元前1057年,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运算,发表《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历史》一文,所得结果,比较理想。他解决了我国历史界关于“武王伐纣”的准确年代的疑问;初步得出这日期是公元前1057年,丰富了史学上年代学的论证内容。可见我国古代的彗星记录到现代仍然焕发出它的光辉!
法国人巴耳代在本世纪五十年代研究一千四百二十八颗的《彗星轨道总表》之后断定说:“彗星记载最好的(除极少数例外),当推中国的记载。”这种评语,无疑是公允的!
星陨如雨
流星雨的发现和记载,也是我国最早,《竹书纪年》中就有“夏帝癸十五年,夜中星陨如雨”的记载。最详细的记录见于《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鲁庄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我国古代关于流星雨的记录,大约有一百八十次之多。其中天琴座流星雨记录大约有九次,英仙座流星雨大约十二次,狮子座流星雨记录有七次。这些记录,对于研究流星群轨道的演变,也将是重要的资料。
流星雨的出现,场面相当动人。我国古记录也很精彩。试举天琴座流星雨的一次记录做例:
南北朝时期刘宋孝武帝“大明五年……三月,月掩轩辕。……有流星数千万,或长或短,或大或小,并西行,至晓而止。”(《宋书·天文志》)这是在公元461年。当然,这里的所谓“数千万”并非确数,而是“为数极多”的泛称。
而英仙座流星雨出现时的情景,从古记录上看来,也令人难以忘怀。请看:
唐玄宗“开元二年五月乙卯晦,有星西北流,或如瓮,或如斗,贯北极,小者不可胜数,天星尽摇,至曙乃止。”(《新唐书·天文志》)开元二年是公元714年。
流星体坠落到地面便成为陨石或陨铁,这一事实,我国也
日食,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有记载的日食共985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4
展开全部
o(∩_∩)o...哈哈 看到第一个名字 荧惑守心 我就猜 荧惑当然是火星 至于心 应该是指心宿二 守嘛 说的就应该是信心特有的现象 逆行 我一查 果然 原文如下2001年3—7月份就发生了这种有趣天象:3月7日火星顺行,离心宿二5.3度,这是可以观察到的荧惑守心的开始,5月11日以后火星改逆行,又重新向心宿二附近移动,到7月20日再次接近心宿二,之后再度顺行远离心宿二,结束荧惑守心天象奇观。
这个天文奇观应该不是常常有的 真想看看呢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