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于2016-07-22
展开全部
一,审视标题,推敲诗歌意旨
二,捕捉意想,领会诗歌意境
三,构件术语,学会规范表达
四,注意积累知识,多读多背
就把老师平时给的正确答案记下来,背几个典型的,然后看诗歌是什么类型的,比方说什么思乡啊,想家啊,怀才不遇啊,孤独寂寞啊,你就往上套就行了,很容易得分的.当然,技巧也不能少呀!以下是我的一点建议(我是中文教师)
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解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四、布置作业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二,捕捉意想,领会诗歌意境
三,构件术语,学会规范表达
四,注意积累知识,多读多背
就把老师平时给的正确答案记下来,背几个典型的,然后看诗歌是什么类型的,比方说什么思乡啊,想家啊,怀才不遇啊,孤独寂寞啊,你就往上套就行了,很容易得分的.当然,技巧也不能少呀!以下是我的一点建议(我是中文教师)
鉴赏古典诗词,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解析: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析:“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解析: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解析: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解析: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解析: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2、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c.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
2、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
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四、布置作业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附答案]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