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自己的错误?

销魂军团丶偐
推荐于2018-03-04 · TA获得超过376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340万
展开全部
一般平衡论将“错误”定义为有悖于自身生存目标的行为。“错误”有害于自身的生存,其实质是不平衡。个人对待错误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不同的类型:一是明白为什么会犯错误——清楚错误的原因才能举一反三、自我完善,不犯同类错误;二是仅仅明白什么是错误——一个不明白为什么会犯错误的人,也只能做到不犯自身过去同样错误;三是什么是错误也不明白——一个连是非都分不清的人,必然会不断重复犯自己过去同样错误。 人的最高境界是能从别人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不但不重复犯自己的同类错误,而且还少犯前人或别人的同类错误,这个人一定会成为大觉大悟的圣人。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相当于别人交学费你来学习,降低自己的人生成本。人若仅仅是分不清错对,这个人还尚可医治;但若到了是非颠倒的地步,明明是错,还要将其合理化,那就不可救药了。人生最糟糕的错误就是犯同样的错误,最可怕的错误就是将错误变成习惯。错误固化成习惯和习惯性的错误,是一个人生存的死穴,思想和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变,可以说习惯决定命运。 左丘明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犯错误是正常的,而不犯错误是反常的;一个人犯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最可怕的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并固定为习性。决定个人命运的应当是习性而不是性格——习性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犯不犯错误,而在于如何对待已犯的错误,不但要“过则勿惮改”,而且还要从“过”中悟出教训,不断反省,少犯同类的“过”,不犯重复的“过”,从“过”中不断完善自我,善莫大焉。请记住: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机制比自身完美无缺更重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难倒圣贤就无过了?这仅是孔子对圣贤的理想化,即使圣贤,也会有“过”,圣贤与非圣贤的区别在于会不会犯同类错误,最重要的是圣人能分析“过”的原因,能举一反三、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犯自己的同类错误,而且还少犯别人同类错误。失败之所以是“成功之母”,那是因为有反省和修正机制,不知道为什么失败的人永远都是失败。那种自认为“都没错”的人,恰恰是错误的开始。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要“吾日三省吾身。” 李世民的“以人为鉴…”包含着三层意思:一是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你能虚心接受改正;二是从别人所犯错误中悟会出教训,自己不犯同类的“过”;三是从别人的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见贤而思齐。所以,唐太宗才能成为圣贤。“不犯同类错误”的实质是体现一个人自我完善、适应环境和学习能力。圣贤也同样需要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完善机制使人生不断趋向完美的理想境界——就如孔子说的“圣贤”。 上述的“不犯同类错误”、左丘明的“过而能改”、曾子的“三省吾身”、唐太宗的“以史为鉴…以人为鉴…”,还有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些都属于作者在“平衡方法”中反复讲的“负反馈”。负反馈对个人而言就是一种修正偏差、纠正错误、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机制。“吃一堑”,不但要“长一智”,而且还要“长多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