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主要想表达什么?

 我来答
石小希3
高粉答主

2019-04-20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54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4万
展开全部

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扩展资料:

鉴赏

《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可谓有九曲回肠之缠绕和复杂,他们并非那种献身革命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之间的情感经历富有张力,他们的故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显得那么“动听”和富有魅力。

对此,张爱玲曾说:“我以为这样写是更真实的。我知道我的作品里缺少力,但既然是个写小说的,就只能尽量表现小说里人物的力,不能替他们创造出力来。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倾城之恋

物流郑学姐

2019-03-21 · TA获得超过11.9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5万
展开全部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主要表达: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扩展资料

《倾城之恋》创作背景:

旧式大家庭是张爱玲本人最熟悉的场景。“深爱只是为了谋生”这种冷酷的婚恋观,跟她的父母婚姻阴影有关。幼年的父母离异、家族的败落都给她的心灵造成极大的创伤。她从父母亲族身上,看到了更多旧式婚姻的苍凉。

作品中的女性几乎很少是追求自身价值的强者,他们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也极少拥有过纯真浪漫的爱情。她们的爱情婚姻纯粹是谋生手段,是求生的筹码。她们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庸,是传宗接代的工具,所以就尽力利用男人的需求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婚姻是双方权衡利益下的交易,在这场交易中,经济利益当然是主角,爱情婚姻成了女性谋生的工具。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她极力描写这种“废墟之爱”——无爱的婚姻。这种婚姻不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是女性对生活做出的无奈抉择。

因此可以说,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虽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到更加浓重。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可以浓缩为“婚姻”、“爱情”两方面,而在对爱情的书写中,她一走上文坛,就带着对爱情幻想的不屑嘲弄,与同时代作家相比,张爱玲有着完全相反的爱情表达。在她的笔下是现实的,更是悲凉的。她揭示了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看到了没有经济地位的平等,爱情也将是虚空的神话。

《倾城之恋》作者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倾城之恋》作品赏析:

《倾城之恋》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张爱玲爱情观的作品。书中的白流苏是旧式大户人家的女子,出嫁应该是门当户对,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但婚后受尽夫家的毒打和欺凌,奋而离婚,可见旧式婚姻是无爱情可言,它只是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

流苏只得回到娘家,但在资财被势力穷酸的兄嫂哄尽之后,失去了经济的保障,无一寸立足之地。这时候范柳原的出现,给了她一次下赌注的机会。在张爱玲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得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依附的关系,在世俗的婚恋中是没有爱情可言。 

张爱玲正是想通过自己的小说告诉人们:旧式以经济为基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经济上自立、自强,才能自主地去追求爱情、寻找幸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倾城之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认为,"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意在求生,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也许,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因此,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5
展开全部
《倾城之恋》的发表,这部小说的出现标志了张爱玲的创作风格的独特性的确立。她的批判社会的锋芒收敛了,把虚拟的都市民间场景——衰败的旧家族和没落的旧式女人的挣扎转化为小奸小坏的市民的日常生活,直逼都市民间的精神。在形式和叙事上,她有意将自己的小说风格与市民小说传统相结合,借此使自己的小说迅速流行起来,达到了她关于“出名要趁早”的理想。 但她的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与文化市场上的通俗小说也大不一样。她不仅仅是描写都市市民的生活细节,而是抓住了社会大变动给一部分市民带来的精神惶恐,提升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乱世。个人的及时行乐的世纪末情绪和通过古老家族的衰败隐喻着传统道德价值没落,是她的小说的两大主题,她逼真地写出了现代化过程中都市的传统道德式微和市民面对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动而生出的虚无和恐慌的心理,她使散落在都市里的民间文化碎片重新通过记忆凝聚起来。
体现了“人生的飞扬与安稳”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批知识分子,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海归派”,从外国学来一套套理论,引进一套套模式。当时他们的理论有一个前提:东方文化是野蛮的,落后的,是要被摧毁的;西方文明是先进的,是我们必须要跟上的。这个模式到今天还存在,其实这是非常可疑的。经常有人讨论,比如婚姻、家庭的观念,东方人的家庭,过去是妻妾成群,这种男权在西方人看来是野蛮的,这种家庭不可能有爱,因为女子是完全依附在男子身上。但反过来,张爱玲也不相信普通人的爱。张爱玲的好处是她解构了五四时期的这样一种理念上的爱,这是张爱玲了不起的地方,张爱玲的创作的价值也是在民间的层面上,就是张爱玲看到了民间有它自己的世界,有它自己的一种生命状态。张爱玲的母亲相信的就是五四那套东西,所以她就走出家庭,到西方去学画画。她的一生非常坎坷,而这样的坎坷是以牺牲自己的家庭,牺牲对女儿的爱,牺牲对丈夫的爱,等等很多东西以后才争取了这样一个自己的独立存在。这对张爱玲母亲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但这些都在女儿张爱玲的心里烙下了创伤,这种从小失去母爱的心理创伤最后导致了张爱玲的背叛,张爱玲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文化成果,对新文学的主流,拒绝得非常彻底——你们要提倡新女性,她偏要写个《五四遗事》,让离婚离出个三美图;你们崇尚西方文化,我偏要推崇传统小说;你们喜欢西装洋服,她偏要设计奇装异服,把自己弄得像鬼一样。她就是什么东西都来个反叛。那么张爱玲这种反叛,最后慢慢就产生出一种意义,她看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看不到的民间文化形态,看到了被五四以来的知识分子所鄙视、所漠视、所批判的中国市民阶级,或者说中国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状态,这样,她才创作出了《倾城之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瓜妹聊娱文
高能答主

2017-08-02 · 娱乐领域创作者
个人认证用户
瓜妹聊娱文
采纳数:37924 获赞数:41564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表达的是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任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刘晓莹、刘晓敏.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性之我见: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3-94)
二、简介: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