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的角色有几种?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2.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
4.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扩展资料
行当的划分由来已久,大约在七八百年以前,元杂剧的时代,就划分出来很多行当。当时,这些行当的名词叫作脚色,大致分成末、旦、净三大类。末又分为正末、外末、冲末,旦又分为正旦、外旦、搽旦,净又分为净与副净。
京剧在早期划分行当,也包括贴旦在内,指的是比较次要的旦行角色,俗称二旦,例如现在京剧《红娘》里扮演莺莺小姐的,就是贴旦。夫,扮演车夫、轿夫、马童、衙役一类角色。总的说来,汉剧的这十种行当,划分得比较细致,为京剧划分行当,打下了基础。京剧后来划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型。
似乎比较简化精练,但每个大类之中,又包含若干小类,所以实际上是把这十种行当都包括在内了。不仅包括在内,而且更为细密严谨。唯一不同的是汉剧虽然有了生行,可他的主要行当和元杂剧一样,还是末,而不是生。发展到京剧,生行就成为主要行当了。
参考资料京剧行当_百度百科
戏曲舞台上的脸谱源自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兴盛于唐朝时期的歌舞戏。
当时叫“大面”、“代面”。
当时北齐权臣高澄的第四子——兰陵王高长恭就曾头戴“大面”(面具),在晋阳大败突厥。后,将士齐声演唱《兰陵王入阵曲》,歌颂兰陵王的功德。
唐代掌管宫廷音乐的官员崔令钦在《教坊记》一书中记载:“‘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
兰陵王高长恭虽然勇猛善战,却生得眉清目秀,像个美貌的女子。
他担心自己的形象不足以威慑敌人,于是就戴上木刻的假面具,每次冲锋陷阵,都会屡战屡胜。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美貌英武的王子,在演唱戏曲时模仿高长恭的“大面”,演绎北齐王子的传奇故事。
后来诸多戏曲舞台都沿袭了化妆脸谱的传统。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原来在南方各地演出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等戏班子先后来到京城,他们和湖北汉调艺人一起合作,逐步接受了昆曲、秦腔等曲目的曲调及演奏方式,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形成了京剧流派,在晚清宫廷的推波助澜下空前繁荣。
京剧脸谱据说也源自生活,比如说心里害怕,脸就会吓得煞白;病病殃殃就会面如土黄色等等。
京剧的脸谱颜色很有意思,只要你不是色盲,演员一上台露脸,好人坏人一看便知。
红色脸谱,一般都是忠勇侠义、有血性的正面角色,比如三国的关羽。褐色脸谱、粉红色脸谱一般代表着有正义感的老人。
黑色脸谱一般为刚毅、耿直、智慧、勇敢、铁面无私的化身,比如说宋代开封府尹包拯;
黑色脸谱也是孔武有力、粗鲁豪放的象征,比如三国猛将张飞。
白色脸谱多为狡诈、阴险、刚愎自用等反面人物形象,比如说三国奸雄曹操,明朝的严嵩等;另外年迈的老人、太监也使用白色脸谱。
蓝色脸谱代表着桀骜不驯、骁勇善战,比如清代盗御马的反清义士窦尔敦,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马武。
紫色脸谱有庄重、正义的含义,如秦朝的著名刺客专诸,三国名将张郃等。
金色脸谱表示神秘、威武、庄严,一般都是神仙人物,如释迦摩尼、二郎神。
绿色脸谱含义为勇猛、莽撞,如一些绿林好汉。
银色脸谱一般为妖精、妖怪等怪力乱神的形象。
黄色脸谱代表着性格暴躁、勇猛善战,比如春秋时期的廉颇,三国大将典韦等;也有彪悍凶猛、残忍的含义,如隋朝的宇文成都,宋朝的义军领袖杨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