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德与社会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是什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答: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目的: 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课程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提高专业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的目的: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2、两门课程的评价要点或原则有哪些异同? 答: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从这两个表述来看,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含义是一致的,也就是说,评价不是为了区分优劣,不是为了筛选。评价的主要目的或根本目的是激励、促进儿童发展,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方面,评价是为了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切性、有效性,以便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空间,以此作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这是新课程所有学科都倡导和遵循的。基于这样的目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评价观,提出了重要的评价原则。第一,要关注过程。评价不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还要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的努力的程度。第二,要追求多元。多元评价包括几个方面,一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包括儿童自己也是评价的主体;二是评价尺度的多元,不用一种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要尊重儿童的差异,要关注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他们富有个性的发展;三是渠道要多元,就是要力求根据多方面的信息来评价儿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评价原则,很多方面和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一致的。比如说要面向全体学生,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这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尊重儿童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是一样的。新课程就是要追求每个儿童的发展,每个儿童的基础个性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发展过程、发展特点就必然是不同的,因此评价也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所有儿童,不能认为达到某个标准就是好学生,没有达到的就是差学生,根据一个尺度去评价学生的发展。
4.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有哪些重要功能? 列举案例说明怎样体现这些功能。 答:1.诊断功能与调节功能诊断功能主要是通过了解、发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来体现的,调节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基于诊断结果所做的反思和改进来体现的。评价包括对课程实施状况、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和对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水平、成就与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从而为教师找到教学的症结所在提供线索,为教师选择教学策略、对教学重点和教学进度进行有针对性和实质性的调整提供依据,评价首先有这两种功能。2.强化功能与教育功能强化功能是通过尊重、鼓励发展来体现,教育功能是通过自省、建议、指导来体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是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由于对学生学习成就进行了鼓励性的、肯定性的评价,对不足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就使得评价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强化了学生在课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成就,同时也使他们更加明确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努力。由此可见,评价本身具有教育的功能,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案例1:了解我的身体,保护身体的方法评价要求:(1)说出自己的身高、体重,说明自己是从哪里知道的。(2)用动作和言语介绍一些保护身体的方法。(3)说出自己有哪些成长变化,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心情。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比较正确地填写出自己的身高、体重,但是是怎么知道的呢?大部分的学生回答是通过问父母知道的。从这个评价当中可以反映出来,在整个单元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并没有组织“量一量、称一称”的活动,让儿童亲自体验和感受自己的身体变化,这样一个评价起到的作用就是:让老师一方面看到自己教学当中的不足和学生获得经验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有感受,有领悟,促使学生不仅知道身高、体重这样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让他们关注自己的成长变化这个过程,并且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高兴,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在下一步的学习活动当中,真正地体会到珍爱生命、养成健康意识的品质。 5.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分别有哪些评价方式方法?两者有哪些异同。
答: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都提出了评价方法多样化,并且列举出若干评价方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就提出了五种评价方法。(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课标还特意提出:“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主要提出了五种评价方法。(1)观察记录。教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观察,并做记录。(2)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本课程的学习态度、表现等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巩固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3)达成水平评价。按照本标准的基本要求,以学年及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基准,通过纸笔测验、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本课程不排除纸笔测试方式,但反对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或刻意追求难度,以及将学生的品德用卷面成绩衡量的做法。(4)作品评价。将学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活动产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析。(5)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引导与帮助学生对自己和同伴在学习中的表现及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借鉴,相互促进。课标又指出:“学习结果评价的方式方法不是固定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不断完善评价方式方法。”这两个课程标准虽然在列举的方式方法上有不同的维度,实际上有很多的共同点。这两门课程评价都以课程目标为导向,以课程目标为准绳。1、比如“观察”,“作品评价”。2、比如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描述性评价”,实际上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质性评价为主的精神相一致。品德与社会课程标的“学生自评与互评”,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评价主体多元的理念是一致的。总的来说,两个课程标准都注重表现性评价,也就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的行为表现。不同点:1、评价的内容:品德与社会对学习的结果提出要求,而品德与生活则更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2、评价方法:品德与社会提出达成水平的评价,不排除笔纸测试;品德与生活则更强调形成性的评价,比起学习结果,它更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