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诸葛亮的事迹: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
三顾茅庐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引《襄阳记》)
舌战群雄
诸葛亮利用惟妙惟肖的口才,遍通于诸侯之间—— 鲁肃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对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 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的传说: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演义动画》诸葛亮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 》,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诸葛亮相关俗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牧刘表,后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其弟诸葛均隐居起来,躬耕于南阳 。
三顾茅庐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引《襄阳记》)
舌战群雄
诸葛亮利用惟妙惟肖的口才,遍通于诸侯之间—— 鲁肃馆驿中见孔明,又嘱曰:“今见我主,切不可言曹操兵多。”孔明笑曰:“亮自见机而变,决不有误。”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 孔明对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 孔明听罢,哑然而笑曰:“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尫羸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敦,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座上忽一人抗声问曰:“今曹公兵屯百万,将列千员,龙骧虎视,平吞江夏,公以为何如?” 孔明视之,乃虞翻也。孔明曰:“曹操收袁绍蚁聚之兵,劫刘表乌合之众,虽数百万不足惧也。” 虞翻冷笑曰:“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教于人,而犹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 孔明曰:“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虞翻不能对。 座间又一人问曰:“孔明欲效仪、秦之舌,游说东吴耶?” 孔明视之,乃步骘也。孔明曰:“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默然无语。 忽一人问曰:“孔明以曹操何如人也?” 孔明视其人,乃薛综也。孔明答曰:“曹操乃汉贼也,又何必问?” 综曰:“公言差矣。汉传世至今,天数将终。今曹公已有天下三分之二,人皆归心。刘豫州不识天时,强欲与争,正如以卵击石,安得不败乎?” 孔明厉声曰:“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薛综满面羞惭,不能对答。 座上又一人应声问曰:“曹操虽挟天子以令诸侯,犹是相国曹参之后。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 孔明视之,乃陆绩也。孔明笑曰:“公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请安坐,听吾一言:曹操既为曹相国之后,则世为汉臣矣;今乃专权肆横,欺凌君父,是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也。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公小儿之见,不足与高士共语!”陆绩语塞。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 孔明视之,乃严酸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 孔明视其人,乃汝阳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 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
隆中对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亮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后母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率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送女人用的头巾发饰给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诸葛亮的传说: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三国演义动画》诸葛亮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司马懿:“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复诸葛亮丞相诏书:“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刘禅祭奠诸葛亮诏书:“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 吕温《诸葛武侯庙记》:“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八阵图》、《古柏行》、《武侯庙》、《诸葛庙》、《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游诸葛武侯书台》,唐朝窦常的《谒诸葛武侯庙》,唐朝章孝标的《诸葛武侯庙 》,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诸葛亮相关俗语: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聪明莫过于诸葛亮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既生瑜,何生亮?(《三国演义》)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展开全部
最佳答案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朕闻卿(陈寿) 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於未夷。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军机之略其亦可代为。
曹操: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孙权:诸葛亮具异人之略,若效于江东,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刘晔:诸葛亮明於治而为相,实为国之栋梁也!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司马懿:天下奇才也!
司马炎:朕闻卿(陈寿) 之言,晓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为祭其忠贞。
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
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
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三顾茅庐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诸葛亮与武当山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打天下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唯一未能学得到的就是神仙炼养之术,使他终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许这也是他道门师长看他是个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负,因而因材施教的结果吧!
徐庶向刘备热诚地推荐诸葛亮(也叫诸葛孔明),刘备很高兴,便决定去访聘.当时诸葛亮正在襄阳城外隆中隐居.刘备携同关羽,张飞到隆中,不巧诸葛亮出了门,没见到.过了几天,刘备再冒著风雪去拜访,诸葛亮又跟朋友闲游去了.两次见不到孔明,刘备有些失望,但是为了成就大业,他求才心切,不顾张飞关羽的埋怨,又安排第三次的拜访.这回诸葛亮并没外出,不过还在草堂上睡午觉没醒,刘备便谦恭地拱手站在石阶上等候,直等到孔明睡醒,才得以晤面.诸葛亮为刘备的其诚所感动,答应出山辅佐刘备,终於干出了一番事业.「三顾茅庐」后来便用以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有时也表示多次拜访才见到对方.
如鱼得水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孔明)出山之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大事,把孔明当作老师,关羽,张飞看在眼,很不痛快,便对刘备说:「孔明年纪轻轻,有甚麼才学 大哥你对待他实在是好过头了,又没见到他显示出甚麼本事!」刘备劝解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两位弟弟不用再多说了.」 「如鱼得水」用以比喻得到跟自己相投合的人或找到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环境. 例如:李教授请到张明作助手,简直「如鱼得水」,研究项目的进度加快了,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初出茅庐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亮随刘备到新野后不久,曹操就派了夏侯敦领兵十万,到达博望城,逼近新野.刘备叫来关张二人 商议迎敌,张飞原本对刘备说的「得了孔明如鱼得水」很不服气,便赌气地说:「哥哥何不就派『水』去迎敌 」 刘备说:「智谋靠孔明,勇武须二弟,怎麼可以推诿呢 」 刘备叫孔明指挥作战,孔明怕关张等人不听从号令,便要了刘备的宝剑和印章,显示他正掌握兵权,违令者斩.孔明派兵遣将,在博望坡火攻曹兵,大败夏侯敦.这场漂亮的胜仗,使关张开始佩服诸葛亮,从此诚心诚意地听从他的调遣.《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有首评议诗赞扬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成语「初出茅庐」原说诸葛亮出山后初掌兵权就打胜仗,后来则用以比喻刚刚进人社会工作,缺乏实际经验.例如:别看他「初出茅庐」,却有一股冲劲,又肯虚心学习,很快就熟悉了业务,作出了成绩.
锦囊妙计
孙权为了控制挟持刘备,接受了周瑜提出的「美人计」,假意要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刚刚死了妻子的刘备,骗刘备到南徐招亲,然后打算将他软禁,作为人质,再派人去夺回荆州.刘备接见了孙权的使者,心存疑虑,诸葛亮却叫他放心大胆前往,满有把握地表示会「略用小谋,使周瑜半筹不展;吴侯之妹,又属主公;荆州万无一失.」并叫赵子龙护送刘备.临行,诸葛亮把赵子龙叫到跟前,交给他三个锦囊,跟他耳语道:「你保主公入吴,应该领受这三个锦囊,囊中有三条妙计,你可以依照顺序施行.」赵子龙依计而行,迫使孙权嫁妹弄假成真,后来又护卫刘备和孙夫人安全地离开吴地,逃出虎口.「锦囊妙计」现在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妥善办法.
一时瑜亮
周瑜一直要置刘备与诸葛亮於死地,但是他的计谋却一个一个地被诸葛亮破坏,《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至五十六回描述了「孔明三气周公瑾」的故事,周瑜心胸狭窄,身上本来带有箭疮还末痊愈,气怒之下,终於死去,他临终时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出了个周瑜,为甚麼又还要再有个诸葛亮呢!」由这个故事引出「一时瑜亮」这个成语,指同时存在的才干能力相当而又相抗衡对峙的两个人.
七擒七纵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登上帝位,蜀国兴盛起来.当时南中地区(现在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一带)几个郡却作乱造反,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前去讨伐,战事节节胜利,最后剩下南中首长孟获还继续反抗.诸葛亮了解到孟获不但打仗勇敢,而且在各部族中很有名望,便决定攻心为主,把孟获争取过来. 诸葛亮善用计谋,第一次交锋就把孟获活捉了.他游说孟获归降,但是孟获不服气,孔明也不勉强他,把他放了,让他再来较量.就这样,捉了放,放了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到了第七次,孟获终於心服口服,不再反叛.诸葛亮命令孟获和各部族首领照旧管理原来的地区,不派出官吏,也不留军队,使汉人和各民族长期相安无事,稳定了蜀国后方,为北伐创造了「无后顾之忧」的条件.「擒」就是捉拿,「纵」就是放.「七擒七纵」比喻对战胜对方稳有把握,在策略上有收有放地控制对方.
淡泊明志
刘备第二次拜访诸葛亮的时候,进了草庐大门,到了中门,只见门上写看一副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意思是用淡泊简朴来显示自己的志趣,用心境平静来远离名利.这副对联表现了诸葛亮品德修养的一个方面.诸葛亮《戒子书》则是用了双重否定的表达方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还是一样.诸葛亮与武当山诸葛亮,三国时人,出生於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十四岁时,他姐弟三人随叔父诸葛玄到了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市),不久,又随叔父到了襄阳投奔刘表.叔父逝世后,诸葛亮姐弟三人就在襄阳城西二十多里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了田产定居下来.诸葛亮天资超凡,居於隆中之卧龙岗,躬耕之余,博览诸子百家,显示出很高的知识才华.据《诸葛亮集》载,诸葛亮当时曾结交过许多荆州名士,谦恭请教,,知识愈加广博.当时著名的古文经学家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他在襄阳一带传授道业,收有很多门徒.据《仙鉴》记载,司马徽因见诸葛亮有经世之才,便向他说:「以你的才华,应当再访名师,充实你的学问.汝南灵山萼公玖熟谙政治,军事之雄韬大略,我常常向他请教,他的知识我们永远也学不完,你可以向他虚心求之.」诸葛亮很高兴,就随司马徽拜萼玖为师.诸葛亮在萼玖处住有一年, 萼玖却什麼也不教,但诸葛亮仍旧恭恭敬敬奉侍老师,直到萼玖认定诸葛亮确实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时,终於将《三才秘篆》,《兵法阵图》,《孤虚相旺》诸书一一传授给他.这些书有道学的,有天文气象的,,有兵法的,大多是诸葛亮以前未曾涉及到的学问,这使他受益颇大.数月之后,萼玖见他已能领会到所授著作的奥妙,就向他推荐说:「南郡有个武当山,此山有七十二峰,三十二岩,二十四涧,风景奇异,该山天柱峰,紫宵峰为最高,这两峰之间隐修的道家高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北极教主,精於《琅书》,《玉册》,《灵符》等六甲秘文及五行道法.你在我这里学的主要是兵法,而未精学道术,这深显不够,长此下去会落入偏激的左道之流,所以,我将带你拜北极教主为师,再深研道法.」於是,诸葛亮随萼玖便上了武当山.北极教主收诸葛亮为徒后,也对他进行了一番考验,每日令他砍柴担水,食以黄精.这样住了很久,见其果有诚心,方授之以道术.然后令其下山行世.这以后,诸葛亮也曾再访萼玖及北极教主,但终无所获,於是,继续隐耕隆中.司马徽因知诸葛亮大器已成,所以后来刘备向司马徽访问世事时,司马徽向他首先推荐的治世人才就是诸葛亮. 这以后就发生了刘备「三顾茅庐」以及诸葛亮拜为蜀相,终於显示出政治,军事天才的一系列动人经历.【按】后人考隆中,卧龙岗,似有南阳,襄阳之争.据《诸葛亮集》「亮家於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所记,当以今襄阳为确.原因有二:一,襄阳当时归南阳郡所辖,当有南阳之称;二,襄阳接壤今之宜城县,宜城有地名曰邓林,其名久远,三国时可能以邓林名邓县,隆中归此邓县所辖极有可能.又【按】道家者流有出世,住世,隐修,治世之不同,汉之张子房,三国时诸葛亮可谓住世,治世一派之代表.从诸葛亮一生的事迹来看,他於萼玖和北极教主处学得的道门学问很多,其中广博及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医药,符篆等等,这在他辅助刘备打天下的生涯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他唯一未能学得到的就是神仙炼养之术,使他终未得享天年而病逝.或许这也是他道门师长看他是个治世的料子,且有治世的抱负,因而因材施教的结果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诸葛亮(181~234)
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 )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刘备称帝 ,任丞相、录尚书事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从而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使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10万余言。
中国三国时期蜀国大臣,政治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家世二千石。东汉末,牧守混战,随叔父诸葛玄往依荆州刘表。隐居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陇亩,自比管仲、乐毅。建安十二年(207 )刘备闻其名,三顾草庐。亮拟定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氏,待机进图中原的隆中对策,为以后的蜀汉制定了总的战略。诸葛亮成为刘备主要辅佐。次年曹操南伐,他和江东周瑜、鲁肃共同努力,并亲至东吴游说,促成孙权、刘备的联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随后,辅助刘备取荆州四郡。后从荆州率军溯江入蜀助刘备包围成都,推翻刘璋统治,夺得益州。刘备称帝 ,任丞相、录尚书事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刘禅暗弱,朝政无论巨细,都取决于亮。
诸葛亮当政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益州豪强大族自刘璋统治以来,长期专权自恣,蔑视君臣之道,诸葛亮对他们的不法行为,也毫不容情。从而保证了蜀国政治上一定程度的清明和统一。
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族采取了恩威并用的政策。建兴三年(225),南中(主要当今云南、贵州地区)发生大族叛乱,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进行讨伐,打击为首分子,同时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使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蜀国提供了物力和兵力。
诸葛亮坚持与孙吴的联盟,并多次进行北伐,虽苦心筹谋,企图消灭曹魏,恢复汉室,但都因力量相差悬殊,未能成功。建兴十二年,最后一次北伐中,病卒于前方,谥忠武侯,被后代封建统治者推为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著有《诸葛亮集》,10万余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空城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