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为何丑化曹操?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楼主的灶核棚问题很好,为什么曹操被丑化,我曾经也研究过,因为从历史看曹操属于法家的变革家,他走了一条新的法家改革路线,那隐则为什么同样身为法家的变革家诸葛亮就不被丑化,而被神化呢?因为曹操是宦官出身,被士族看不起,他从此与儒家士族产生了仇恨,他杀了许多儒家的名士,向孔融.崔琰,等等,当时他势力很大呀,士族不敢说他,而士族代表袁绍又被他干掉,所以当时他的氏桥名声还不算臭,自唐朝以后,尤其是宋朝,文化来了发达,儒家又当了道,于是开始丑化他,把他弄成了白脸,楼上的兄弟说的对,他与中国文化作对,所以被丑化了,把它变成了小人。
易中天老师说的对,当曹丕称帝后,曹操的这张白脸就必当不可了
匿名用户
2013-10-17
展开全部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唤掘碧下人负我“
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这就是哲学的必要理论,——将错就错,很多时候对于处于无奈的人,将错就错是权宜之计。身出险境之人若望全身而退,此为必行之路。。。。
匡天宇 这好像是三国事实,他杀了吕伯奢全家/LH

电视电影都演曹操是坏的,其实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是导演为了演下去,把曹操设置成一个奸雄,你想想,如果刘备和曹操和孙权是为了争天下,才在拼搏,就是曹操想统一天下,才让刘备有机会三顾茅庐,如果那是刘备想的话,曹操也和举会变成(刘备),曹操就是想统一,先打刘备,也让刘备有机会去跟孙权"同谋散败"了^_^我佩服曹操(个人观点)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7
展开全部
为了映衬刘备的仁慈 ,必须丑化一人 ,曹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0-17
展开全部
曹操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要有反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博达国学
2020-07-09 · 成都国学教育专业机构
博达国学
成都国学教育专业机构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经“袁史”授权发布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曾在宴会上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诗句;也曾登山望海,抒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人生抱负;也曾在暮年感慨“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而这个人,正是三国时代的一代豪杰——曹操。

陈寿说他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键旦王导说“昔魏武,达政之主也”,李世民也盛赞其“雄武之姿”“栋梁之任”“匡正之功”。无疑,历史上的曹操虽受争议,但确实是个英雄人物。然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反面现象。那么,罗贯中具体是怎样来丑化曹操的呢?
以事见人
想要表现一个人的品性,不论好坏,平铺直叙直接说,可信度肯定是不够的,只有以事见人才能更好地说服别人。显然,《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深谙此道的,否则,也不可能把曹操这样一个乱世枭雄刻画成一个奸诈多疑、无才无德又喜好声色的反派。
以事见人,也不能单单只说事,要根据自己的目标,让这件事的所有地方,刻画此事的所有文字都为自己所用。前后有侧重,描写要生动。通过对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等各方面的细致描写,还怕人物形象凸显不出来吗?在对曹操反面形象的刻画上,罗贯中就很好地把握住了“细节”二字。

比如曹操讨伐董卓这件事,毫无疑问,这是曹操拨乱反正,匡扶汉室的行为,客观上讲,确实是无法由此来贬低人家的。罗贯中也知道这事的性质,但这可不能妨碍他抹黑曹操,他选择“另辟蹊径”“曲线救国”,不说清亮梁这事有多么正义,绕开这个,绝口不提,而是从战场的争斗过程来表现曹操的无能与可笑。
比如这一段,描写曹操战败后退场的。
“操带箭逃命,踅过革坡。”就在此时,有两个步军埋伏在草从中,一看见曹操骑马过来,就“二枪齐发”。曹操惊慌不已,只能在马中枪倒地前翻身下马。
而那两个士兵看见曹操落马,立刻就围了过来,想要擒住曹操。曹操为了逃命,只得滚下草坡。可后面两个士兵依旧紧追不舍,幸好千钧一发之际,曹操的部下曹洪来了,曹操才逃过一劫。关键在逃跑路上,他们又遇上一条河,曹操为了活命,便脱下铠甲,叫营救自己的曹洪背着自己蹚过这条河。
看看这情节,设计得多好,这细节也是十分到位,把曹操的无能与蠢笨表现得淋漓尽致。身为一方主帅,居然连两个小兵都打不过,遇上了就只会逃跑,跑还跑不过,只能等人来救。后来更是为了保命,连衣服都脱了,完全不顾自己作为将领的仪容仪表。

不得不说,罗贯中为了表现曹操的无能也是“煞费苦心”啊。诸如此类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比如濮阳城大火时曹操装傻躲避吕布,又被大火烧得狼狈不堪一事,再比如渭桥六战中曹操令人啼笑皆非的“换装答运”逃跑等等。凡此种种,都是采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显曹操其人的无能。
对比衬托
而除了大量的细节刻画与事件描写,罗贯中还采用了一个手法,那就是对比衬托。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反对比才能更加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由此,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鲜明了。
而按照罗贯中的宗旨,他自然是要用刘备一方的神勇英武、仁德大义等一切美好的品质来对比曹操,表现曹操的阴暗与各种不足的。这样,曹操的形象出来了,刘备一方的高尚与正义也由此显现,一箭双雕。
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战事失败逃跑,写曹操就写得无比狼狈、窝囊,好似他根本就不应该上战场一样;而写刘备就是突显人家逃跑时的无畏与大义凛然。两相对比,读者自然而然地就会觉得曹操这个人就不适合打仗,回回都失败,而刘备则是上天注定的君主,连失败都是那么的冷静、睿智。
不得不说,罗贯中这一招用得巧妙啊,效果也是响当当的。看看,读了《三国演义》的,哪一个不对曹操恨之入骨,哪一个不想对他破口大骂?不要说古人了,就是现在的我们,甚至笔者自己,从前都是持这样一个态度。

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去查看一下史料记载,我们就会发现,曹操压根不是这样一个人,与《三国演义》里写的完全就是两个形象。
历史上真正的曹操虽然也备受争议,有人表扬有人批判,但批判他的点绝不是书上说的什么无能无德、奸诈狡猾、奸淫好色等,都是说他窃汉一事,对于曹操的军事才能以及爱惜人才等优秀品质,他们也没有说过半个不字。
真实与虚构
作为一本小说,《三国演义》无疑是成功的,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十分明确,遣词造句上也无纰漏。罗贯中成功地用这本书“欺骗”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大家对书中曹操的形象深信不疑。

但是,这毕竟是虚构的,虽说也是依据史料构建的情节,但虚构就是虚构,不是历史的真相。咱们要品评一个人,无论是古时的人,还是就在自己身边的人,都不能单从一方面下手,而要多听多看,不能轻易就盖棺定论了。
参考资料:覃宏贤.论曹操反面形象的生成[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9):94-96.
陈松柏.细节,脸谱化的油彩——曹操形象塑造艺术论之三[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5):81-85.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2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