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7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展开全部
项羽为人残暴是历史定论,没有谁否认项羽为人的残暴;为什么还要再谈项羽的残暴,主要是出于一点考虑:项羽的残暴与项羽的败亡有无关系?
项羽为人的残暴最突出也最为人垢病的是他屠杀秦降卒20万,尽失秦民之心,终于导致项羽功败垂成。
在现实中国这个大地上,人们都认同这么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如此残暴,怎么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民心,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如此层层推理,人们大多认为: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所以,讲项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讲他的残暴,那就是放过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认同这么一种推理!如果历史研究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问题在于历史还有反证:项羽比秦始皇还残暴吗?
秦始皇以武力并吞六国,杀人无数,终成帝业;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秦始皇杀人无数导致秦始皇的败亡。我们至多能说,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经蕴含着二世亡国的因素,但是,这类话太具有普遍性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在建国的成功中包蕴着日后数世、数十世败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为普遍真理,那么真理也太普遍了。
因为秦始皇并未因生前的残暴导致秦朝在秦始皇统治之时崩溃,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论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贾谊《过秦论》中篇专论“二世之过”,贾谊认为,秦二世如果能够改变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不致于迅速致亡。可见,秦始皇的残暴如果能在其继任人的手上加以变革,也可挽救秦朝的败亡。
项羽与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颠峰跌至人生的谷底,因此,将残暴列为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我们做一点假设,探讨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政治幼稚、军事被动对项羽的失败造成的影响比项羽的残暴更为重要。
如果项羽政治上成熟一些(当然,一个政治成熟的人不会像项羽一样残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灭刘邦的机会:
第一,项羽入关;
项羽率领40万大军,挟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兵进函谷关,却遭到刘邦兵团的阻击——不准入关。如果此时项羽认识到秦朝的灭亡是刘邦、项羽相互关系的历史拐点,那么,项羽就有了一个消灭刘邦集团和最佳借口——不准入关。以项羽此时的军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刘邦集团。
第二,鸿门宴上;
刘邦必须来鸿门赴宴,以便给项羽一个说法、解释,否则他就会面临毁灭性的军事打击。不来解释,会招致军事打击;来解释,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轻,刘邦必来!
第三,汉元年八月,刘邦在接受项羽分封后回到汉中仅仅三个月,就出兵关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还坚守在废丘外,司马欣、董翳都投降刘邦。章邯坚守废丘,整整坚持了10个月。章邯这10个月在等什么?他时时刻刻在等项羽!如果此时项羽出兵关中,与章邯里应外合,趁刘邦在关中立足未稳,至少可以将刘邦逐出关不,赶回汉中,甚至有可能一举消灭刘邦。但是,项羽此时仍然没有认请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却置刘邦于不顾,而出兵齐地,深陷齐地不可自拔,给刘邦以可乘之机,巩固了关中之地,举兵东进,占领彭城,引发了彭城之战。
这三次机会,项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刘邦、项羽的历史都可以重写。
项羽是楚汉战争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军事家(项羽、韩信)之一。项羽的军事生涯伴随其一生;但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上最大的败笔恰恰是军事上他太缺乏战备眼光。如果项羽在刘邦派韩信经营北方战线之前及早开辟北方战场,如果项羽在韩信开辟北方战场之初就精心应对北方战场,那么,刘邦就不可能最终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包围,项羽最终也不会因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项羽在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对项羽的最终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项羽的政治失误和军事失误与项羽的残暴相比较,那么,我们应当承认,项羽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残暴。
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这样一个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们在楚汉战争的现实中却看到了另一个“真理”:残暴并非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至少与政治幼稚、军事被动二者相比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承认的真理在楚汉战争中就不灵了呢?
第一,残暴的滞后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要民心发挥作用得有一个过程。换句话说,一个统治者的残暴为天下苍生所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项羽的残暴表现得最集中的是两种情况,一是坑灭秦朝降军,二是对久攻不克之地的屠城。前者虽然引发了关中父老的仇恨,但是,对于天下苍生来说,屠杀秦军毕竟是让他们感到快慰的事;后者虽然令人发指,但是,这并不是项羽的常态。毕竟激怒项羽要他以屠城的方式来发泄他内心怨恨的时刻并不是那么经常,因此,要大多数天下苍生大认识到项羽的残暴必须有一个过程。所以,像残暴一类丧失民心的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它不可能那么快地发挥作用。
秦始皇的残暴到秦朝的灭亡,中间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在始皇死后,二世仍然继续施行暴政。这样,民心的向背才起了作用。
第二,政治、军事的直接作用。
和民心的滞后作用不同,政治、军事上的举措往往在极短时间就能呈现出巨大的威力。如果项羽入关以后就集中力量以军事手段解决刘邦集团,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立斩刘邦,那么,这种举措片刻之间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的系列讲座中并没有把项羽的残暴作为项羽败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是把项羽的政治幼稚和军事被动作为项羽失败的两大主要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提到项羽的失败总会让人想到项羽的残暴呢?
我们太喜欢重复我们已知的真理(包括民心得失与天下得失的关系),我们太喜欢以我们知道的真理来解释历史现象;既然项羽已经失败了,既然他为人非常残暴,那么,残暴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首选的项羽败亡之因。
项羽为人的残暴最突出也最为人垢病的是他屠杀秦降卒20万,尽失秦民之心,终于导致项羽功败垂成。
在现实中国这个大地上,人们都认同这么一个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项羽坑杀秦降卒20万,如此残暴,怎么可能得到天下的民心呢?如果一个人失去了民心,他怎么可能成功呢?
如此层层推理,人们大多认为:项羽的残暴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是他失败的唯一原因。所以,讲项羽失败的原因如果不讲他的残暴,那就是放过了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认同这么一种推理!如果历史研究真的如此简单,那么历史研究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价值和魅力。
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两句话并不错,因为这是历史的经验。我们可以找出许许多多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问题在于历史还有反证:项羽比秦始皇还残暴吗?
秦始皇以武力并吞六国,杀人无数,终成帝业;但是,从来没有人认为秦始皇杀人无数导致秦始皇的败亡。我们至多能说,秦始皇的成功中已经蕴含着二世亡国的因素,但是,这类话太具有普遍性了。哪个开国皇帝不是在建国的成功中包蕴着日后数世、数十世败亡的因素呢?如果以此作为普遍真理,那么真理也太普遍了。
因为秦始皇并未因生前的残暴导致秦朝在秦始皇统治之时崩溃,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论定秦朝二世而亡的真正原因。贾谊《过秦论》中篇专论“二世之过”,贾谊认为,秦二世如果能够改变秦始皇的暴政,施仁政,完全可以挽狂澜于既倒,不致于迅速致亡。可见,秦始皇的残暴如果能在其继任人的手上加以变革,也可挽救秦朝的败亡。
项羽与秦始皇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在四年之中就由人生的颠峰跌至人生的谷底,因此,将残暴列为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值得玩味。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我们做一点假设,探讨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就会发现,政治幼稚、军事被动对项羽的失败造成的影响比项羽的残暴更为重要。
如果项羽政治上成熟一些(当然,一个政治成熟的人不会像项羽一样残暴),他至少有三次可以消灭刘邦的机会:
第一,项羽入关;
项羽率领40万大军,挟巨鹿之战胜利之威,兵进函谷关,却遭到刘邦兵团的阻击——不准入关。如果此时项羽认识到秦朝的灭亡是刘邦、项羽相互关系的历史拐点,那么,项羽就有了一个消灭刘邦集团和最佳借口——不准入关。以项羽此时的军力和威望,可一鼓作气彻底解决刘邦集团。
第二,鸿门宴上;
刘邦必须来鸿门赴宴,以便给项羽一个说法、解释,否则他就会面临毁灭性的军事打击。不来解释,会招致军事打击;来解释,有可能遇害:二害相衡取其轻,刘邦必来!
第三,汉元年八月,刘邦在接受项羽分封后回到汉中仅仅三个月,就出兵关中,三秦王中除了雍王章邯还坚守在废丘外,司马欣、董翳都投降刘邦。章邯坚守废丘,整整坚持了10个月。章邯这10个月在等什么?他时时刻刻在等项羽!如果此时项羽出兵关中,与章邯里应外合,趁刘邦在关中立足未稳,至少可以将刘邦逐出关不,赶回汉中,甚至有可能一举消灭刘邦。但是,项羽此时仍然没有认请刘邦是他称霸天下的最大敌手,却置刘邦于不顾,而出兵齐地,深陷齐地不可自拔,给刘邦以可乘之机,巩固了关中之地,举兵东进,占领彭城,引发了彭城之战。
这三次机会,项羽如果能把握住其中的任何一次,刘邦、项羽的历史都可以重写。
项羽是楚汉战争时期最出色的两大军事家(项羽、韩信)之一。项羽的军事生涯伴随其一生;但是,项羽在楚汉战争中上最大的败笔恰恰是军事上他太缺乏战备眼光。如果项羽在刘邦派韩信经营北方战线之前及早开辟北方战场,如果项羽在韩信开辟北方战场之初就精心应对北方战场,那么,刘邦就不可能最终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包围,项羽最终也不会因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项羽在军事上缺乏战略眼光对项羽的最终的失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项羽的政治失误和军事失误与项羽的残暴相比较,那么,我们应当承认,项羽的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恰恰不是残暴。
我们在理论上都承认这样一个真理:失人心者失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但是,我们在楚汉战争的现实中却看到了另一个“真理”:残暴并非是项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至少与政治幼稚、军事被动二者相比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承认的真理在楚汉战争中就不灵了呢?
第一,残暴的滞后作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我们也要明白,要民心发挥作用得有一个过程。换句话说,一个统治者的残暴为天下苍生所认识需要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项羽的残暴表现得最集中的是两种情况,一是坑灭秦朝降军,二是对久攻不克之地的屠城。前者虽然引发了关中父老的仇恨,但是,对于天下苍生来说,屠杀秦军毕竟是让他们感到快慰的事;后者虽然令人发指,但是,这并不是项羽的常态。毕竟激怒项羽要他以屠城的方式来发泄他内心怨恨的时刻并不是那么经常,因此,要大多数天下苍生大认识到项羽的残暴必须有一个过程。所以,像残暴一类丧失民心的因素发挥决定性作用是要有一个过程的,它不可能那么快地发挥作用。
秦始皇的残暴到秦朝的灭亡,中间经历了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在始皇死后,二世仍然继续施行暴政。这样,民心的向背才起了作用。
第二,政治、军事的直接作用。
和民心的滞后作用不同,政治、军事上的举措往往在极短时间就能呈现出巨大的威力。如果项羽入关以后就集中力量以军事手段解决刘邦集团,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立斩刘邦,那么,这种举措片刻之间就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所以,我在《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之项羽”的系列讲座中并没有把项羽的残暴作为项羽败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是把项羽的政治幼稚和军事被动作为项羽失败的两大主要因素进行了重点分析。
既然如此,为什么人们提到项羽的失败总会让人想到项羽的残暴呢?
我们太喜欢重复我们已知的真理(包括民心得失与天下得失的关系),我们太喜欢以我们知道的真理来解释历史现象;既然项羽已经失败了,既然他为人非常残暴,那么,残暴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首选的项羽败亡之因。
舒尔佳奥利司他
2019-11-08 广告
2019-11-08 广告
奥利司他是长效的特异性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能阻止甘油三酯水解为可吸收的游离脂肪酸和单酰基甘油,使其不被吸收,从而减少热量摄入,控制体重。奥利司他胶囊在我国作为非处方药管理,对肥胖或体重超重的患者的治疗有效果。 奥利司他主要副作用是会引起油样...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舒尔佳奥利司他提供
展开全部
一、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读
司马迁《史记》得知:项羽,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这一失败看出项羽是一个在政治上看不清方向认不清真假的人,又在险境中不能急中生智,化险为易的人,怎么能领导众人走向成功呢?
二、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1、目光短浅、自满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细读史书可知,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2、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且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不过是一名强悍的勇士而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7
展开全部
不得民心,坑杀20万俘虏,不擅长用人才。匹夫之勇,个人英雄主义者,过于自信。没有头脑,不肯采纳意见。而不像刘邦,只要自己觉得这个意见有道理,他就会采纳。比如:拜韩信为大将军时,他把萧何的建议给采纳了,把女人,酒肉抛到一边,恭恭敬敬的拜韩信为大将军。这就是刘邦的优点,也是项羽的不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9-04-25
展开全部
其实个人觉得,项羽真正失败 和他的所谓残暴,不能慧眼识英雄等等 全无关系
项羽失败最根本原因 是他推崇的政治制度的完败,秦朝统一后 大一统 郡县制国家 才是人心所向,项羽又走周朝老路 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自己分封的诸侯王 全部都反,就算他杀了刘邦,还有王邦 朱邦 起来造反。。。历史不允许走老路
项羽失败最根本原因 是他推崇的政治制度的完败,秦朝统一后 大一统 郡县制国家 才是人心所向,项羽又走周朝老路 是不得人心的,所以他自己分封的诸侯王 全部都反,就算他杀了刘邦,还有王邦 朱邦 起来造反。。。历史不允许走老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3-10-17
展开全部
1、缺乏谋略和视野,不具备政治家
2、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3、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2、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
3、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