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富士山下歌词的意思和意境
《富士山下》词风唯美细腻,讲述的他放弃深爱自己的女人,在她婚礼那天,发现是自己的年轻气盛毁了女人的一生,让她没法体会幸福的感觉,这种错过的感觉,让他背负罪恶感,“良心有愧,原来随便错手,可毁了人一世”。渲染了一种让人细味的缠绵苦恋,流露着带点哀伤的情怀。
《富士山下》是一首劝导人们放下一段感情的歌。林夕创作的这首《富士山下》乃是源于他的“富士山爱情论”,林夕认为“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扩展资料:
歌名:富士山下
歌手:陈奕迅
作词 : 林夕
歌词:
拦路雨偏似雪花 饮泣的你冻吗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
连掉了渍也不怕 怎么始终牵挂
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原谅我不再送花 伤口应要结疤
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终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情人节不要说穿
只敢抚你发端
这种姿态可会令你更心酸
留在汽车里取暖 应该怎么规劝
怎么可以将手腕忍痛划损
人活到几岁算短 失恋只有更短
归家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
忘掉我跟你恩怨 樱花开了几转
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何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你还嫌不够
我把这陈年风褛 送赠你解咒
这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整段歌词讲述的基本上都是一男一女的对话,然而你现在在哪里听的话就像是偷听,所以自然听不懂。
拦路雨偏似雪花,饮泣的你冻吗?
正常来讲,其实没有拦路雨这个概念的,怎么可能说你走在路上突然下雨了,你喊他拦路雨,其实能理解的就是迎面刮过来的雨。
整句的意思就是,拦路雨偏偏似当年的雪花,这个雪花就是当年他们两个人在富士山下旅游的时候所见到的,有这个场景,突然想到了几年前的日本之旅。饮泣的你,直接写出了女主角正在哭。
这风楼我给你磨到有襟花。
很多人都不了解襟花是什么意思?(┯_┯)
襟花其实简单来讲就是结婚的时候佩戴在胸口的花。
这里也大概说出了女主角的身高,只是到了男子胸口的位置。
也说出了两人的感情,其实不是那么好。
为什么呢?
可以想象一个女子每天,被男子拥在怀中,但她每天都在哭。胸口上这朵花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o⊙)!
这花自然不是红色的,是白色的,所以说这首歌很有浓重的死亡气息。
连掉了职也不怕,怎么始终牵挂,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前两句就比较简单,字面上意思也能理解。
难理解的是后两句,今天是哪一天?
这里的今天后面会讲到
原谅我不再送花,伤口应要结疤,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
又是很浓重的死亡气息
他没有送花,是觉得送花会让两人身上的伤疤更深,从而更难愈合。
觉得两人的感情破裂到这种程度,现在还送花,让对方觉得这段感情还能挽回,才是最可怕的。
直接跳过副歌,那下一句
情人节不要说穿,只敢抚你发端,这种姿态可会让你更心酸。
这里就填了前面的坑了吗,今天就是情人节。
剩下三句从字面上意思也蛮好理解的,这不过多解读了。
忘掉你我恩怨樱花开了几转
这里男子在劝女子,忘了两人的恩怨(´-ωก`),算算时间已经从那次东京之旅过了几年了
樱花开了几转?花每年烙一次,那已经过了好几年了
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
男子觉得当年的事情仿佛隔了一个世纪,一般遥远
谁都只得那双手靠拥抱亦难任你拥有?
谁都只有那一双手,你抱住了一个人,不代表你拥有了一个人,你抱住了一座富士山,难道你说富士山是你的吗?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陈妍这雪路浪游为何为好事泪流?
以前沿着这条雪路兜风
在以前看来,或许是好事,但现在却使我泪流
谁能凭爱意有富士山私有?
我们的爱其实不是我们自己的,是属于富士山的
还有最重要的一句,试管里找不到他人物眼眸
其他的都比较好理解,这就不过多的解读
劝慰女子放下自己与他的恩怨,彻底的忘掉,就像试管里的溶液,即使用显微镜看,也没有能够污染的东西。
推荐于2017-11-29
但是一直都不明其歌词的含义,今天在网上搜了一下,确实有这首歌词的解释,不敢独享
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陈奕迅的新碟里,很多朋友都对“富士山下”不明所以,其实这词写得并不深奥。要解读这首歌词,要先搞清楚林夕想要在这里表达一种怎样的想法。
事情上,“富士山下”与其它大部份的林夕作品一样,都是用以表达林夕的人生观——放下回忆的包袱,珍惜眼前人(其实无论体裁有多大的差异,但林夕几乎所有的词作主旨都是走向同一个点的,只要能领悟林夕的人生观,就很容易可以参透他每一首词)。而具体到“富士山下”本身,是一首劝导人们放下一段感情的歌,就像近期他写的“情永落”、“情歌”差不多,只不过这次换成第一人称的视觉,去劝导自己的前任女朋友而已。
“拦路雨偏似雪花 饮泣的你冻吗 这风褛我给你磨到有襟花”
“连掉了迹也不怕 怎么始终牵挂 苦心选中今天想车你回家”
最三两句是用来营造全首歌的整体意境。
因为“富士山下”的旋律和配乐本身就有一种冬天的情调,因此,林夕在这里用了“拦路雨”、“雪花”、“饮泣”、“冻”、“风褛”等词去营造寒冷的感觉,亦开始铺展整个故事的前序——对自己怀有很深感情的女主角,选了非常严寒的一天(衬托出悲凉),穿着一件自己送给她而又很残旧——掉了迹(本人生活在南方,不清楚普通话有没有这种说法,“掉了迹”在粤语里就是褪色的意思。另外,如果你所看到的版本是“调了职也不怕”,那是印刷出错)——的风褛(表示对自己的思念),要求自己送她回家。
“原谅我不再送花 伤口应要结疤 花瓣铺满心里坟场才害怕”
“如若你非我不嫁 彼此终必火化”
“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
第二小段,林夕继续用“结疤”“花瓣”“坟场”“火化”几个词去深化华丽而伤感的雪景。同时开始讲述自己的立场——我们的感情已经结束了,因此我不会再给你送花(泛指一切热恋时的缠绵),因为此时再送花给你而勾起大家心里面的记忆还使我们不知所重。即使你认为今生只能爱我一个人,但我们这段感情已经无法弥补了,而我们始终还是要死去的。而“一生一世等一天需要代价”的意思就是:在有限的余生里这样消耗短暂的岁月是没有价值的。
“情人节不要说穿 只敢抚你发端 这种姿态可会令你更心酸”
在情人节的时候(泛指情侣之间的各种纪念日),虽然我知道你对我还存在爱意,但我只能够以朋友身份的关怀去回报你,你种做法是不是令你更心疼呢?
“留在汽车里取暖 应该怎么规劝 怎么可以将手腕忍痛划损”
这里要回到第一小段的是场景,自己正开着车送女主角回家,而因为寒冷的天气,再加上女主角本来就志不在家,因此在途中肯定会有插曲(顺带一提“取暖”、“规劝”、“划损”这三个词,不但韵律工整,而且也和全首曲的意境和当时的场景配合得天衣无缝,还不落俗套,真是佩服林夕的天才词感)。
在车子内休息的期间,我究竟应该怎样劝谕你,你怎能够为了爱情这么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人活到几岁算短 失恋只有更短 归家需要几里路谁能预算”
这是典型的林夕式句子,充满哲理之余还余音荡荡,馀韵犹存,相信各位都能够体会,我还是不要译了。
“忘掉我跟你恩怨 樱花开了几转 东京之旅一早比一世遥远”
当你忘记我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之时,已经不知道过了多少个寒暑了。人人都会说余生想要做什么什么,但既然已经想到了为何不马上去做呢?你有生之年可能还有机会去一趟东京旅行,但要你明天(就是尽快的意思)就去,却很难做到了。
“谁都只得那双手 靠拥抱亦难任(为)你拥有 要拥有必先懂失去怎接受”
开始切入主题,直接讲道理。
我们彼此都是血肉之躯(真实的人,即不是电视剧里完美爱情的男女主角),一个人无论如何努力地展示自己的爱意,也不一定能完全拥有另一个人,如果真的要学会如何最大限度的维系一段感情,就必须曾经了解失去一段感情是什么滋味。
“曾沿着雪路浪游 为何为好事泪流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这里就是表达这首词的中心思想。
这是林夕的原话“其实,你喜欢一个人,就像喜欢富士山。你可以看到它,但是不能搬走它。你有什么方法可以移动一座富士山,回答是,你自己走过去。爱情也如此,逛过就已经足够”。
因此,这几句词的意思就是,我们都曾经一起漫步过白雪(就是经历过甜蜜时光),即使相爱是一件这么美好的事情,你为何现在要流泪呢?一个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移动一座富士山的。
“何不把悲哀感觉 假设是来自你虚构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
'试管里找不到它染污眼眸'取自英文句子——can not identify sadness through test tube。整句话的意思是:悲伤不是一种实质的东西,不能从试管里(化学,比喻真实的物质)里提炼出来,既然如此,为何不把这种感觉当成是虚构的呢?
“前尘硬化像石头 随缘地抛下便逃走”
“我绝不罕有 往街里绕过一周 我便化乌有”
过去的往事已经成为历史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可以忘掉。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谁唯一的伴侣,只要你真诚地去寻找,很快就会找到另一个,而我也会从你的回忆里消失。
“你还嫌不够 我把这陈年风褛 送赠你解咒”
如果我说了这么多你都还是未能放下我的话,我不如把这件陈年风褛,送给你就当作是我的存在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