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古文翻译。《和郭主簿》陶渊明中的翻译和《报任安书》司马迁中的句子翻译
《和郭主簿》陶渊明1、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2、凯风因时来3、回飙开我襟4、息交游闲业5、园疏有余滋《报任安书》司马迁中1、修身者,智之符也2、爱施者,仁知端也3、取与者...
《和郭主簿》陶渊明1、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2、凯风因时来3、回飙开我襟4、息交游闲业5、园疏有余滋
《报任安书》司马迁中 1、修身者,智之符也 2、爱施者,仁知端也 3、取与者,义之表也 4、耻辱者,勇之决也 5、立名者,行之极也 如何翻译???谢谢!! 展开
《报任安书》司马迁中 1、修身者,智之符也 2、爱施者,仁知端也 3、取与者,义之表也 4、耻辱者,勇之决也 5、立名者,行之极也 如何翻译???谢谢!! 展开
2个回答
2013-10-18
展开全部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①。凯风因时来②,回飙开我襟③。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④。园蔬有余滋⑤,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⑥。舂秫作美酒⑦,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⑧。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⑨。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⑩。
【注释】①蔼蔼:茂盛的样子。中夏:夏季之中。贮:藏、留。这两句是说当前树林茂盛,虽在仲夏,仍很阴凉。 ②凯风:南风。因时来:应节吹来。 ③回飙:回风。开我襟:翻开我的衣襟。 ④息交:罢交往。游:驰心于其间。闲业:对正业而言,正业指儒家的《六经》等,闲业指诸子百家、“周王传”(《穆天子传》)、“山海图”(《山海经》)等。卧起:指夜间和白天。这两句是说停止了和朋友的交往,日夜驰心于读书弹琴的闲业之中。 ⑤园蔬:园里的蔬菜。滋:滋味,《礼记·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郑注:“增以香味。”余滋:余味无穷。《礼记·乐记》:“太羹玄酒,有遗味者矣。”余滋、遗昧同义。这句和下句是说园里的蔬菜余味无穷,往年的粮食今天还储存着。 ⑥营己:为自己生活谋划。极:止境。过足:超过需要。钦:羡慕。这两句是说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有限,过多的东西不是我所羡慕的。 ⑦秫:黏稻。舂秫:黏稻,为了做酒。 ⑧未成音: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⑨真复乐:天真而且快乐。簪:古人用来插在冠和发上的饰物。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指富贵。这两句是说这些事情天真而快乐,可以聊且忘掉富贵荣华。 ⑩这两句是说遥望白云,怀念古人高尚行迹的心情,不自觉地深重起来。
【赏析】
诗题《和郭主簿》然郭氏姓名事迹均不详,“主簿”是州县主管簿书的属官。此诗作年众说纷纭,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于义熙四年(408)渊明44岁时作,较为可信。在此之前,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辞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四十一岁(405)时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壮志,结果也必然是“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和郭主簿》就是他归家二年后所作。这一首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朴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注释】①蔼蔼:茂盛的样子。中夏:夏季之中。贮:藏、留。这两句是说当前树林茂盛,虽在仲夏,仍很阴凉。 ②凯风:南风。因时来:应节吹来。 ③回飙:回风。开我襟:翻开我的衣襟。 ④息交:罢交往。游:驰心于其间。闲业:对正业而言,正业指儒家的《六经》等,闲业指诸子百家、“周王传”(《穆天子传》)、“山海图”(《山海经》)等。卧起:指夜间和白天。这两句是说停止了和朋友的交往,日夜驰心于读书弹琴的闲业之中。 ⑤园蔬:园里的蔬菜。滋:滋味,《礼记·檀弓》:“必有草木之滋焉。”郑注:“增以香味。”余滋:余味无穷。《礼记·乐记》:“太羹玄酒,有遗味者矣。”余滋、遗昧同义。这句和下句是说园里的蔬菜余味无穷,往年的粮食今天还储存着。 ⑥营己:为自己生活谋划。极:止境。过足:超过需要。钦:羡慕。这两句是说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有限,过多的东西不是我所羡慕的。 ⑦秫:黏稻。舂秫:黏稻,为了做酒。 ⑧未成音:发不出完整的声音。 ⑨真复乐:天真而且快乐。簪:古人用来插在冠和发上的饰物。华簪:华贵的发簪。这里指富贵。这两句是说这些事情天真而快乐,可以聊且忘掉富贵荣华。 ⑩这两句是说遥望白云,怀念古人高尚行迹的心情,不自觉地深重起来。
【赏析】
诗题《和郭主簿》然郭氏姓名事迹均不详,“主簿”是州县主管簿书的属官。此诗作年众说纷纭,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系于义熙四年(408)渊明44岁时作,较为可信。在此之前,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因“亲老家贫”,“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归去来辞序》),曾几度出仕,最后一次是四十一岁(405)时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在这十三年间,东晋内乱迭起,到处腥风血雨,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哀鸿遍野。处在这样动乱、黑暗的时代,庶族出身、家道中衰的陶渊明,虽然有过“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宏图壮志,结果也必然是“有志不获骋”(《杂诗》之二)。于是,他便归隐浔阳,开始了躬耕田园的生活。《和郭主簿》就是他归家二年后所作。这一首描写了夏日乡居的淳朴、悠闲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牢笼之后那种轻松自得、怀安知足的乐趣。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平淡冲和,意境浑成,令人感到淳真亲切、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通篇展现的都是人们习见熟知的日常生活,“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曾《诗谱》)虽如叙家常,然皆一一从胸中流出,毫无矫揉造作的痕迹,因而使人倍感亲切。无论写景、叙事、抒情,都无不紧扣一个“乐”字。你看,堂前夏木荫荫,南风(凯风)清凉习习,这是乡村景物之乐;既无公衙之役,又无车马之喧,杜门谢客,读书弹琴,起卧自由,这是精神生活之乐;园地蔬菜有余,往年存粮犹储,维持生活之需其实有限,够吃即可,过分的富足并非诗人所钦羡,这是物质满足之乐;有粘稻舂捣酿酒,诗人尽可自斟自酌,比起官场玉液琼浆的虚伪应酬,更见淳朴实惠,这是嗜好满足之乐;与妻室儿女团聚,尤其有小儿子不时偎倚嬉戏身边,那呀呀学语的神态,真是天真可爱,这是天伦之乐。有此数乐,即可忘却那些仕宦富贵及其乌烟瘴气,这又是隐逸恬淡之乐。总之,景是乐景,事皆乐事,则情趣之乐不言而喻;这就构成了情景交融,物我浑成的意境。诗人襟怀坦率,无隐避,无虚浮,无夸张,纯以淳朴的真情动人。我们仿佛随着诗人的笔端走进那宁静、清幽的村庄,领略那繁木林荫之下凉风吹襟的惬意,聆听那朗朗的书声和悠然的琴韵,看到小康和谐的农家、自斟自酌的酒翁和那父子嬉戏的乐趣,并体会到诗人那返朴归真、陶然自得的心态……
展开全部
《和郭主簿》
1、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意思是:堂前的林木茂密葱郁,仲夏时节含蕴着荫凉。
2、凯风因时来
意思是:南风随季节到来。
3、回飙开我襟
意思是:旋转的风吹开我的衣襟。
4、息交游闲业
意思是:杜绝官场交往沉浸在琴棋书画等“闲业”中。(闲业:类似于现代话“业余爱好”)
5、园疏有余滋
意思是:园中蔬菜自足有余。(有余滋=滋有余,滋养、食用尚有剩余)
《报任安书》
1、修身者,智之符也
翻译:坚持修身的人,是他智慧的标志。
2、爱施者,仁知端也
翻译:乐善好施的人,是仁慈 知爱的开端。
3、取与者,义之表也
翻译:获取与付出,是义的表现。或:从人的获取与付出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品德中义的大小。
4、耻辱者,勇之决也
翻译:知道耻辱与否,是勇敢的先决条件。(即知耻而后勇)
5、立名者,行之极也
翻译:建立名望,是行为的终极目标。
1、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意思是:堂前的林木茂密葱郁,仲夏时节含蕴着荫凉。
2、凯风因时来
意思是:南风随季节到来。
3、回飙开我襟
意思是:旋转的风吹开我的衣襟。
4、息交游闲业
意思是:杜绝官场交往沉浸在琴棋书画等“闲业”中。(闲业:类似于现代话“业余爱好”)
5、园疏有余滋
意思是:园中蔬菜自足有余。(有余滋=滋有余,滋养、食用尚有剩余)
《报任安书》
1、修身者,智之符也
翻译:坚持修身的人,是他智慧的标志。
2、爱施者,仁知端也
翻译:乐善好施的人,是仁慈 知爱的开端。
3、取与者,义之表也
翻译:获取与付出,是义的表现。或:从人的获取与付出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品德中义的大小。
4、耻辱者,勇之决也
翻译:知道耻辱与否,是勇敢的先决条件。(即知耻而后勇)
5、立名者,行之极也
翻译:建立名望,是行为的终极目标。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